- +1
中青報刊文:那些獨居的年輕人不該悄無聲息地死去
網絡作家
“格子里的夜晚”(原名劉嘉?。?/span>一個不幸的消息,在網絡文學圈流傳開來。近日,首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得主、知名網絡作家“格子里的夜晚”(原名劉嘉俊)因突發心臟病去世,年僅39歲。相關報道稱,因為獨居家中,“格子里的夜晚”在逝世10天以后才被發現。
作家英年早逝,固然讓人嘆惋,更令人嘆息的是,在臨終時刻,甚至在去世多日以后,他都沒有得到妥善的關懷與照拂。作家的獨居狀態,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這一遺憾。
像“格子里的夜晚”一樣獨居的年輕人并不少見。據民政部統計,目前中國有超過2億單身成年人,其中包括超過7700萬獨居成年人。另有數據顯示,20歲到39歲的獨居人群數量接近2000萬。這2000萬人很多像“格子里的夜晚”一樣,一個人解決飲食起居,一個人處理生活瑣事,甚至一個人走向人生終點。
網上曾經有人征集答案:你做過的最孤獨的事情是什么。答案五花八門,有人說是一個人看電影,有人說是一個人吃火鍋,還有人說是一個人上醫院。顯然,不同的人對孤獨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獨居對個人生活會帶來很大影響。
獨居的狀態,與人口遷徙和流動的大背景脫不開干系。人口向城市集中,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口流動的主流趨勢,這其中,愿意并有能力流動的主要是年輕人。農村青年向城市流動,小城鎮青年向大城市流動,這些離開家鄉的年輕人,在新的環境里無根無蒂,一個人打拼,一個人生活。
單身人口的增多,也造就了更多獨居青年。而且,傳統意義上的集體生活,隨著工作模式和用人關系的變化而漸漸淡化。畢業生離開校園以后,就有很大概率成為獨居者。當然,年輕人未必缺乏社交,但自從互聯網成為社交的主渠道以后,社交活動呈現淺層化的特點。很多都市青年的線下社交猶如“快閃”,聚會結束以后很快四散各方。深度社交匱乏,親密關系付之闕如,都是獨居者面臨的嚴酷事實。
當然,以價值選擇而言,沒有必要賦予獨居絕對的褒貶。城市是鼓勵獨居、兼容個體原子化的社會結構。不管是因為“社交恐懼癥”,還是因為在生活習慣上無法與他人妥協,一些獨居者只有在與自己相處時,才能得到片刻的歡愉與自在,正所謂“獨居一時爽,一直獨居一直爽”。
很多力量都在為獨居創造方便。在物質生活上,以往困擾獨居人士的很多麻煩都獲得了紓解途徑。一個人不方便做飯有外賣,一個人打車浪費可以拼車,包括住房供給也越來越朝著適合小家庭和單身家庭居住的標準靠近。至少,上面提到的“一個人吃火鍋”的尷尬已得到了有力化解,當下最網紅的一種方便食品莫過于“自嗨鍋”了。
物質問題容易解決,精神需求的滿足卻難以一蹴而就?,F實中,并不是每個獨居者都享受一個人生活的狀態,即便是已經適應獨居生活,也會在遭遇意外考驗時手足無措。誰都不愿意看到危機不期而至,但當風險來臨時,未雨綢繆總好過臨時抱佛腳。
“格子里的夜晚”孤獨地死去,是極端的個例,也是在獨居社會來臨的時代,帶有一定概率性的現象。作為個人選擇,獨居當然無可厚非,也不必干預;但對于社會來說,不能讓所有獨居者在缺乏照拂的環境中野蠻生長。我們不能避免所有遺憾的發生,但有責任在遺憾將至未至的階段,響應有需求者的訴求。
這可能不只關乎某一個具體的方法、政策,而是融入整體社會環境的系統性策略。有人認為,年輕人主動選擇獨居,就應該考慮到各種后果,為可能的代價承擔責任。然而,對于這個復雜而充滿各種焦慮的社會而言,不應該只冷眼旁觀,而忘記對年輕人應有的兜底幫助。
(原題為《那些獨居的年輕人不該悄無聲息地死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