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門 | 年薪百萬,一線大城市投行精英,為何要回老家縣城辦圖書館?
很多在外打拼的年輕人往往對家鄉帶有復雜的情感——那里有他們再熟悉不過的成長環境和人情牽絆,而大城市又有著家鄉遙不可及的豐富資源和就業機會。所以,有人在“逃離北上廣”,有人則在背井離鄉。但這兩者并非只有“留下”和“離開”這二選一的答案。
今天要介紹的主人公章瑾,就是一位將兩件事情都做到極致的成功女性。她的身上有著諸多與眾不同的地方:出身小縣城、劍橋大學高材生、年薪百萬、香港投行精英……而最值得一提的,她做了一件很多人意想不到的事兒——回老家辦了一座圖書館。一個常年出入全球高端金融機構,動輒給老板談幾億美元生意的投行精英,做什么都追求投入產出比,為何要做這樣一件事情?而她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填志愿的男孩,和當年的“二妹”
2011年的夏天,章瑾從香港回老家三門縣。剛好一位長輩的孩子高三畢業,被浙江大學錄取,便向她請教填報志愿。
“你想學什么專業?”
“不知道?!?/p>
“想去哪個城市?”
“沒想過?!?/p>
“以后做什么工作?”
“媽媽說了算?!?/p>
章瑾感到十分震驚。這位即將進入中國著名學府的18歲年輕學子,卻只知道“聽爸媽話”。
這一幕仿佛讓她看到了當年的自己——1999年浙江省高考放榜那天,章瑾的分數堪堪擦過一本線。她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對著母親說:“你看,我為你考上了大學。”那時,她從沒離開過三門縣,對未來沒有想法,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家里人說學英語以后找工作方便,就報了英語專業。
章瑾突然意識到,這么多年過去了,雖然家鄉已經在經濟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人們的思想觀念卻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
而同樣是高三學子,2017年北京市高考狀元熊軒昂卻是截然不同的一個狀態。接受采訪時,他從階層背景的角度分析了城鄉教育差距。那種理性和清醒,讓人很難相信這是一個十幾歲少年的思想見地。
為什么同齡人之間會有如此大的不同?
經濟學家羅斯高鉆研中國農村問題長達30年。他曾在“一席”的演講中給出了一組令人震驚的數據:中國有63%的農村孩子沒上過一天高中;只有4%的農村家長會給孩子讀書、講故事聽;超過70%的農村家庭沒有或者只有一本藏書。
文化資源和教育資源的不對等,很大程度造成了城鄉孩子之間的認知差距。對于這一點,從小縣城走出來的章瑾再清楚不過。20年前,她第一次離開老家來到大都市求學,就曾深深感受到文化的沖擊。在重慶大學,她訝異于身邊的同學如此多才多藝:攝影、演講、舞蹈;而有些人早早地就知道做志愿者。而在英國,她發現大部分中國留學生選的是金融、財會這種比較“功利”的專業;而英國的有錢人則更期待孩子學文學、藝術、地理,這些看起來好像與‘無用’近些的專業。
“我們三門縣一些父母為子女設計的‘完美人生’是這樣的:讀書的時候,你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另外都不要去想。大學畢業了,在臺州或者三門找一個‘鐵飯碗’,二十五歲去相親,二十六七歲結婚生子,三十歲生完二胎。然后,你的人生就完美了,可以去打麻將、去玩,因為這個時候學習已經跟你無關了,你可以和自己的孩子講:你是學生,任務就是好好學習,別的都不用管……我覺得,這樣真的挺可怕。”
那個“聽爸媽話”的故事,一直盤旋在章瑾的心里。幾個月后,她坐在從新加坡回香港的飛機上,不禁感慨這個面積還不到三門縣的島國,卻可以將本土文化和國際化完美融為一體。這個時候,章瑾的內心像是被什么擊中了一樣,忽然涌出了一個強烈的念頭:“我想在家鄉做一些改變?!?/strong>
調動一切資源,終于夢想成真
這個想法一經萌生,出現在她腦子里的具體事情就是——在老家辦一座圖書館,把一線城市的資源和信息帶到縣城里去。
于是在飛機起飛前,她撥通了第一個“捐贈人”的電話。母親接到電話時,以為她在開玩笑。無奈拗不過章瑾,便答應把家里暫時不用的廠房倉庫借給她辦圖書館,不過前提條件是,她得在三年內把自己嫁出去。章瑾一口答應。
于是,章瑾的公益之路由此開啟。她給自己取了一個外號——“二妹”。因為在她看來,做公益的人都有些“二”。時隔6年,章瑾也完成了對“捐贈人”的承諾。這是后話。
回到香港后,章瑾一夜未眠。雖然并不了解公益,但在大城市打拼這么年,章瑾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充滿自信。于是,執行力超強的她在網上搜了整晚的信息。這位訓練有素的金融精英,僅僅花了幾個小時,就做出了圖書館的初期財務和策劃方案。
場地有了,方案有了?,F在就差人了。
章瑾遠在香港,要在三門縣開辦圖書館,必然需要一個當地團隊落地執行。思來想去,她給一個叫楊小山的人打了個電話。這是她在微博上認識的網友。章瑾說她想辦個圖書館,楊小山覺得是件好事,說“很好啊,可以”。
就在這一年的一個夏日夜晚,她約了楊小山在三門縣的一個龍蝦館見了面。后來這片夜宵大排檔所在地,成為了圖書館的新館。在大城市打拼多年的章瑾早已練就了一雙識人的慧眼。“就這么見了一次之后,對這個人有印象,大致他喜歡什么樣的東西,他能干什么樣的事,我是知道的。”
新館
楊小山最初只是想捐點錢,但章瑾卻一眼相中,毅然把他拉入了伙,還讓他做了總執行人。這位欄桿制造商,說自己的學歷是圖書館理事會里最低的。理事會的成員幾乎都有大學教育背景,有高考狀元,有劍橋、倫敦政經學院留學經歷的,還有復旦大學的博士。而楊小山是唯一一個沒有上過大學的。他打過工,做過電臺主持人,靠閱讀進行自我教育,如今把欄桿賣到了美國和加拿大。
“我在學校的時候就是一個壞學生。但跟其他壞學生有一點區別,我是一個愛讀書的壞學生?!?/strong>楊小山說,“那么多年來,我一直好像沒有太落伍,就是因為我愛閱讀?!?/strong>個人經歷促使他決定接下這件事。“當時我想,太可惜了,沒人做就完蛋了,我就跳下來自己做了?!焙髞?,他還在自己的工廠里辦了讀書會,領著工人們看書。
有了楊小山還遠遠不夠。于是章瑾又找了當地老師做了前期調查,之后又打電話給三門的朋友——一切他們覺得“可以點燃”的人。當時有個朋友剛給孩子斷完奶,正處于產后焦慮中,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接到章瑾的電話后,她就去圖書館做了義工,又重新找到了新的動力。
就這樣,“拉人入伙”的傳統由此開始,他們把這戲稱為“挖坑”。比如當晚一起吃龍蝦的初中同學,就被拉過來做了第一任館長;一位做燈管生意的志愿者也被拉來當了綜合管理部部長;而曾對他們提出質疑的日報新聞中心主任,后來也成為了他們傳播部的一員。
終于,2011年圣誕節平安夜,這家名叫“有為“的公益圖書館在微博上發了第一條信息,宣布誕生了。
2012年6月17日,在試運營了一個月后,浙江省第一家在民政部門登記的民間公益圖書館——三門縣有為圖書館正式開館了。漸漸地,有學生來這里看書,也開始有人參加活動。
從商業邏輯到公益邏輯的轉變
這個創始團隊的成員幾乎都在職場上摸爬滾打過,但基本都沒接觸過公益,只能把商業邏輯套用上。比如開宣講會時,楊小山就把之前創業項目的PPT改了改,把名校畢業的章瑾拉回來站臺,跟路演似的。
這也意味著從一開始,有為圖書館就帶有商業特性的原始基因。這一點,復旦大學博士張偉深有體會。她來有為圖書館做分享時,就強烈地感受到了這家由商業背景人士辦起來的公益圖書館與眾不同的風格。張偉研究社會企業,見慣了公益圈緩慢和理想化的風格,她很少見到這樣行事的公益組織,管理上用企業的方式,希望什么事都要有具體效果。
理事會給館員規定了KPI考核指標,從活動的深度、社區凝集力、協助募資等方面來綜合衡量活動和項目的產出。在理事會的邏輯中,計劃—實施—檢查—改善四個步驟,缺一不可。如果缺少了檢查環節,對工作沒有要求,公益是做不好的。“因為我要站在捐贈人這一方,去看你們做得怎么樣,自然就會提高要求啊?!闭妈忉尩?。
而即便是如今行事頗有章法的館長何雪嬌,理事會也與她有一段漫長且痛苦的磨合期。章瑾覺得自己跟館長是光譜的兩端,她站在這頭,總是理性,另一頭則是激情和愛。
張偉也看到了他們的改變——這些深諳商業邏輯的人們也開始理解公益的邏輯,這是個自下而上改變的地方,不是靠來自高層的壓力推動運行:“你要等這個水足夠熱了才可以泡茶,水沒有熱,拿冷水泡,是泡不開的。”
孩子們在家長的帶領下 聽老師講繪本故事
一座圖書館,改變一座城
慢慢的,有為圖書館的影響力也擴散開來。當地的一位出租車司機就曾經載過從山東慕名而來的年輕人。他不明白一家縣城的民間圖書館有什么吸引人的:圖書館不就是看書的嗎?哪兒看書不能看呢?
對于章瑾和創始團隊來說,有為圖書館還真不僅僅是看書的地方。在2011年圖書館剛剛誕生那會兒,他們就在微博上寫下了愿景和目標——會有讀書會、冬夏令營、游學訪問等等。
三門縣的高三畢業生學員,在國際理解力課堂上做報告。他們充滿自信地用英文表達自己的思想
來訪者們都會驚訝于這里活動的豐富和深度。比如有模擬法庭,走街串巷做口述史;還有把人當作一本書來“閱讀”的“真人圖書館”,邀請參加南極考察的科學家、法官、騎行大叔等人士分享自己的經歷;還有與美國大學合作的“博雅鄉村”項目,大學生每年來為三門的孩子做一個月的外教,講世界地理、各國文化……“有為”圖書館每年要開展20多項共計200多場免費活動。
正如梁文道所說,有為圖書館服務的對象,不只是小學生,還包括整個城市的居民。它是一個市民的空間。慢慢的,這座圖書館開始撬動整個小城的改變。
“在這個團隊里面,自己感覺有一種希望,三門還有這么一個地方,我很愿意加入。就像一個人倒在水里快要沉下去,一個東西拉著她?!秉S潔是女人俱樂部的核心成員,她是一個17歲就進入社會打拼的女人。從供銷社下崗后,去寧波和深圳打工,結婚后回三門開了家藥店。她今年46歲,精致的發型和LV手提包顯露出如今的富足,說話時會使用“原生家庭”“孵化”之類的詞語,這些都是她在有為圖書館里學來的。加入女人俱樂部之后,她認識了生意圈子之外的人,有時志愿者或是老師發了書單,她就存著,一本一本地買。她看《追風箏的人》,有觸動,于是接著看《燦爛千陽》,最讓她觸動的是余華的《活著》。家長們排練繪本話劇,她也參加,跟著制作服裝道具。她不會說臺詞,就在臺上演了一棵搖晃了三四分鐘的樹。有次在志愿者采訪時,她說自己從“土豪變成了書香門第”。
女人俱樂部的成員們在組織活動
但是只做女人社群是不夠的。這個行事謹慎的公益圖書館開始小心翼翼拓展外延——比如還沒有進入育兒階段的年輕人,于是就有了觀影社團和演講俱樂部。
后來,一個從初中就在這里做義工的孩子在上大學時,選擇了幼兒教育專業。他告訴章瑾,促使他選擇這個專業的動力,一部分就來自有為圖書館。從當年那個只會“聽爸媽話”的男孩,到如今有自己想法的男孩,章瑾看到了這項公益事業對家鄉的改變。
成人開展工作坊
2015年,有為圖書館起了一個新的口號:“一座圖書館,改變一座城”?!澳憬裉煊眯碌姆绞脚囵B這一代青年,他們成才以后的樣子,以及他們對家鄉的幫助會是怎么樣的?我們至少要做十年,才能看到今天種的這棵樹的樣子。所以就有了這個愿景?!?/strong>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有為圖書館已經搬進1200平方米的免租金場地,通過接受社會捐助及政府補貼,也已基本實現收支平衡。
去年4月,章瑾受邀在哈佛中國教育論壇年會以“一座圖書館,改變一座城”為題發表演講:“十年、二十年,‘有為’都會在這里,讓老家的孩子通過閱讀去認識世界,成長得比我更自信、從容。”
章瑾在哈佛分享有為圖書館的故事
而這一切的實現,都源自章瑾的突發奇想。2011年,在那架跨國航班上突發奇想的章瑾,顯然沒有料到,如今這座圖書館可以感染到多大規模的人群;2012年監督圖書館建成的楊小山,也從沒想過圖書館能夠變成今天的模樣,“本來想開一個小賣部的,結果開成一個購物中心了?!?012年路過有為圖書館,卻步又離開的藥店老板黃潔,更沒有料到,她將在46歲時擁有四箱書,并打算把它們當傳家寶,留給孩子的孩子。
其實,出身縣城或者農村這樣的小地方,卻在大城市里打拼奮斗的優秀者不在少數。而想為家鄉貢獻力量,也并非只有逃離“北上廣”這樣一條路。章瑾就是這樣,正是得益于她走出縣城,打開了眼界,懂得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能力,調動多年打拼下來的社會資源,才能給老家三門縣帶來如此大的進步和變化。或許在未來,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既事業優秀,又反哺家鄉的“章瑾”們!
作者:章瑾
出版時間:2019-8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商業家
《回家鄉建一座圖書館》
《“二妹”還鄉記:用一座圖書館改變一座縣城》
《澎湃| 臺州“新鄉賢”調查:兩萬“民間精英”帶來的改變》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