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特納與琉森的相遇之美,“大海與阿爾卑斯山”展特納百件畫作
澎湃新聞記者 錢雪兒 編譯
字號
為慶祝琉森藝術協會成立200周年,瑞士琉森藝術博物館正在展出特納的杰作,正是這座城市為特納的眾多作品提供了靈感。展覽“特納:大海和阿爾卑斯山”展示了來自倫敦泰特美術館的100件特納作品。
“特納:大海和阿爾卑斯山”展覽現場 澎湃新聞 圖
為了尋找引人入勝的創作主題,英國畫家特納游遍了瑞士。他曾多次前往琉森,從那里的光線、天氣、湖泊和山脈的交織中汲取靈感。他從自己的酒店房間望出去,畫下瑞吉峰的素描,也曾乘蒸汽船駛過琉森湖,穿過圣哥達山口。回到倫敦的工作室后,特納將這些素描轉化成美麗的水彩和油畫。大海和阿爾卑斯山給特納留下的印象對他影響至深:大自然的壯美和兇險都在這里盡顯無疑,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崇高的主題,而那正是浪漫主義的核心。特納在瑞士留下的蹤跡 澎湃新聞 圖
特納作品《圖恩湖》素描與上色后的對比圖
《月光下的琉森》,1842/43 《圣哥達山口的暴雨》此次特納作品展的舉行恰逢琉森藝術協會成立200周年,而特納來到琉森的時候正是藝術協會開始創立的時候。
博物館中設置的觀眾創作區,作品可以被貼到墻上 澎湃新聞 圖19世紀初,由于第一批英國游客的到來,瑞士中部的經濟也得到了發展:酒店和鐵路得以修建;1837年,第一艘蒸汽船在琉森湖上啟動。獨特的湖泊和山脈相互作用,戲劇性的天氣變化和壯觀的山間小徑都讓外國游客興奮不已。此外,琉森湖還作為威廉·泰爾(William Tell)的故鄉而受人愛戴,這一瑞士傳說中的人物因為詩人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804年創作的同名戲劇而聞名,并于1829年時被焦阿基諾·安東尼奧·羅西尼(Gioachino Rossini)改編成歌劇。對于浪漫主義一代來說,威廉·泰爾代表了人類對自由的渴望。
《從魔鬼橋上看紹勒嫩峽谷》
《暴風雨降臨前的海景》
特納對瑞士中部的觀察體現了風景的優美與自然的力量,他將阿爾卑斯山上所體驗到的愉悅與震顫與崇高相聯系,這也展現出浪漫主義的特色。比如,在聯系,崇高與愉快的震顫體驗在阿爾卑斯山的世界。例如,在作品《戈爾道》中,遠處是楚格湖,近處則可以看到1806年巖石滑坡的碎片,當時,457人和323頭牲畜死亡,111座房屋、220個棚屋被毀。關于特納
約瑟夫·瑪羅德·威廉·特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又譯透納,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水彩畫家和版畫家,他的作品對后期的印象派繪畫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在18世紀歷史畫為主流的畫壇上,其作品并不受重視,但在現代則公認他是非常偉大的風景畫家。
《海邊的漁民》
《陰影與黑暗——暴雨降臨的傍晚》《平靜——海上葬禮》《汽輪和燈船——為戰斗的勇猛號所作研究》《暴雨》《暴風雪》展覽將持續至10月13日。
責任編輯:顧維華
校對:丁曉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澎湃矩陣
新聞報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