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海上絲路 |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江浙滬地區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通向世界其他地區的海上通道,它把世界不同的文明連接起來,促進了中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對整個人類文明史產生了重要影響。近期,MoHI君將與各位分享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地的人物群像、生活百態、人文建筑、自然風光等。(前情回顧點這里)
本篇要推薦的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江浙滬地區。
19世紀末的寧波全景
寧波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在與他國通商貿易和文化交流史上處于重要地位。寧波政治區域的劃分與定名肇始于秦。秦置會稽郡,后設鄞、鄮、句章三縣。唐改置明州,宋改為慶元府,明改為明州府,后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以郡有定海縣,“海定則波寧”,改明州為寧波府。
寧波港
寧波航道通暢,海交方便,是通商貿易的理想集散地,亦曾是我國古代的海港、軍港和造船中心之一。據記載,大規模航海從寧波出發最早在西漢。唐朝時期,從寧波登陸進行朝貢和貿易的國家和地區,除日本、高麗外,還有東南亞的國家。宋朝,寧波港成為建造海船的重要基地。明清之際,寧波港逐漸衰弱,后于1842年,寧波港被辟為通商口岸之一。
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南京路
上海南京路是當時世界上最著名的商業街之一。上海市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地區之一。唐天寶年間,設華亭縣,為今上海地區的第一個獨立縣級行政建置。華亭縣青龍鎮和日本列島、朝鮮半島、東南亞等地已有貿易往來。南宋景定年間,“上海鎮”一名始見于文獻,時政府在上海浦設置市舶分司。元朝時期,設上海縣,此時進出上海的海商船隊已漸龐大。
20世紀30年代,上海老城廂老西門路口行人、黃包車、汽車和有軌電車穿梭的景觀。
晚清時期,上海開埠后,外資紛紛涌入,近代城市建設亦隨之發展:鋪設道路、煤氣路燈、電話、電燈、自來水、汽車、電車、電臺等亦開始引進并推廣。
20世紀初,俯瞰蘇州石湖,遠眺上方山。
相傳石湖在春秋時已為巨浸,越人掘溪進兵,橫截山腳,鑿石開渠以通蘇州。湖底皆石,故名。
20世紀30年代蘇州船泊楓橋
從蘇州城郊外的楓橋橋洞望去,可見遠處的寒山寺虎丘塔。楓橋曾名封橋,始建于唐朝,跨古運河,為古代水陸交通要道,設護糧卡。每當漕糧北運經此,就封鎖河道,禁止別的船只通行,故名之為“封”。
20世紀10年代,蘇州環城河,輕舟過水的即景。
蘇州境內河港縱橫交叉,京杭運河貫流成周,港口碼頭林立,公路四通八達,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唐宋時期,港口貿易發達。明鄭和下西洋時,曾在蘇州劉家港(今蘇州太倉縣)出發。清光緒年間,蘇州被迫成為通商口岸之一。
20世紀初的蘇州北寺塔
北寺塔亦稱報恩寺塔。寺院創建于三國,初名通玄寺,唐開元年間改名為開元寺,原寺遷往盤門,因位于城北,俗稱北寺。
20世紀30年代揚州江都縣城福運門與古運河。
晚清以后運河淤泥失修,水道日窄,只做短期水運使用。揚州對海外交通的歷史,有文獻稽考的,最早可以上推到東晉時期。隋朝開鑿大運河之后,揚州成為重要的對外交通的海港,是我國對日本列島和朝鮮半島海上交通的門戶,其海外貿易航線遠達波斯(今伊朗一帶)、大食(唐宋時期中國對阿拉伯人的專稱和對伊朗語地區穆斯林的泛稱,后指阿拉伯半島或阿拉伯帝國)。
20世紀30年代,揚州江都縣城商店街口。街道鋪設石板路,出現電線等現代化電氣設備。
19世紀80年代,南京秦淮河畔酒樓茶坊。
南京港埠于六朝時已有“商旅方舟萬計”之稱。隋、唐、宋、元時期,港口發展相對穩定。明朝初年,南京成為全國漕運中心,港口盛極一時。明鄭和下西洋亦曾以南京為基地港。
相關閱讀:
展覽名稱:“海上絲路與世界文明”影像展
展覽時間:2019年6月15日 — 2019年8月30日
展覽地點:越眾歷史影像館
主辦機構:越眾歷史影像館
策展團隊:黃麗平、梁秀青、劉健庚
展覽設計:一木設計
*本展覽系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基金支持項目。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