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生七年:雖然我不富有,但我想讓他人過得好
【金紅棉紀實研究室】出品 | 非虛構影像寫作 13
本文共2377字
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給我一個7歲小孩,我就能知道他成年時的樣子。)
1964年的英國,一部名為《人生七年》的紀錄片,聚焦于14個7歲小孩,分別來自3個不同階層——上流階層、工人階層與農民階層,傾聽他們的夢想,訪談他們的生活,并以每7年為一個周期,跟蹤記錄著他們的人生。
2019年,這部紀錄片迎來了它的63歲特輯。畫面從最初的黑白畫質到如今4k高清,受訪者們也從7歲的天真爛漫的小孩,變成了年近七旬的耄耋老人。
55年的費盡苦心的跟蹤拍攝,只為了探求“7歲看老”的真相。
圖片來源:紀錄片海報&視頻截圖
1
“7歲看老”背后隱喻著當時英國階層固化的問題。導演Michael Apted在設計問題上做有著“階層影響未來”的預設。
我們也把答案放在最前面——多年以來,幾乎沒有人能打破牢固的階層固化。而唯一能實現向上的社會流動手段,是教育。
從7歲開始,孩子們的差異就挺明顯了。
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指出:“家庭出身不僅通過單純的經濟收入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文化資本的傳承也是階級再生產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所以,來自肯辛頓的高富帥三人組約翰、安德魯、皮特,他們從小就習慣閱讀《金融時報》、《泰晤士報》和《觀察家報》,從小學起就練習著自律的貴族生活方式。父母對于他們的教育期望也是從小就定好的——“我以后會讀貴族私立中學,最后去劍橋、牛津。”
高富帥三兄弟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他們幾乎是毫無疑問地如愿以償。約翰最終成為英國王室法律顧問,安德魯擁有了自己的律所,皮特成為了藝術家。他們年輕時渴望的權力和名聲,都得到了。
63歲的約翰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唯一一個富人階層的女孩,蘇西的一生平靜而祥和。自小在練古典芭蕾的她,大學畢業之后嫁給一個律師成為全職太太,衣食無憂。很多人評論她為“出生好,嫁得好,就算人生不努力也過的好”的典范。
與之相反的是工人階級的三姐妹琳恩、嘉琪和蘇。7歲那年,她們更多時間在討論喜歡的男孩子和未來感情生活。
工人階級三姐妹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由于家庭經濟窘迫和自身不夠勤奮等緣故,她們三個都沒有能上大學。數十年過去了,經歷了貧窮、離婚與單親的苦難的蘇,通過自身努力找到了大學管理員的職位,在校園中工作。
琳恩致力于社區的兒童教育,可政府卻相當不重視她工作的重要性,“人們認為兒童教育不需專門化。我的工作所有人都可以做,我可能失業。”
56歲的琳恩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而身體不好的嘉琪只能靠家人救濟,采訪時,她說:“我現在身體不好,政府卻不發給我放補助了,擺明了讓我出去工作,這不是把我往死路上逼嗎?”
同為工人階級的托尼。他從小就擁有著一個當賽馬師的夢。然而他卻有一個賭徒父親,只能被迫14歲輟學去當學徒,后來又去當了出租車司機。多年夢想落空后,面對鏡頭,托尼假裝輕松的笑著說:“我沒那么出色。”
21歲/28歲的托尼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63歲的托尼說:“7歲時,世界分裂為窮人和富人。如今,依舊是我們和他們。”
蘇說:“我依舊是工人階層,這輩子也不會成為上層階級。”
63歲的蘇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更遑論當時處于社會底層的,在福利院長大的西蒙和Paul,甚至都不知道大學是什么。
7歲的Paul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他們能有過的最大的夢想是當警察、體育老師,電影演員。后來,現實也很骨感。兩人一個成為了建筑工人, 另一個是香腸廠工人。對于這個結果,他們也很平靜:“我知道自己不會有什么大成就,只能當一個工人。”
28歲的西蒙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當然也有例外。那個唯一打破了階層固化,實現了向上流動的孩子尼克。
農民兒子出身的他,內向,不愛直視鏡頭,也是唯一一個從小對感情問題像個悶葫蘆的書呆子,只對物理和化學有興趣。
14歲的尼克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但他是學霸逆襲的典范。成績優異的他,順利攻讀牛津并一直讀到博士畢業,然后他到了美國的威斯康星大學做了大學物理學教授,研究核能,與同為高材生的妻子結合,是觀眾眼中的勵志榜樣。
安德魯曾說過:“人無法確定能留給下一代什么財物,但至少可以確定,一旦給了他們好的教育,他們終生受用。”教育是獲得職業的必要過程,是實現社會流動的途徑,是合理化社會再生產過程的最重要的手段。尼克就是最有說服力的例子。
2
但這就是全部嗎?舊約里說,“上帝是不可預測的,生活也是。”
無論是中國還是英國,寒門再難出貴子,已經被越來越多人驗證為真命題。“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打地洞。”上層小孩自帶著資源、人脈、見識與思維方式的buff,而底層的小孩光是活著本身就很累了。
但沒有誰會花費一生去埋怨社會的不公平。63歲的他們,早已不執著于對“階層固化”的拷問,有人評論道,“他們每個人,都像藍天下的眾生一樣,拼盡全力,盡管艱難而有尊嚴地生活著。”
63歲,閱盡千帆的他們,身上是煙火氣,是對自身健康的關心,是對家人的愛,是對社會責任的承擔。
兒童教育理念不被理解的嘉琪,時間奉獻給了所有孩子,她把畢生的事業,致力于照顧多元社區的孩子們。兩年前,她過世了。她所在的小區,建立起了以她命名的圖書館。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當了皇家律師顧問的約翰,14歲那年曾直言不諱自己渴望權力和名聲。但隨著時間推移,他漸漸明白,“你從國家獲得的越多,你與生俱來的特權越多,你的責任就越大。有優勢的人要盡可能地付出,盡可能幫助那些不如自己幸運的人。”
父母離異,生長于福利院的西蒙,從小缺乏安全感和自信。他說:“因為小時候很少被擁抱,所以老了,想多擁抱孩子。我自己明白,擁抱的力量。”于是,他和妻子特地參加了收養小孩的特訓,并累計收養、照顧了130多個孩子。
56歲的西蒙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曾斷定“父母的養育方式給了人生不可磨滅的苦難”的孩子們,自我療愈了童年的創傷。
而那個想當賽馬手的托尼,在出租車產業被uber沖擊得不景氣的情況下,和老婆debbie賣掉房子,回到鄉下開店。他終于擁有了自己的馬和馬場。
曾說過窮人和富人身處不同世界的他最終在接受采訪時平和地說:“出身好,意味著更好的工作、更容易的生活,也更容易成功。但這不意味著他們不需要努力。”
63歲的托尼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暮年的他們都在用著自己的方式,與這個世界和解,去擁抱和愛這個不完美的社會。
最后,西蒙被問道——生活會不會更好?
他的回答很透徹:“生活就是它現在這個樣子,而不是它可能成為的樣子。”
他們所有人,都在熱烈地活在當下。
只要努力生活,就沒有人是人生這場游戲的loser。
封面及圖片來源:影片截圖、網絡
如有侵權,立刪
編輯:Tonnie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