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成為外企的“福地”:喜歡的理由,這三條被提到最多
看看繁華而自信的上海,就能明白中國在貿易問題上持長遠眼光。
這是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布魯克·拉爾默不久前的評價,面對自己國家制造的貿易摩擦和關稅壁壘,以上海為代表的中國市場以更高質量的發展、更高水平的開放,吸引無數外國企業投身其間,實現自我價值。
當記者帶著同樣的好奇,走進一家家外企的辦公室時,真切領悟到“活力上海”不是空洞概念,而是鮮活事實。
這是一塊“福地”
“不能說沒有影響,但更要看趨勢。”德資菲希爾公司大中華區CEO林益亭聊起經營話題,“某些國家用高關稅搞保護主義,可今天全球化程度這么高,誰能進行更高層次創新開放,誰才能把握主動。”幾天后就要去德國總部開會的林益亭,翻看著手邊的材料,里面涉及與菲希爾有關的客戶群,他們分布全球,與上海大中華區總部“休戚與共”。
“上海是福地。”林益亭介紹,德國老牌精密測試儀器制造商菲希爾22年前進駐上海,是上汽通用、華為等很多中國企業的主要合作伙伴。“我們是制造業不可或缺的‘味精’。普通轎車只噴100微米的漆,而寶馬要300微米,靠什么檢測?當然不能光憑人工,還有智能檢測儀器”。
近年來,以上海為代表的長三角高端制造業蓬勃發展,菲希爾進入事業的黃金期。“我們的鍍層測厚儀在上海微電子到汽車行業廣受歡迎,他們為什么一擲千金,初衷便是要把品質搞上去。”
他舉了熱門案例,面對斷供威脅,中芯國際等企業投身半導體研發生產領域,這里面的三大工藝難關——晶圓、引線框架、封裝,都對品質管理(QA)有極高要求。“達到微納米級產品,靠人工檢測不現實,引入高科技測試設備關乎成敗。”林益亭坦言,菲希爾業務興隆,從側面反映了上海制造業“逆勢上揚”。
菲希爾的鍍層測厚儀是不少上海企業的“必需品”
采訪中,記者發現不少外企回答“喜歡上海”的理由時,這三條最多:
首先,上海區位優勢讓外企節省大量時間成本。“以上海的輻射半徑,陸地半徑兩百公里內的江浙,乃至航空半徑1000公里內的日韓以及中國臺灣地區,都能以最經濟方式完成物資調配。”印度PRG Pharma Pvt.LTD公司董事長古爾8年前來上海經營醫藥化工等業務,他認為上海的基礎設施令人贊嘆:“從公司商務樓出發,四五公里能到虹橋機場,五分鐘內上滬寧高速,半小時內能上滬杭高速,交通之發達讓人羨慕”。
其次,上海及長三角的產業集聚效應令外企受益匪淺。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教授陳子雷介紹:“集聚能給經濟活動最密集的地區帶來利益,上海及長三角集聚起來的大市場,是跨國企業愿意前來建廠設總部的原因”。印度赫赫有名的阿達尼集團中國市場負責人卡辛納什·薩霍的經歷證明了這一點,他2010年來上海,“我們不僅找到豐富的合作方,還拓展了業務范圍”,他提到因為海量人才在此集中,“我們在上海的選擇面非常大,因為公司需要員工既熟悉中國內地法律法規,也對西方國家流行的商業法規(尤其英國商法)了如指掌”。
第三,發達的展會經濟成為上海吸引外企的“名片”。“從最早的虹橋國際展覽中心,到今天的國家會展中心,我們是上海會展經濟爆發式增長的見證者。”林益亭說,“上海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中外客商都把這里視為重要展示舞臺,渴望在有限時間內找到心儀合作伙伴。”他舉例說,中國(上海)國際半導體展覽會已到了“一(攤)位難求”的地步,“可我們樂此不疲,因為展會含金量之高,是很多地方不可比擬的”。
開放包容的上海,讓國內外企業都能如魚得水。“因為長期服務高端汽車品牌,我們總能在業務中感到世界經濟的潮起潮落,”德資安寶示(中國)公司總經理王英迪說。“拿‘獲得感’一詞來說,這十來年的車市,只有中國保持強勁勢頭,而上海更是所有國際汽車品牌必爭的碼頭。”
法蘭克福、巴黎、底特律等歐美主流車展,無數企業都在縮減規模,控制預算,可剛結束的2019上海車展依然火爆,“我們作為梅賽德斯-奔馳、瑪莎拉蒂兩大品牌車企的展覽服務商,靠著上海完備的供應鏈,讓德國設計師在這里充分展示創意。”
王英迪還特別轉達了德國電氣工程師迪耶特對上海的感激。“作為老派的德國人,他對于簽訂合約和款項支付,總是一絲不茍。得益于簡化的稅務申報流程及外匯支付程序,迪耶特來上海工作前就能收到預付款,完工離開上海后不久就能收到結算支付,他要做的只是填幾份表格,將出入境記錄連同在滬工作時間交代給上海的同事,剩下的都交給上海稅務部門和中德兩國間避免雙重征稅協定了。”
上海美國商會六月的調查報告顯示,超過60%的美國企業會繼續維持在華業務,只有5.9%的企業考慮遷回美國。(原標題:《喜歡上海的理由,外企提到最多的是這三條!》)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