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論習慣的養成|獎懲不是目的,是為了更好抵達自覺分類的初衷
【編者按】
上海7月起正式實施垃圾分類。城市新時尚,你我新日常。澎湃評論部推出“論習慣的養成”,每天一篇,評論員、志愿者、大學生、小學生,小區業主,記錄親身經歷,分享小訣竅,吐槽小煩惱,傾聽真民聲,尋求好建議,讓垃圾分類從陌生變成習慣。
在上海垃圾分類正式實施近一周后,深圳也有了動作。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近日發布征求意見稿,提出2019-2021年期間,全市每年安排生活垃圾分類激勵補助資金9375萬元。其中,生活垃圾分類好家庭資金補助2000元,積極個人補助資金1000元。此外,住宅區和單位也會有相應的獎勵。
垃圾分得好,獎金不會少。深圳的這一規定,直接提出用“真金白銀”激勵單位和個人垃圾分類,勢必提振公眾的參與熱情。
很多人或許不知道,深圳并不是首開先河的其實。早在2014年,上海垃圾分類獎勵機制就已覆蓋40萬戶家庭,并在2015年提出擴大覆蓋到100萬戶,主要獎勵一些生活用品。而去年,江蘇南通、浙江杭州等地,也探索了通過積分兌換生活用品的激勵方式。
要承認,單憑獎勵不足以改變人們的習慣。所謂有獎有罰,效果更佳。罰款起到的是嚴肅的威懾作用,獎勵起到的則是一種活躍的鼓勵作用,二者相互嵌合,才能讓垃圾分類更高效地抵達人心。
據媒體梳理,46個重點城市中,已有25城明確對個人違規投放垃圾處罰。此次深圳拿出一筆不菲的專項資金,來刺激居民的分類意識,為垃圾分類推進工作打開了新思路。
“獎勤”與“罰懶”,從來就是政策的兩個抓手。沒有誰指望靠垃圾分類的獎勵發財,也沒有誰會因為垃圾分類的罰款破產。但即便是理性的成年人,也需要正面的肯定、鼓勵、支持,物質激勵就是這種正面激勵很重要的一種。
當然,也要認識到,無論是獎勵,還是罰款,都只是把知識變成常識,將素養化為習慣的一種手段。獎懲從來不是目的,只是為了更好更快地抵達垃圾分類自覺的初衷。一兩千元,也不僅僅是一種激勵,還是對垃圾分類價值和意義的肯定。
通過建立這種深入到單位、家庭和個人的利益相關體系,讓垃圾分類深入到社會的每個角落、每一個成員處,從個人行為習慣匯聚成城市的文明風尚,最終變成國家和社會的新風氣,這不正是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