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海上絲路 |莫臥兒帝國古城 & 英屬印度首府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通向世界其他地區(qū)的海上通道,它把世界不同的文明連接起來,促進了中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對整個人類文明史產生了重要影響。近期,MoHI君將與各位分享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地的人物群像、生活百態(tài)、人文建筑、自然風光等。(前情回顧點這里)
前幾期我們介紹了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東亞、東南亞地區(qū)以及印度德里,本篇將繼續(xù)介紹印度。
中國與印度同位于亞洲大陸,兩地各自形成的文化互相影響,并促進彼此文化的發(fā)展。《漢書·地理志》中曾記載,中國曾通過海上航行至黃支國。絕大多數學者認為黃支國即為印度的建志補羅,即今印度東南部東岸的康契普拉姆(Kanchipuram)一帶,這是中印古代海路交通往來的可靠證據。印度佛教興起于公元前6至5世紀,后于后漢三國初傳入中國,并傳至朝鮮半島、東南亞等地區(qū),對世界文化影響深遠。公元8世紀初,阿拉伯人占領了信德(Sindh),伊斯蘭教隨之在印度不斷傳播和發(fā)展。公元13世紀初,庫特布丁·艾伊拜克(Qutb-ud-din Aibak)創(chuàng)建德里蘇丹國。16世紀初,莫臥兒帝國建立。15世紀末,歐洲人到達印度,并陸續(xù)在印度建立據點,后建立了殖民統(tǒng)治區(qū)。
20世紀30年代 印度阿格拉法塔赫布爾西格里古城遺址
法塔赫布爾西格里(Fatehpur Sikri)原建于16世紀的莫臥兒帝國時代,作為首都僅約10年,是一座融合了印度和伊斯蘭風格的古城。
20世紀初 印度阿格拉堡
16世紀,阿克巴大帝(Akbar the Great)開始建造這座紅砂巖堡壘,其后人不斷對堡壘進行增建,并改造成了宮殿。
20世紀初 印度阿格拉泰姬陵
20世紀初 印度阿格拉泰姬陵
泰姬陵(Taj Mahal)建于17世紀,是沙賈汗為紀念其妻子蒙塔茲·瑪哈爾(Mumtaz Mahal)而修建的。該建筑結合了印度、波斯與伊斯蘭建筑風格,被認為是莫臥兒帝國最精美的建筑典范。
19世紀60年代,印度加爾各答河壇,當地居民沐浴、取水洗滌。
恒河流域有著許多河壇,居民或教徒經常在此聚集,除了生活仰賴的水源外,在河邊凈身亦有宗教性意義。
19世紀60年代,胡格利河(Hooghly River)上,加爾各答港口停靠著許多大型三桅船和蒸汽汽艇。薩繆爾·伯爾尼(Samuel Bourne)攝
17世紀末,英國商人抵達加爾各答(Kolkata 或 Calcutta),后在短短數十年時間里,高樓、教堂等建筑拔地而起,加爾各答成為了英國殖民地的首府,直至20世紀初,首府遷往新德里(New Delhi)。
19世紀60年代 加爾各答圣保羅大教堂與主教宮 薩繆爾·伯爾尼(Samuel Bourne)攝
圣保羅大教堂(St.Paul's Catheral)是加爾各答最具代表性的哥特式建筑物。該教堂建于19世紀30-40年代,其彩色前窗由愛德華·伯爾尼·瓊斯(Edward Burne-Jones)設計。
19世紀60年代,加爾各答達爾豪西廣場(Dalhousie Square,現名為B.B.D. Bagh)東側的舊法院街,從此處可見遠處的圣安德魯教堂(St Andrew's Church)。 薩繆爾·伯爾尼(Samuel Bourne)攝
19世紀60年代,加爾各答達克希什瓦卡莉神廟建于19世紀,為加爾各答當地的印度教寺廟。薩繆爾·伯爾尼(Samuel Bourne)攝
相關閱讀:
海上絲路 | 看1880年代的日本人是怎么養(yǎng)蠶制絲的
展覽名稱:“海上絲路與世界文明”影像展
展覽時間:2019年6月15日 — 2019年8月30日
展覽地點:越眾歷史影像館
主辦機構:越眾歷史影像館
策展團隊:黃麗平、梁秀青、劉健庚
展覽設計:一木設計
*本展覽系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yè)發(fā)展專項基金支持項目。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