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蜻蜓之眼》到“機器人間”:今日美術館探討未來科技美學
“世界圖像:徐冰《蜻蜓之眼》”藝術展日前在北京今日美術館1號館開幕,展覽呈現出藝術家徐冰對于社會現象與技術景觀的批判與反思的創(chuàng)作脈絡,而此后的“第三屆今日未來館·機器人間 DE JA VU”則是對徐冰《蜻蜓之眼》所討論問題的延續(xù)。
《蜻蜓之眼》是徐冰近年根據搜集到的大量監(jiān)控視頻而制作的實驗性影像作品,片長81分鐘。這是一部既沒有攝影師,也沒有演員的劇情片,其影像全部來自公共渠道的監(jiān)控視頻。《蜻蜓之眼》或許是一個隱喻,而那些隱匿在日常生活的陰影中、看似毫不起眼的監(jiān)控器攝像頭,就是人類社會的“蜻蜓之眼”。
這部實驗性影像作品一方面延續(xù)了徐冰對于社會現象與技術景觀的批判與反思的創(chuàng)作脈絡,另外也將觀看者帶入到一個視覺變幻的影像迷宮:我們究竟生活在一個怎樣的世界,而在影像構成的世界中,什么才是真實?今日美術館在展覽中以巨幕為公眾完整呈現這部影像作品。
同時展覽的還有《蜻蜓之眼》的相關文獻材料,本次展覽聯(lián)合策展人董冰峰從中梳理出九大關鍵詞:復數性、社會能量 、文字與影像 、陌生化 、檔案熱、身體、非形式、肖像權、直播和剪輯,以期令觀眾能深入系統(tǒng)了解徐冰作品的學術脈絡。
“世界圖像:徐冰《蜻蜓之眼》”的九個關鍵詞
“世界圖像:徐冰《蜻蜓之眼》”主題大展的第三部分就是“關鍵詞”展區(qū)。藝術家董冰峰提出的九個關鍵詞即是對《蜻蜓之眼》的創(chuàng)作思路和涉及的問題的探討,也是對于徐冰一直以來關心的藝術問題的回顧。
“世界圖像”的9個“關鍵詞”大約可以分為三種類別及來源:一,徐冰藝術生涯中具原創(chuàng)性的藝術概念;二,圍繞著《蜻蜓之眼》的大量評論中較為頻繁出現的問題及理論觀點;三,《蜻蜓之眼》生產過程中的特定概念及方法,這三種類別的“關鍵詞”是互為關聯(lián)和對話的關系。同時,增加展示徐冰過往藝術發(fā)展的關鍵概念及代表性作品,進一步比較探討最新作品《蜻蜓之眼》的藝術命題與形式實驗。徐冰基于近年搜集大量的網絡視頻而制作的實驗性影像作品《蜻蜓之眼》,正是他在1980年代提出的“復數性”概念在今天文化樣態(tài)中的一種藝術演變,及其在藝術實踐中顯現出的某種特定時代現象的精神癥狀。
《蜻蜓之眼》中的監(jiān)控畫面“社會能量”部分,徐冰大型藝術計劃《鳳凰》承繼和直接指向了“藝術-社會”的概念探討,藝術項目《地書》既表現了現實意義上全球交流的圖示邏輯,又在注重思想傳達的視覺模式中創(chuàng)造出一種可吸納社會能量的藝術。《蜻蜓之眼》項目延續(xù)了這種來自社會現場。
“世界圖像:徐冰《蜻蜓之眼》”展覽現場《蜻蜓之眼》令人再三思考的,即正是這種建立在真實與虛構、殘酷的社會寫實與意會之間的審美況味:“人/無影,影/無蹤,日出/日落,斗轉/星移。”
據悉,《蜻蜓之眼》是一個不斷生長中的藝術項目,其搜集的龐大的影像檔案庫即是這個時代的真實寫照。作品中所探討的現實與未知之間的矛盾仍然在生活中每日“上映”。另外《蜻蜓之眼》也是一個探討我們生存現實“不完整的”現場項目。
《蜻蜓之眼》截圖“今日未來館·機器人間 DE JA VU”:拋棄了人視角的機器觀
“機器人間”展覽也是對于徐冰的《蜻蜓之眼》所討論的問題的延續(xù)。
“今日未來館·機器人間 DE JA VU”展覽現場“今日未來館·機器人間 DE JA VU”由龍星如策展,聚焦13位藝術家作品。集中探討人工智能與人機互動、藝術與科技、未來考古、神經網絡、風格遷移、機器共情及人類與機器的關系等主題。“今日未來館”是今日美術館對于未來性的藝術進行探討的項目,由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雕塑家隋建國、建筑師王暉聯(lián)合發(fā)起。展覽由今日美術館主辦,2015年和2017年舉辦兩屆。“今日未來館”創(chuàng)新嘗試為展覽設計全套專屬字體及音樂等策展手段,增強觀眾觀展時的新鮮體驗。
“今日未來館·機器人間 DE JA VU”展覽現場今天的藝術家也是科技的用戶,或許可以在現有技術可供性上跳出來,向外建立更多想象式的關聯(lián),向內挖掘更多隱秘的故事。像小說家也像記者一樣,重新回到“環(huán)環(huán)相扣地理解世界”,直到科學與藝術的邊緣關系將再次成為自覺。現場策展人虛擬了以“索菲亞”和“艾莉克莎”為名的雙向敘事:從左開始的索菲亞線講述算法從無形到被賦行,能力逐漸擴張,最后人類消失,機器徒留時間的場景;而從右開始的艾莉克莎線則講述全能的機器試圖尋找自己從何而來,在時間回卷中不斷剝離能力與自我意識,直到還原成0到1的結果。
大衛(wèi)·多奇在《無窮的開始》里,則對“任何過程的可計算性”確鑿不疑。拋棄了人視角的機器觀,似乎將我們引向符合“底層”崇拜的領地,一個被技術可供性所隱去的,由數字,字節(jié),模型,進程和測量所統(tǒng)治的運算世界。這也恰恰是岌岌可危之處——把對世界的認知交由純粹抽象與中立的計算性托管,也是對自然心智與感官經驗的主動遺棄,是如風吹光,如刀斷水的徒勞與枉然。
“人類研究”這個作品中,藝術家創(chuàng)造了小動物一樣的機器人,他們頭部的攝像頭會抓取觀看他們的觀眾的影像,然后在紙上繪制出大致的線條。
《人類研究》17世紀30年代,荷蘭出現了一股爭相求購郁金香的熱潮,導致郁金香價格急速上升,“郁金香熱”席卷荷蘭和整個歐洲。下面的作品建立了“郁金香熱”和今日加密貨幣熱潮之間的呼應關系。這是一件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影像作品。它是一朵朵在造型上呼應荷蘭靜物畫的郁金香,實際上卻由比特幣價格所控制。作品中的郁金香花瓣條紋由比特幣價值控制,隨著比特幣市場的跌宕起伏,郁金香的花色也隨
之改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