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民日報評論:垃圾分類,上海何以唱出一臺大戲?
李泓冰/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評論”
字號
今天(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這意味著垃圾分類進入了強制時代。這些日子,垃圾分類已在上海人的較真和網友們興致勃勃的圍觀中,引來廣泛關注。段子手紛紛出籠,讓人在爆笑中,也能聽出一些對上海人的佩服來。
垃圾分類能否成功,考驗的是市民素質以及基層治理能力。一個擁有2400萬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垃圾分類涉及每一個人、甚至涉及到你吃下的每一口食物及其殘渣,上海正在經受考驗。這當然不獨上海一地,段子手們打量完魔都之后,往往跟上一句:也快輪到我們這兒了吧!上海人的精細較真,全國人民都知道。當年物質匱乏的時代,擁有上海產的手表、縫紉機、自行車和收音機,是無數新娘子最奢侈的夢想。再后來,非典病毒橫行不少地區,但在上海嚴格的管理、上海人的自律以及居委大媽們警覺的目光中,逡巡不前了。直到今天,不管是辦世博會、進博會,還是自貿試驗區的先行先試,常常會聽到類似的話,“把事情交給上海辦,就放心了”。這一回,上海辦的事,是垃圾分類——上海人做事的精細、嚴謹、守規矩,于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端午到了,要較真棕葉是干垃圾還是濕垃圾?吃著小龍蝦,還要琢磨蝦頭和蝦身是否要分類丟棄?最可敬的是每個小區的志愿者,在你“破袋”時仔細探測,有如學術研究一般,審度你有沒有扔錯了筒……上海人較真到令人崩潰的表情,是不是讓人有種肅然起敬的感覺?
其實,更如履薄冰的是上海的管理者們。被市民用放大鏡打量的,不止是垃圾分類準則,還有城市治理能力和協調能力,甚至是應對質疑的能力。撤筒和“定時定點”,是通過形式上的約束,培養垃圾分類習慣的關鍵一招,在被白領們網上吐槽后,上海的部門管理者提出,不要一刀切,既要嚴格執行硬性約束,也要充分考慮居民需求,做到“一小區一方案”,結果奇招迭出,收效甚好。再如,提倡濕垃圾居民自行“破袋”投放,為了怕居民弄臟手,不少街道在垃圾箱房配置了感應式洗手池。還有質疑是,垃圾分類之后的末端處理能力能否跟上,是否前頭精細分類,后面一“混”了之?上海一邊穩步提升生活垃圾處置利用能力,一邊落實規章懲處混裝混運和混合處置……政府與百姓類似的良性互動,是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積習確乎難改,然而積習一旦能改,這個城市會有新的升華。
東鄰日本,在一場數萬人圍觀的體育賽事后,能做到無一片垃圾。百姓已經適應了垃圾分類的嚴苛,連小孩子也習慣了在課間喝完一罐牛奶,要排隊在水盆里洗凈紙盒再拿到室外晾曬,次日再剪開攤平,方便回收。國民素質之養成,就在這從小習以為常的點點滴滴。以至于日本嚴謹的垃圾分類已成民族素質標識。
當然,隨著垃圾處置能力提高,垃圾究竟如何分類才科學,會是一個長久的課題。但是,精細的垃圾分類如果從此走進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甚至成為下意識的新時尚,以“分”為榮,以“不分”為恥,不但環境潔凈了,良好的自律精神、消費習慣和環保意識也會進入我們的集體意識,文明意識或也將從這里開始某種升華呢!這正是:全民圍觀分垃圾,魔都奮力破積習。清心清腸清環境,從茲紛紛斷舍離。
(原題為《垃圾分類,上海何以唱出一臺大戲?》)
責任編輯:王建亮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澎湃矩陣
新聞報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