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京林業大學:只要教得好,沒有論文也能評上教授
沒有發表一篇論文,從教33年的南京林業大學老師蔣華松,評上了教授。
近日,南京林業大學公布了2019年職稱評審結果,理學院教師蔣華松如愿評上了教授。這是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
今年三月,南京林業大學出臺了職稱評審新政策:在對“教學專長型”老師進行職稱評聘時,不再以發表論文數量作為考核內容,而是將教學業績取代科研業績,重點考查其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的成績。
南京林業大學為何要改變多年一貫的職稱評定政策?教得好有什么標準?怎么保證評判的公正性?記者為此進行了調查走訪。
臺上45分鐘,臺下30年功
“課堂上,無論我們提出什么問題,蔣老師都能當場給予解答。”曾上過蔣華松課的趙淑穎說。
蔣華松是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教師,負責主講高等數學、概率論、數學分析等數學類基礎課程。不少同學談“數”色變的課程,在他這里卻變成了備受追捧的熱門。因為上課風趣幽默、深入淺出,他也享有“南林高數演講家”等美譽。
南林學生中間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華松上課有三寶:案例、板書、喝水少”。講課時,他總能緊密聯系生活中的實例,把枯燥、單調的數學語言翻譯成生活中的用語,深入淺出地把抽象的數學定理、定律演繹得通俗、形象、生動、有趣。一堂45分鐘的數學課,同學們總是覺得過得很快,渾然不覺間,課結束了,讓人意猶未盡。
“臺上45分鐘,臺下30年功”,說起成功的秘訣,蔣華松的回答只有七個字:認真備好每節課。
教學是個良心活兒。尤其是對于那些長期承擔公共課和基礎課的教師來說,平日里的教學工作量較大,很難再有充裕的精力搞科研寫論文,“分身乏術的時候只能是耕了‘公家田’,荒了‘自留地’。”蔣華松說。
因此,蔣華松雖然有極高的口碑,但在職稱評審中,卻難以“更上一層樓”,最近12年,他的職稱始終停留在“副教授”。
職稱評審“指揮棒”導致重科研輕教學
“多虧了這項接地氣的新政策,為我們一線教師站穩講臺,解決了后顧之憂。”蔣華松得知自己獲評教授后欣喜地說道。
蔣華松口中的“新政策”是今年3月該校發布的《南京林業大學教學專長型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資格條件(試行)》。
“‘教學專長型’,顧名思義,是指在教學方面具有‘特別擅長的學識、技藝、本領或特殊才能’。學校在對這部分老師進行職稱評聘時將教學業績取代科研業績,重點考察其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的成績。”南京林業大學人事處副處長韓建剛介紹。
多年來,職稱評審的“指揮棒”使得高校“重科研輕教學”成為痼疾,“‘教得好’不如‘寫得好’”“科研是自留地,教學是公家田”等論調興盛一時。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了一系列真招實措改進人才評價的方式,提出“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等傾向,注重考察各類人才的專業性、創新性和履責績效、創新成果、實際貢獻”。
“不是老師不夠轉正資格,而是他們突出的教學成績在原有的職稱評價體系中并沒有太多優勢。”韓建剛坦承。
什么才能稱得上“教得好”
在南京林業大學新政出臺之前,“教得好”只是口碑,那么,具體什么是“教得好”?標準是什么?由誰制定?如何評估?怎樣才能更加客觀公正?
2019年初,南林大人事處牽頭,為“潛心教學、因材施教、教學效果好”的教學專長型老師“量身”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并將這次“教學專長型”老師的評選劃定在基礎課老師范圍內,涉及高等數學、計算機、大學英語、機械制圖等40多門具體課程。
根據評價標準,首先是要“形成有特色、效果好的主講課程教學風格”。由教務處在教師不知情的前提下,在其前一年授課錄像中隨機抓取3段45分鐘的教學視頻,組織校外不少于3位國家級或省級教學名師,以及校內教學督導等進行評議。其次是要“深受學生歡迎”。由學工處調取近五年的畢業生數據,通過發放調查問卷,了解畢業生對教師教學活動效果的評價。最后再結合教師的教學工作量、教改教研成果、教學獎項等工作實績進行綜合考量。
“讓教師回歸本分,讓潛心于教書育人的教師有尊嚴、有前途、有發展是這項舉措的根本。”南京林業大學校長王浩說。
(原題為《南京林業大學:只要教得好,沒有論文也能評上教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