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范金琢玉”的耀州窯瓷器,釉色圖案上呈現歷史變遷
以燒造青瓷聞名于世的耀州窯,被譽為中國古代北方青瓷的代表。它創燒于唐代,在北宋時達到鼎盛,其產瓷器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之稱。至晚清民國,耀州窯還在延續燒造。無論是在釉色、器型上,還是在燒造技術、裝飾紋樣方面,耀州窯完整地記述了青瓷的歷史變遷與傳承。
由耀州窯博物館、無錫博物院聯合舉辦的“范金琢玉——耀州窯歷代陶瓷精品展”將于7月27日在無錫博物院西區二樓展廳開幕,“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6773257.com)從無錫博物院獲悉,展覽將以時間為線索,分為“紅映黃堡”、“云破天青”、“范金琢玉”、“月白神韻”、“敦厚質樸”、“瓷藝傳承”、“民風永淳”七個單元,共展出耀州窯陶瓷珍品116件/套,通過歷代的耀州窯瓷器實物反映了千載名窯耀州窯精湛的制瓷工藝和輝煌的藝術成就。
無錫博物院表示,20世紀50年代以來,陜西文物工作者對耀州窯遺址展開了大面積的科學考古發掘和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基本廓清了耀州窯的文化內涵。為了展現耀州窯發掘和研究成果,增進蘇秦兩省以及無錫和銅川兩市之間的文化交流。無錫博物院特別引進了此次展覽。
耀州窯瓷器的歷代紋飾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亦是中國陶瓷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地處京畿之地的耀州窯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優良的制瓷原料以及廣闊市場,初創階段呈現出絢麗多彩的格局。除生產黑瓷、白瓷、茶葉末釉瓷、黃釉瓷、白釉綠彩瓷、白釉褐彩瓷、黑釉剔花填白彩瓷、花釉瓷、青瓷、青釉釉下白彩瓷等高溫釉瓷外,還生產三彩、琉璃建材等底溫釉陶。晚唐以后,窯工們根據黃堡窯的實際,并藉其智慧,探索出耀州窯以燒造青瓷為主的發展之路。
五代耀州窯制瓷技術有了重大改進和提高,采用了一器一缽,釉裹足支釘裝燒的新工藝。產品以青瓷為主,創造性地燒造出天青釉瓷,堪稱五代青瓷的翹楚。器型多仿金銀器皿,清新典雅。裝飾手法以剔花和劃花最具特色。近年來窯址出土了一批帶“官”字款的五代青瓷標本,證明耀州窯與越窯、定窯一樣,曾為五代宮廷燒造貢瓷。其釉裹足支釘裝燒工藝、天青釉色、仿金銀器皿造型等特征對兩宋時期的官窯青瓷產生了深遠影響。
唐三彩女坐俑北宋耀州窯進入鼎盛時期,形成了“十里窯場”的宏大規模。制瓷工藝日臻完善,青瓷燒造技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除燒造青瓷外,同時兼燒少量黑釉、醬釉及兔毫、油滴等結晶釉瓷。其產品“巧如范金,精比琢玉”,貢瓷產量達歷史巔峰。刻花青瓷線條犀利流暢,居宋代之冠,印花青瓷布局規整,紋飾豐富,在宋瓷中獨樹一幟。精湛的制瓷裝飾工藝被河南、甘肅、廣東、廣西等地諸多窯口競相仿效,從而形成了一個以黃堡窯為代表的范圍廣闊的耀州窯系。
金代早期繼承了宋代傳統的制瓷工藝,以燒造青瓷為主,釉色青綠,玻璃質感強,仍為宮廷燒造貢瓷。這一時期還成功創燒出月白釉瓷,其釉厚如堆脂,青中閃白,白中透青,極富玉石之美。晚期為了提高產量,擴大了窯爐容積,并采用了澀圈疊燒工藝,青瓷呈現姜黃色,質量明顯下降。裝飾以刻、印花為主,紋樣趨于疏朗、簡練。制瓷范圍由黃堡鎮向東擴展到立地坡、上店和陳爐一帶。
民國 青花褐彩騎鹿壽星像入元以后,耀州窯燒瓷中心開始由黃堡鎮向陳爐鎮一帶轉移,產品銷售對象完全面向民間。青瓷釉色普遍姜黃,裝飾日趨簡單,胎體厚重,已失去了往昔精巧秀麗的風格,逐漸走向衰落。這一時期,黑釉瓷、醬釉瓷和茶葉末釉瓷的燒造數量有了顯著增長,耀州窯又一度呈現出多元化發展局面。與此同時,立地坡、上店、陳爐三大窯場相繼崛起,承襲黃堡瓷脈,并博采各地窯場之長,為耀州窯生命的延續和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明代以后陳爐窯成為耀州窯的中心窯場,制瓷技術和產品風格發生了明顯轉變,民窯之特色更加濃厚。青瓷制品不復多見,黑瓷和白瓷大量涌現,并出現了以繪畫裝飾為主流的白地黑花瓷。白地黑花瓷以對比強烈、畫風質樸、粗獷豪放、寫意性強、極富濃厚的民間藝術氣息而深受人們喜愛,成為陳爐窯的代表新產品,并對清代晚期和民國時期陳爐窯彩瓷裝飾工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清 香黃釉戳印紋三足爐清代陳爐窯傳承了耀州窯傳統制瓷技藝,生產規模和窯場范圍不斷擴大,形成“爐山不夜”的勝景,被列入“同官八景”之一。產品釉色種類比明代更加多樣,除燒造黑釉、醬釉、茶葉末釉、白釉、白地黑花和白釉黑箍瓷外,還創燒出了香黃釉瓷,以及內白外黑、內白外黃等復色釉瓷。清代晚期出現了具有當地特色且廣受民眾青睞的青花瓷。民國時期沿襲清代風格,青花瓷成為主流產品,裝飾特征是繪畫與文字題款相結合,圖文并茂,相映成趣。
范金琢玉——耀州窯歷代陶瓷精品展重點展品
黑釉剔花填白彩雙系瓶 2011-008
唐代(公元618~907年)高29、口徑5.4、底徑7.3厘米 2011年征集,現藏于耀州窯博物館。敞口折沿,細長頸,圓肩,深弧腹下斜收,餅足,底心略內凹。肩部飾高聳環形雙系。內外滿施黑釉,內壁釉層薄泛褐色,外厚釉至脛,以下露胎。深灰色胎,質略粗。腹部飾剔花填白彩花紋。白花在黑釉上格外清晰分明,是耀州窯在唐代所獨創的一種裝飾工藝。
青釉劃花牡丹紋盤口瓶 2010—002
五代(公元 907~960年)代 高33.1 口徑10.9 底徑11.5 厘米 2010年征集,現藏于耀州窯博物館。盤口,束長頸,寬折肩,上腹圓弧,腹下反弧收,餅足外撇。內施釉至沿下,外施滿釉,釉色青灰,多小黑點。釉下飾化妝土至下腹,器胎深灰。足底刮釉露胎,露胎處呈紅褐色。通體以劃花作裝飾,盤口內劃團菊紋,盤口外壁及頸部劃卷草紋,肩部劃蓮瓣紋,腹部劃纏枝牡丹紋,肩腹相交處以弦紋相間。
青釉刻花纏枝牡丹紋梅瓶 2006-242
北宋(公元960~1127年) 高30.5、口徑5.5、底徑8.8厘米 1969年陜西省耀縣出土,現藏耀州窯博物館。瓶小口,圓唇,卷沿,短頸,折肩,長腹稍鼓,隱圈足。胎為淡土白色,質細膩,堅致。通體施青釉,釉色青綠,釉面有開片,光亮。瓶肩與下腹裝飾雙層刻花尖瓣狀覆仰蓮瓣紋,腹部為主體紋飾刻纏枝牡丹紋,以盛開的纏枝牡丹花作橫豎向四方連續構圖,纏枝蜿蜒曲折,刻花剛勁有力,線條活潑流暢。
青釉鏤孔龍紋復層式熏爐 1997—001
北宋(公元960~1127年) 高19.2 口徑9 足徑12.5厘米 1994年陜西省銅川市黃堡耀州窯遺址出土,現藏于耀州窯博物館。由內腹爐體、鏤孔外套筒及喇叭形高圈足三部分組成。內腹爐體直口微斂,寬弧沿,斜弧腹,平底,沿上刻折扇紋,沿下套粘筒形外套筒。外套筒為束腰筒形,周身鏤刻三層錯位排列的月牙形和不規則形透孔,套底有榫。套筒壁一周貼塑三條首尾相隨的行龍。喇叭形足上口與外套筒底榫相套粘,柱形腰處有一周凸棱,斜足面呈四層臺式凸棱。內腹體內、高足內及足底露胎,余處施青釉,釉色青綠,均勻透亮,釉面局部開片。淺灰胎,質細密。
(圖文均有無錫博物院提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