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柳葉刀:耐多藥惡性瘧原蟲在東南亞迅速蔓延,已出現基因突變
英國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傳染病》(《The Lancet-Infectious Diseases》)近日刊登的兩項研究顯示,一種可抵抗目前最有效抗瘧療法的耐多藥惡性瘧原蟲正在東南亞諸多國家迅速蔓延,并且出現了更具有耐藥性的基因突變。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發現對當地控制和消除瘧疾工作構成重大威脅。
網頁截圖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注意到,在英國韋爾科姆桑格研究所、泰國瑪希隆大學等機構分析撰寫的《東南亞多藥耐藥瘧疾的演變與擴展:基因組流行病學研究》中,研究人員對2007至2018年期間柬埔寨,老撾,泰國東北部共1673名惡性瘧原蟲瘧疾患者的基因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一種名為KEL1/PLA1的基因株正在上述區域不斷擴張。
研究顯示,2009年之前,KEL1/PLA1還僅出現在柬埔寨西部,而到了2016-2017年,其在柬埔寨、越南、泰國東北部地區導致的患病率已上升超過50%,成為當地最主要的瘧疾寄生蟲菌株。在被分析的1673個有效的全基因組序列中,1615個序列都測定出了KEL1/PLA1。值得注意的是,基因組數據顯示,這種瘧疾傳播是多個亞群寄生蟲基因株共同作用的結果。
不僅如此,部分KEL1/PLA1基因株出現了“crt”基因突變,這種基因突變在從前是罕見的,卻在2016-2017年期間開始變得越來越普遍。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基因突變可能源于惡性瘧原蟲對當地長期使用雙氫青蒿素-哌喹聯合療法的適應。在藥物的持續壓力下,擁有更強耐藥性的基因突變會被篩選得到幸存并繼續擴散。
上述發現同時得到另一項關于青蒿素耐藥性的臨床研究佐證。泰國瑪希隆大學、牛津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報告了來自柬埔寨、越南和泰國7處的曾接受雙氫青蒿素與哌喹聯用治療的140名瘧疾患者情況。結果顯示,該療法的療效在柬埔寨東北部和西部地區、泰國東北部和越南西南部出現大幅下降;同樣的,“crt”基因出現突變,進一步增強了耐藥性。
不過幸運的是,研究發現,如果將哌喹替換為甲氟喹或咯萘啶再與青蒿素聯用,該療法在東南亞仍然療效顯著。研究人員因此呼吁,東南亞應盡快更換為上述療法,并在當地展開長期瘧原蟲基因監測,指導控制和消除多重耐藥惡性瘧原蟲。
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2013年,大湄公河次區域便出現青蒿素耐藥性現象,迄今為止,在已知影響人類的5種瘧疾中,有3種瘧原蟲已出現了耐藥性:惡性瘧原蟲、間日瘧原蟲和三日瘧原蟲。
對此,世衛組織發布的《2016-2030年全球瘧疾技術戰略》指出,各國應當使用標準的世衛組織療效研究方案,即每兩年對包括針對惡性瘧疾和間日瘧的療法的一線瘧疾療法進行監測,如治療失敗率超過10%,就應當促使改變國家抗瘧疾治療政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只要搭配的藥物保持有效,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療法就仍然高度有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