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海上絲路|1880年代的新加坡與1920年代的印尼爪哇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通向世界其他地區的海上通道,它把世界不同的文明連接起來,促進了中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對整個人類文明史產生了重要影響。近期,MoHI君將與各位分享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地的人物群像、生活百態、人文建筑、自然風光等。(前情回顧點這里)
本篇要分享的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東南亞地區之1880年代的新加坡與1920年代的印尼爪哇。
據《通典》記載,“《扶南土俗傳》云:拘利東有蒲羅中人,人皆有尾,長五六寸,其俗食人。按:其地并西南蒲羅,蓋尾濮之地名”。有學者認為,蒲羅中指今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柔佛一帶(亦有學者認為蒲羅中指的是泰國的佛統或北大年或萬倫灣一帶)。《扶南土俗傳》又稱《吳時外國傳》,是三國時期吳國出使南海的官員康泰所撰,可見中國于公元3世紀便已至蒲羅中。181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將新加坡開辟為新的貿易據點,后成為海峽殖民地的一部分。此后,新加坡貿易發展迅速,吸引移民,成為世界著名的港口之一。與此同時,來自中國尤其廈門和廣東等華南沿海的帆船已于19世紀前期搭載大量移民前往新加坡,后移民數量劇增,僅汕頭前往新加坡的移民人數在1915年已達5萬人次。
19世紀80年代 新加坡港傳統舢舨
19世紀80年代 新加坡港灣
1824年,新加坡淪為英國殖民地。直至20世紀初期,新加坡一直是鄰近地區的移民地,呈現多元族群共同生活的情景。
19世紀80年代 新加坡加文納橋
加文納橋(Cavenagh Bridge)建于1869年,該橋橋體在蘇格蘭建造完成,再運到新加坡組裝。
《后漢書》曾記載,永建六年(131年),“十二月日南徼外葉調國、撣國遣使貢獻”,“帝賜調便金印紫綬”。據伯希和等學者考據,葉調國為今爪哇島(亦有學者認為是今蘇門答臘島或兼稱兩島或斯里蘭卡等)。東晉僧人法顯的《佛國記》曾提及耶婆提,亦是爪哇或蘇門答臘的古稱。此外,中文史料中早期的“阇婆”亦是指爪哇或泛指爪哇及蘇門答臘二島。宋朝時期,才逐漸普遍使用“爪哇”一名,《元史》正式列《爪哇傳》。曾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其所著的《瀛涯勝覽》曾詳細記載爪哇國情,并記有“中國歷代銅錢通行使用……期間多有中國廣東及漳州人流居此地”。由此可知,爪哇曾是南洋交通的要塞,與中國交往的歷史悠久。
20世紀20年代,輪船停靠于印度尼西亞泗水港碼頭。
20世紀20年代 泗水港
泗水是印度尼西亞第二大城,也是爪哇島重要的外貿港口。
20世紀20年代,印度尼西亞泗水街道上,電車駛過路口。
20世紀20年代,一群年輕的印度尼西亞男女在草坪上歌舞。男士在打擊樂器和鼓鑼,女士則伴著節奏展現舞姿。
20世紀20年代,爪哇傳統戲劇演員在臺上表演。
20世紀20年代,爪哇島附近的村落,村民生活緊傍河道,就地取材,興建高腳屋與竹筏。
20世紀20年代,托薩里(Tosari)大街上,游客們坐在路邊小轎內。
20世紀20年代,爪哇島布羅莫火山噴發。爪哇島位于蘇門答臘島和巴厘島之間,是印度尼西亞最重要的島嶼。爪哇島的火山有100座以上,是當地著名的地理景觀。
相關閱讀:
展覽名稱:“海上絲路與世界文明”影像展
展覽時間:2019年6月15日 — 2019年8月30日
展覽地點:越眾歷史影像館
主辦機構:越眾歷史影像館
策展團隊:黃麗平、梁秀青、劉健庚
展覽設計:一木設計
*本展覽系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基金支持項目。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