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
搞笑諾貝爾獎得主:牛津大學教授為何“像動物一樣生活”?

除了聞名世界的諾貝爾獎之外,搞笑諾貝爾獎也是備受矚目。自1991年起,該獎項每年頒獎一次,地點在哈佛大學的桑德斯劇場,評委中有些甚至是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入選“搞笑”版諾貝爾獎的科學成果也不同尋常,激發人們對科學、醫療和技術的興趣。
2016年的獲得搞笑諾貝爾獎生物獎的有兩位,一位是用假肢延長四肢,模仿山羊活動并與山羊作伴生活幾個月的英國人;另一位則是牛津大學的教授查爾斯·福斯特,他花了半輩子時間在野外模仿動物的生活:吃蠕蟲、鉆地洞、翻城市垃圾做食物、光著身子在荒野發抖……這段“非人化”的經歷都被寫進了新書《Being a beast》中,該書的中文版《動物思維》也于2019年7月由湛廬文化出版發行。

作者:查爾斯·福斯特
出版社:湛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7月
通過意識流的寫作手法,查爾斯·福斯特描述了深入動物世界之后的所見所聞、所思所得。他身體力行地觀察并實踐了人類學習身邊的動物,利用“生物學思維”的更大可能性,從動物身上學習競爭社會的生存法則。
一次極限運動式的自然寫作
如果你把一條蠕蟲放進嘴里,那么它會立刻感覺到那不祥的熱度。你以為它會趕緊往深處爬并掉進你的食道嗎?雖然暗處通常是安全的避風港,但它不會這么做,它會從你的齒縫鉆出來。蠕蟲會把身體縮成細細的一條線,拼命從你牙齒的縫隙中鉆出來。如果被牙套擋住,怎么鉆都鉆不出去,那么蠕蟲就會陷入瘋狂。它會猛烈搖動,像離心機一樣快速旋轉軀體的后半段,鞭笞你的牙齦。最后它會非常沮喪地蜷曲在舌系帶旁邊潮濕的空間,思考自己的處境。等你再次張開嘴巴時,蠕蟲就會用身體尾端壓住嘴巴底層,像彈簧一樣彈出去。《動物思維》
這是福斯特模仿獾時吃蠕蟲的感受。他曾在不同的季節前往威爾士的黑山上度過了一段時間,花了大約6周的時間在地底下生活。白天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睡覺,晚上就在樹林里爬來爬去,熟悉大自然的氣味,分辨橡樹和灰燼的味道,把自己當成一只生活在大自然的獾。

傳統自然寫作有兩大罪狀:人類中心主義和擬人主義。人類中心主義會把大自然寫成人類眼中的模樣,擬人主義則是把動物當作人類看待,替他們穿上無形或有形的衣服,并賦予他們人類的感官認知。
福斯特盡量避免犯人類中心主義的錯誤,在《動物思維》這本書中,他盡可能模仿動物在自然中生活,并以動物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把動物的感受直接傳遞給讀者。
扮演水獺時,他嘗試著用牙齒捕魚。在英國埃克斯穆爾國家公園的一年時間里,他把自己的活動范圍限制跟水獺一樣,以便能更細致地觀察它們的生活。他還讓學生們像水獺一樣在河邊排便,通過便便的氣味規劃自己的領域。
他還潛入倫敦黑夜的角落模仿一只在垃圾場找食物的狐貍。狐貍敏銳的感官嗅覺令他心生羨慕,被他稱為“除孩子之外,最偉大的導師”。

《動物思維》也詳細描述了他體驗、觀察赤鹿和雨燕的生活,試圖進入動物所感知到的世界,跨越人類思維局限來理解并傳達其他生命的思維,以能夠更加地了解人類本身。
要想成為真正的人類,必須先回歸自然
福斯特從小就充滿了冒險和叛逆精神,為了擺脫父母的控制,福斯特曾一度自行申請了距家遙遠的一所公立高中的獎學金。畢業后,他在家附近的梅菲爾德山谷躺了一天一夜,這是他第一次有意識地像動物一樣生活。
之后福斯特赴劍橋大學攻讀醫學法學和倫理學專業,博士畢業后在倫敦一家律師事務所當過一段時間執業律師。
其間,福斯特參與了如安樂死合法化、醫療倫理、胎兒的法律權利、藥物濫用等多類涉及醫學、倫理、道德等多重領域的法庭案件。
律師這份職業雖然收入不菲,但卻讓福斯特陷入了困惑:鏡子里的是一個“高傲、自以為是、極其自信的律師”,可這是“真正的查爾斯·福斯特”嗎?
這個問題一直讓福斯特寢食難安,直到有一天。
那時福斯特正在西奈半島探險,休息時他坐在正午的陽光下,開始回顧自己過往的成就。突然,福斯特意識到,他應該把時間花在觀察自己那“極其迷人、萬花筒般多彩的靈魂”上,而不是繼續不自然地生活。
自那時起,福斯特便著重于內省,關注與真實性和身份有關的哲學問題。
“我是誰?”“我真的了解我的妻子、孩子、朋友嗎?”
漸漸地,福斯特得出結論:要想更了解自己、更了解自己之外的任何一人,就要多了解一些非人類物種的知識,即“要想成為真正的人類,我們必須重新回歸自然。”
我們都曾想象過自己能變身為哪種動物,在天空中飛翔的鳥兒,在水中游泳的魚,連小孩子都會帶上猴子或老虎的面具,穿上奇怪的服飾扮演動物,但誰也從來沒有真正像福斯特這樣付諸實踐。

福斯特從不相信自己能真正成為一只動物,相反,他只是想盡可能地像一只動物那樣生活,并借此獲得靈感,建立與自然世界的緊密聯系。
他在喜馬拉雅山脈研究過野兔和水蛭,
在沙特阿拉伯研究過瞪羚,
在埃塞俄比亞研究過騾子,
在莫桑比克進行過生態調查……
在福斯特看來,融入自然界的行為是一種救贖的過程,會幫助人走出自我否定的狀態。
福斯特始終相信,如果要想了解這個世界,“光坐在牛津大學的圖書館里思考是毫無益處的”。
只有“變身野獸”,努力提升并拓展感官的靈敏度和注意力的廣度,才能真正深入動物世界,從動物身上學會在這個危機四伏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下去的辦法。

當被問及怎樣看待福斯特想要過野獸般的生活時,妻子瑪麗談道:“我一點也不意外,他總是癡迷于探索生命的意義,或者做一個完整的人意味著什么。”
變身動物,學習競爭社會的五大生存法則
作為進化的“適者”,獾比很多“強者”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水獺為了適應生存規則,不斷找尋更佳的生態位;
狐貍適應了城市的變化,享受著多樣性帶來的紅利;
處于食物鏈底端的赤鹿,努力打破習得性無助的樊籬;
雨燕翱翔于空中,時刻都在行動。
通過這本書,我們能夠觀察到人類身邊的動物如何在危機四伏的波動中找尋機會、生存甚至受益。
“動物的感官比人類的敏銳,它們眼中的色彩比任何一位人類藝術家的調色盤都豐富,它們的思維比我們認識到的更復雜。”——查爾斯·福斯特
要在波動的世界更好地生存,你要習得生物學思維。而要從根本了解何為生物學思維,要看《動物思維》。

福斯特寫了幾十本書,其中很多都在進行美麗而瘋狂的形而上探索,但都離不開對“人的尊嚴和自治的極限”的探討。人類雖然無法跨越物種的界限,但嘗試走進另一種動物大腦的行為仍是有意義的,“你會感受到更多新鮮、奇怪、強烈和未經調和的情緒,獲得想象力和創造力”。
如果你想體驗一下大自然,但又不想像赤鹿一樣光著身子在寒風中發抖,像狐貍一樣在城市垃圾桶里找食物,不妨讀讀這本“讓人眼界和腦洞打開的書”《泰晤士報》如此評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