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技術派|神秘的存在 :俄深海科研事故背后的特種潛艇(上)
作為世界上建造潛艇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蘇聯/俄羅斯建造了大量用途特殊的軍用潛艇,然而與美國同行一樣,這些潛艇由于用途和性能特別而一直處在嚴密保護下,上周發生在巴倫支海的核潛艇事故,使這些不為人知的深海幽靈暫時進入人們視野。
深水事故創造潛艇紀錄
АС-31此次事故發生在莫斯科時間7月1晚上9時,根據俄“生意人報”報道,當時艇上共有19人,深度280米,雖然該艇排水不小,但由于其特殊結構,19名成員也是相當擁擠的,其中5人正常值班,其余人員很可能在生活艙休息,目前所有消息都稱是配電盤因短路起火,很可能只有正在值班的5人能及時戴上便攜式呼吸器進行自救,其余人員很可能在最多兩、三分鐘內就因為大火導致的有毒氣體而喪失自救能力,幸存的5人在控制艙段啟動上浮程序浮出水面,因此被漁民發現。對于俄國防部所說的犧牲人員同大火搏斗一個半小時的說法,筆者也是存疑的,畢竟10831艙內空間實在太小,一個半小時時間足以將艙室內燒個一干二凈,執行封艙上浮程序的很可能就是幸存的5人。
換一個角度看,此次AC-31事故雖然人員損失慘重,但卻又一次驗證了俄式潛艇大儲備浮力設計的優點。縱觀冷戰至今的眾多蘇/俄潛艇事故,除了水下爆炸的“庫爾斯克”號外,絕少有潛艇是直接沉入水底的,他們大多數都能上浮使艇員棄船后才逐漸沉沒,以致蘇聯核潛艇事故雖然比美國多數倍,但死亡人數反而比美國略少,AC-31此次事故也創造了一個記錄,在280米深度起火大部分成員喪生居然還能安全上浮自救,其優良的抗沉能力令人驚嘆。
然而火災也算是蘇/俄海軍揮之不去的陰影,經常可以見到各類蘇/俄艦艇火災的報道,如新銳的20380型輕型護衛艦首艦“守護”號就曾因為配電盤起火而釀成一場小火災,667БДРМ“葉卡捷琳堡”號則在船廠升級維護時引燃了消聲瓦,計劃明年拆毀的最后一艘1134Б大型反潛艦“刻赤”號則毀于水兵在輔助柴油發電機上烘干衣物而造成的火災。
AC-31犧牲者中包括3名中校,2名少校,1名大尉和一名中校軍醫,其中包括兩名“俄羅斯英雄”獎章獲得者。其中一名犧牲者丹尼斯·奧帕林的父親亞歷山大·奧帕林上校曾2004-2007年任AC-31指揮官,子承父業卻白發人送黑發人,令人唏噓。
目前AC-31艇最清晰的一張照片
深潛6000米的“旋轉木馬”
在“孔雀石”設計局主持下,代號1083的蘇聯第二代核動力深水工作站于1990年7月開工,次年艇體基本完成,由于受蘇聯解體影響,到1995年完全停工。2000年普京上臺后對該項目大量注資,2003年8月5日下水,時任俄海軍司令的庫羅耶夫親自參加了儀式。有資料稱其2008年進入北方艦隊服役,但未經證實。2010年5月,俄國防部向“紅寶石”設計局(負責母艇設計)、“孔雀石”設計局以及“小星星”造船廠等單位頒發“國家獎”時,第一次提到了“10831”這個項目代號,所謂“210”的項目代號實際是船廠生產編號而已。
按照俄羅斯海軍慣例,這些蘇聯時代的爛尾項目在經歷數年甚至十數年的延宕重新續建后,大都會進行大量技術修改和升級工作,因此服役后的項目代號升級為10831,北約代號NORSUB-5,是俄羅斯最機密的深海工作站。這艘潛艇長約69-79米,寬約5-7米,水下排水量約2000噸,最大水下航速高達30節。潛艇的動力為常規的核反應堆,推進功率約10000馬力,型號可能是ППУ КТП-7И 。從這個角度猜測,10831很可能還充當了俄海軍某種AIP(不依賴空氣)動力系統的驗證艇角色,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小(反應)堆”,結合“紅寶石”設計局在2006年后關于減緩甚至取消多用途核潛艇以常規潛艇替代的觀點,10831并非沒有這種可能。
10831的信息極少,參與設計建造的人員脫密期長達15年,此次事發后才確定戰術編號為АС-31,其綽號ЛОШАРИК(洛哈里克)源自一部蘇聯動畫中出現的,以各種圓球串聯成的小馬,這個綽號準確說明了АС-31的基本特征。與普通潛艇的圓柱形耐壓殼,內部通過艙壁分艙不同,10831這種雙殼艇擁有7個由鈦合金焊接而成的球形耐壓艙,其中前5個為工作/生活艙,通過管道串聯在一起,后兩個為動力系統所在的反應堆艙,前5個艙獨立,只能在水面狀態通過艙蓋進入以確保安全。這種結構與普通作戰潛艇完全不同,可以看做是多個深潛器的組合,能極大提高潛艇的工作深度。如我國的“蛟龍”號深潛器一樣,АС-31艇這些特殊的球形耐壓艙也是在圣彼得堡特種鍋爐設計局的技術支援下完成的。在這種深潛器級別耐壓殼的加持下,據說АС-31最大下潛深度能達到驚人的6000米,因此成為世界上噸位最大的極限深潛器。
2012年9月“北極-2012”科考期間БС-136搭載АС-31進入北冰洋底的羅蒙諾夫和門捷列夫山脊海域,從2000-2500米深度鉆取了三段巖層樣本并于2014年將分析信息遞交給聯合國海洋法委員會,以此證明該海域海底仍是俄羅斯大陸架,為愈演愈烈的北極“圈地”活動提供依據,這次“科考”行動持續了20天。這則消息除了顯示БС-136可以搭載最新的1083系列深海工作站外,還表明大噸位的10831同樣可以由母艦搭載出航。而在此次科考中的報道中將АС-31戰術代號偽裝成БН-220(尾號220)。此次活動結束后,АС-31進入北德文斯克造船廠最為隱秘的第42號室內船塢進行整修,以修正因深潛造成的艇體變形等等。2015年1月,一名記者在莫斯科-阿爾漢格爾斯克公路上試車時,偶然拍到了水面航行的АС-31,這也成為目前該艇最清晰的一張照片,美國國防部對認為該艇就是從事水下間諜和破壞活動的深水工作艇。
美國海軍海軍中也有一艘類似的NR-1號核動力深潛艇,滿載排水量約400噸,是世界上噸位最小的核潛艇,1969年10月服役,2008年退役,然而該艇公布的最大下潛深度僅914米,只能與水面母艦協同工作,因此隱秘性與蘇俄同行相比要差的多,在其公開的服役記錄里,最著名的也只是1976年打撈墜毀的F-14A戰斗機而已。按照NR-1曾經的艇員回憶,NR-1在工作時常常因艇體太小而難以準確固定姿態,給水下作業造成很大麻煩甚至有被海底湍流吹跑的危險。
第二代“奧倫堡“號核動力深水站母艦09786型,2012年9月27日,北極科考期間,搭載了АС-31
核深水站АС-33 ,長久以來,這張照片被視為蘇聯特種潛艇的代表世界最強的特種潛艇部隊
從用途上上說,除了用于爭奪制海權和戰略核打擊任務的潛艇外,其他軍用潛艇都可算是特種潛艇,這些特種潛艇中又分為以特殊武器系統驗證與使用為主業的試驗艇和執行特殊隱秘任務的工作艇,此次核潛艇事故的主角АС-31就屬于后者。蘇聯在冷戰時期發展的第一種專用特殊工作艇是1840型,該艇被定義為水下基地實驗室,戰術編號БС-555,北約代號LIMA。這種水下排水量2650噸的常規動力潛艇由已經消失的“波浪”設計局設計,該設計局原編號第16中央設計局,1974年與143特種設計局合并后就成為著名的“孔雀石”設計局。
АС-31艇事故使第29獨立潛艇旅這支世界上最龐大的特種潛艇部隊成為焦點。除了前述種類繁雜的各類深海工作站和母艦外,第29旅還擁有Б-90”薩羅夫”、09851/3“哈巴羅夫斯克”等。2019年4月23日,由未完工的949A型巡航導彈核潛艇“別爾哥羅德”號中途改建的09852型特種潛艇成功下水,該艇長度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84米,成為世界上最長的潛艇,這些功能各異體型差距巨大的的特種潛艇主要由俄海軍運作,但實際直屬聽命于俄國防部的,同樣神秘的俄國防部深海研究總局(ГУГИ),該機構成立于1965年。
通過簡單梳理可以發現,即使在經濟狀況最為困難的1990年代,俄羅斯也沒有完全放棄這些特種潛艇的研制生產,這正是一個老牌工業強國功底的體現。潛艇雖然擁有遠超水面艦艇的隱蔽性和獨立作戰能力,但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卻極為敏感。早在國內革命戰爭勝利后不久的1920年代,蘇聯就恢復了海洋科考調查行動,冷戰后更是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為龐大的半軍事化海洋科考船隊,他們的科考船與偵察艦活動范圍遠遠超過蘇聯海軍的戰斗艦艇,卻為后者積累提供不可或缺的海洋自然和技術環境資料,這些工作大都無法看到直接成果,卻是鍛造海洋大國的基本功。(未完待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