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小養家的女孩:平凡的世界里,愚公移山般改變自己
【編者按】
2020年,最大的一批90后步入而立之年,自私、任性、非主流的標簽,逐漸讓位給“社畜”、佛系、養生的自嘲。在富足和貧乏、保守和灑脫、樂觀和焦慮之間,這個年輕群體所呈現出的多元和矛盾,也是復雜中國社會與飛速發展時代的一個縮影。
奔三的90后,現在過得怎么樣?他們所處的時代,在他們的成長軌跡和精神面貌中打下了怎樣的印記?澎湃·鏡相欄目推出系列策劃《奔三的90后,現在過得怎么樣》,一起來看看當代90后的生存圖鑒吧。
本文為“鏡相”首發獨家非虛構作品,版權所有,任何媒體及個人不得未經授權轉載。
文 | 張學婷
編輯 | 王迪
“你會仇富嗎?” 我問的時候有些不懷好意。
“不會,逆境出人才。”曉紅回答得斬釘截鐵。
但她也承認,有些人的命運從一出生就被定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勉強到達別人的起跑線。
而她的每一次選擇,都籠罩在家庭的陰影下。“不過也不能輕易認輸,是不是?”
第一次見到曉紅的爸爸,是在塵土中。
夏日黃昏,干燥悶熱,每個人都是汗淋淋、濕漉漉的。一個清潔工僂著腰,刷刷地把地上的垃圾掃做一堆,揚起的灰塵撲了他滿臉。突然,曉紅向前幾步,喊了聲“爸”。我一臉驚訝,清潔工看起來至少五十歲了,曉紅才剛上初二。而且他臉黑黢黢的溝壑縱橫,比曉紅還矮一頭。曉紅的爸爸是這個樣子?
曉紅幾乎不在班里提起父母,開家長會那次她的座位也是空的。我一直以為曉紅的爸媽是外出務工,和班上大部分人一樣。
大概是我的表情太過于驚訝,曉紅之后主動提起了她家的基本情況:一共有四口人。她出生的時候,哥哥十歲,爸爸已經四十六了。很難講,曉紅的降生給家里帶來了什么。因為過后不久,由于產后抑郁和生存壓力,曉紅的媽媽精神病復發,再也沒恢復過正常。原本之前家里已經打好新房子的地基,準備第二年建了房子就搬進去。但媽媽治病花光了家里的錢,還因此負債。那片地基就此擱置,成了曉紅爸爸心里的一個秘密。
曉紅成長的村莊 作者 圖生活轉了個彎。
“村里面的人知道我們家的情況,都很同情我,只是閑言碎語還是免不了。”姨叔說媽媽之前炒菜又快又好吃,但曉紅從來沒有吃過媽媽做的一頓飯菜,能夠看到媽媽的情況也少。“她經常到處跑,一年有大半年的時候不在家。我在學校的時候經常聽到警察又把她帶回來的消息,很難為情。”
她見到的媽媽也不是那么美好,不是自言自語,就是顧自傻笑。或嘴角一拉就開始大吼大叫,砸掉家里所有能砸的東西,鍋碗瓢盆、桌子、椅子,霹靂啪啦,響成一片。這時,曉紅只能縮在一旁哭泣。
還有一次,家里只剩她照看媽媽。媽媽突然發病,抓住她的肩膀問:“我想走了,要不要跟我走?”曉紅連連搖頭,哭著說不要。之前她被爸爸一再囑咐過不要單獨跟媽媽出門。可是媽媽不聽,一把就扯過自己女兒往路上拉。曉紅害怕得不行,身體發抖往后仰,憑借突然爆發的蠻力跟自己的媽媽抗衡。一個孩子的力量畢竟微小,很快她就被抱到了大路上。好在當時有人經過,看到情況不對,奪過她往回跑。
這段經歷她現在想起還是后怕。
唯一能夠稱得上關愛的,是有一次,媽媽看到別人家的小孩都有糖吃,悄悄塞給曉紅了不知哪來的幾角錢,讓她去買糖吃。“最后那些錢,我還是沒有用,知道我們家窮,存起來晚上給我爸爸了”,她在電話那邊不好意思地笑笑,“是不是很傻?”
“有時我也會不甘心啊,鯁著一口氣想問老天爺為什么要給我一個這樣的媽媽?我上輩子是做錯了什么嗎?”隨后,曉紅補充道,“當然,只是一點點不甘心。后面就慢慢不去想這個問題了,想也沒用,有點認命的意思了吧。我能夠做的就是改變。”
直到曉紅上大學,媽媽都是家里自己照顧,沒有獲得一份補貼,甚至不知為何,也沒得到一份低保。高三過后,媽媽才被村里接到精神病院照顧,可以每年春節去看她一次。見她的時候,曉紅總會疑惑:媽媽的情況似乎好一點了,能夠回答自己的一些問題,但感覺“她不會為自己的子女著想,只會為自己思考,像個小孩一樣”,這與曉紅想象中的母親形象相去甚遠。她和爸爸一樣,終于對媽媽“失望了”,不再期待她的“醒來”。
漫長的“期待——失望”的過程,曉紅經歷了整整21年。但當我想詢問阿姨的情況時,曉紅還是沉默了。
“你現在知道些什么?”電話中傳來曉紅的聲音有些低沉。
“就知道一點點。”
“哦。她現在在葛蘭。”
“葛蘭?”
“哈哈哈”,曉紅的笑聲把我弄懵了,與之前流暢的交談相比有些刻意,“你居然不知道葛蘭是哪里?精神病院啊!”其實,葛蘭只是小鎮邊緣的一個村莊,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或許在她的心里,葛蘭這個地名已經成為了精神病院的代名詞。
我有些后悔剛才的發問,試探著道歉,“這個,我是不是不該問?”
“沒關系,反正大家都知道,而且我也早就不在意了。”曉紅的嗓音陡然低下,卻一再對我強調“沒有影響”。
這個話題就此告一段落。
曉紅爸爸文化水平不高,力氣也不大,要撫養兩個孩子,日子過得很艱難。前些年,爸爸還去重慶打工來緩解家里的壓力。后來村里偶爾能幫忙的親戚也出去打工,孩子和妻子徹底沒人照顧,他只能回家。村委會幫著找了一份打掃大街的工作,一個月1000來塊,一年只放初一這一天的假,還要打掃整個小鎮,工作時間長,又累。早上六點趁著街上還沒多少人的時候打掃,一直打掃到八點多才回家,忙的時候要九點多才能回。整天都泡在街上,灰塵直往鼻孔、嘴巴、耳朵里鉆,整個人都是灰撲撲的,隨身帶的毛巾也早就黑成一團了。等回了家,還要去地里忙農活,不然就沒有糧食可吃。
日子一直過得緊巴巴的,除開必要的開支,曉紅的需求很少。住校生必須三餐在學校吃飯,但曉紅特批每天下午可以出去面館吃一頓4塊錢的素面。因為學校的晚飯雖然有葷有素,可一頓就要6塊錢。
家里雖然貧困,可曉紅收拾得很整潔。衣服不多,曉紅的永遠是我們班上最干凈的。夏天,我在外面和一群女生瘋跑,回到教室衣服濕得能擰出水來,渾身上下一股汗味。只有曉紅坐在教室清清爽爽,每天回寢室都要自己手洗衣服,一天一換。要知道,班上的大部分住宿女生也只是兩天換一次,把臟衣服都積在一起,等周末拿回家給家人洗。
溫柔愛干凈的曉紅自然是媽媽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有時候來我家恰巧碰到我還在吃飯。我媽總是會招呼曉紅一起吃。只有一次曉紅在我媽的盛情之下答應了,之后她就不肯進我家門了,而是在樓下喊我的名字。
這個孩子很“守禮”,我媽評價道。
劇照 | 《大江大河》“我需要死命讀書”
我們初中坐落在一個小鎮上,破舊荒涼,四周環山。教學質量自然不太好,生源依靠附近村寨的小學,但實際上成績或家庭條件好一點的都找機會去了區里的中學。在學校,調皮的男生帶著鋼棍來上學,拆下椅子腿當成武器。老師見到學生頑皮,會一腳就踹上去。家長們信奉“打是親罵是愛”和“棍棒底下出孝子”。一到星期五,校門外就蹲著一大堆混混,等著學校里的小弟們出來“火拼”。有一次幾十人的斗毆甚至引來了警察。
老師不會管放學后的事情,管也管不了。何況他們基本在區里安家,每當星期五就要急急忙忙乘車回去,哪有空管這些。家長也不管,有的是有心無力,有的是賺錢都來不及。那時候鎮子上十有八九的青壯年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隔一輩的人都寵孩子,爸媽不在就更加溺愛了,也不在乎學習,覺得成年了跟著老子去打工也是一條出路,暫且就先混著吧。
這里的每個人,似乎都有一眼就望得到頭的未來。
曉紅除外,她那時是初中班上僅有的好學生之一。面容秀麗,臉還沒巴掌大,很瘦,也很愛美。即使生活費用不多,還是會選擇從晚飯錢里擠出一點錢買護手霜(我們那里的文具精品店里有一大堆5塊一瓶的三無護手霜和滋潤乳)。雖然廉價,但曉紅很珍惜,經常把它揣在兜里,時不時就拿出來涂手,整個人都是香香的。說起初中的夢想,曉紅的語氣中仍帶著一絲雀躍,“我想當舞蹈家、畫家、書法家,那時候根本不了解這些是干什么的,只是覺得這些職業多美啊!”
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曉紅咬死學習。她覺得,只有讀書一種出路,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每天晚上,曉紅的舍友們玩玩手機就睡了,等著第二天早上再來抄作業。而曉紅每天6點半起,11點半睡。10點熄燈,熄燈了就打著手電筒在被窩里學習。“和她們說不到一起。當時整個寢室都在玩手機看小說,天天交流QQ動態,偷菜種菜。只有我不玩,我覺得不好玩。”
教室里看到她,永遠都是坐在位置上看書,腰桿挺得筆直。
班主任說:“我們班最勤奮的人就是曉紅,在刻苦方面,你們誰也比不上她。”有一段時間,班級里興起一陣小說傳閱的風潮,幾乎每個女生都私底下珍藏著一本言情小說。班上唯一沒看的就是曉紅,她不看言情小說,只看作文書,為的是提高自己的作文分數。現在叫曉紅回憶自己的初中生活,她都說不上來,好像對什么都沒太大的興趣,當時一心只是撲在學習上面。
曉紅勤奮過了頭,就顯得特立獨行起來。當時我們這些中二少年最佩服的是那種輕輕松松不努力就考了滿分的人,勤勉在我們這里并不算個褒義詞。況且每次期末考試詢問復習進度時,她不會耍心眼,有什么說什么,復習完了就是復習完了,不會“遮掩”自己的進度。最后考的分數沒有“還沒復習完”的人高,就會被人嘲笑。
最重要的,曉紅不看綜藝,聽不懂笑話,從不參與我們的八卦話題。詆毀和嘲笑討厭的人是那個年紀的女生建立友誼的最好方式,但她從來不在背后說任何一個人的壞話,總是低下頭做自己的作業,換來的是背后一句若有似無的“假清高”。她也意識到了這種情況,于是初一的時候,曉紅總是自己一個人吃飯上學放學,這又愈發加重了她的孤僻和沉默。“其實我對于八卦是真的不感興趣,而且我認為背后討論人家不太好。我總覺得,拿出這點時間來做什么不好?都可以背幾個單詞了,說不定考試還會考。”
轉變來源于初二的文藝聯歡會,班里必須出個節目。一個膽大的女生準備帶著自己的幾個姐妹跳一支舞,算來算去還差一個人。玩得好的同學互相打鬧推脫,獨自在一旁看了半天的曉紅突然舉手,自告奮勇。大家都驚訝極了,可曉紅還是沒有放下她的手。
“我當時想了很久,有點不太好意思。但又覺得自己一直在埋頭讀書,青春也太單調了,何況我本來就很喜歡跳舞,就下定決心舉手了。”破釜沉舟,曉紅用這個詞來形容自己的決定。從那天起,曉紅每天都擠出一小時練舞,還用幾天的晚飯錢買了專門的舞蹈服。直到上臺前,其余的人都不知道她們練得怎么樣。
滴噠!音樂響起,是一首甜美的青春歌曲。同學們扭頭、甩胯,一個轉身,接下來該是交換位置了,曉紅退后一步轉到了左后方。但左后方那位同學居然也向左邊轉,這下徹底亂成一鍋粥。大家本來就沒有真正的在舞臺上演出過,頂著臺下幾百人的注視,動作尚且不齊,更別提遇到這種緊急情況。除了曉紅,其余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停在了舞臺上,仿佛幾個人形立牌。只有曉紅一個人堅持做完了整套舞蹈動作,臉紅得像有血滴下。
音樂結束,大家擁著曉紅走下了舞臺。
自此之后,曉紅還是好好學習的樣子,只是大家無形中待她親近了許多,也隱隱約約知道了曉紅的家境。在我與她嘰嘰喳喳的對話中,話癆如我有時也會突然沉默,對遙遠的未來感到恐懼。曉紅就會主動接過話題,說自己未來的安排,說自己死命讀書的原因是想要擺脫命運,“掙大錢走出大山”,或許能到重慶讀大學、找工作,以后給爸爸一個幸福的晚年。她說這話的時候,天那么藍,空氣那么溫柔,語氣卻堅定得像在地上砸出了一個坑。
劇照 | 《大江大河》“后來好像勁兒一下就散了”
當時考高中分為春招和中考兩個途徑。春招是區里的中學招人,如果考到一定分數就直接提檔案錄取,好學生基本都走這條路;中考可以考去市里的好學校,可風險極大,其實基本上默認是職業學校招人。一位長輩覺得市里肯定要比區里的中學教學資源好,中考就讓我拼一把。我勸曉紅跟我一起考,但曉紅舍不得家里,沒有了當初舉手時一往無前的孤勇,而且算下來市里中學一學期學費至少三千、區里給了補貼只要幾百,她還是選擇了區里的中學。
只是一進高中,曉紅感受到的卻是撲面而來的挫敗。她的成績總與付出不成正比。語文、政治、歷史這些需要背誦的科目學得很好,但只要遇到了數學、化學、物理這些科目,曉紅就不行了。
高一分班,為了好找工作,曉紅隨大流選了自己并不擅長的理科,“那時候爸爸說他沒得文化,啥子都不懂,讓我隨便選。老師同學都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就學了理科”。
她沒有考上火箭班,而是去了普通班。“最開始的時候我真的很認真在學。幾個科任老師開會討論我的時候,還在說就憑我這個這么認真的學習態度怎么也能考個好成績,可能是學習方法沒有用對。”恰逢曉紅喜歡的化學老師懷孕,換了一個教學風格完全不一樣的老師,她對于化學物理逐漸失去了興趣。然后是頭疼的數學,她的成績慢慢下降。
“壓力可能是一個方面。當時爸爸說我們這種家庭,考得上就供,考不上就只能靠你自己了。我最開始真的很痛苦,天天讀書到凌晨,但是后來壓著壓著可能就習慣了。”
“有一段時間我覺得如果考不上也沒得什么問題,像別人一樣去廣東打工嫁人都沒什么問題。我哥哥初中讀完就不讀了,跑去打工掙錢。有哥哥撐著,家里條件也好一點了。我就暗地里松了一口氣,勁頭沒有以前那么足了,成績就降下來了。現在還是很后悔,那時候想岔了路,不應該太限制自己。”
最后曉紅考上一所山東的民辦二本院校,學習學前教育。她找學校的思路特別簡單。也許是因為小時候沒享受到父母的陪伴,曉紅特別喜歡小孩子,每年寒暑假都要在家開辦“小學堂”,免費輔導幾個親戚家孩子的功課。“而且我長大了才明白,想當舞蹈家、畫家這些,是要靠錢堆起來的。我們這些窮人家的孩子根本不可能,要現實一點。當老師又能出來幫扶家里,又能學一下技能,挺好的。再找一所外地學校,見見世面就更好了。”于是只要是滿足學前教育、外地、學費便宜這幾個條件的學校都行,她再從里面挑一個名字短一點的讀。
僅用幾天,曉紅就做出了這個對她的人生會有重大影響的抉擇。我為她最終上了她自己喜歡的專業而高興,也不由想起我堂妹當初填志愿的情景。國家線出來,她只高了一本線一分,上一本很懸,以為只能去個二本了。但我伯媽發動所有親戚打聽大學冷門專業消息,充分利用六個平行志愿,最終讓堂妹上了一所一本學校的冷門專業,現在都還在慶幸自己專業填得好。
我不要寂靜的人生
來到濟南之后,曉紅很快就適應了這里的氣候與生活。濟南的物價也讓曉紅驚喜。一碗在廣州能賣到15塊的黃燜雞米飯在濟南只要8塊錢。即便8000多塊的學費讓曉紅心痛,但曉紅一個月只需要不到1000塊的生活費。
為了減輕爸爸的負擔,曉紅也開啟了自己的兼職之旅。她同時打三份工。一份是在學校快遞處值班,一小時能有5塊錢的工資。活很少,很清閑,她有空的時候就會去值班,賺零花錢。一份是當前臺,站的時間很久。最后一份最累、錢也最多,當一家培訓機構的助理老師。星期一到星期六下午5點去,9點回,幫十幾個小孩子輔導作業。這家培訓機構的老板很嚴苛,只要請假就會被扣工資。有時候曉紅生病,或者7、8節有課不能去上班,就會被老板扣工資,一個月能拿到差不多500塊錢,多的時候能拿到700塊。“我現在基本除了大頭是我爸爸出,生活費這些小的我基本都能自己承擔。”
今年春節,她還在老家找了一份工作,干到大年三十。“放假那天下著雨,我終于從黑心老板那里要回了工資,結果末班車停運,司機都回家過年了,我只好站在那里等我親戚來接我。重慶的冬天好冷。”
除了兼職,生活中占據大頭的還是學習。有了高中的教訓,曉紅對于學習抓得更緊了。面對從未學過的鋼琴、美術和舞蹈,她下了死力氣學習。這些都是自己小時候想學而沒辦法學的。所以她并不當作任務,而是興趣。“我每天都要練琴練字,一天不練手就生了。晚上兼職回來我就去學校琴房練琴,生活一點也不覺得枯燥。我現在在慢慢找回初中的學習勁頭。”
到了學期末,她每門課的績點都是年級前幾,還當上了鋼琴課代表。前不久,她考取了教師資格證和育兒證,終于有了教書育人的資格。
挫敗也不是沒有,英語始終是個難題。她一個親戚家里父母是本科畢業,兩三歲的孩子從小接受雙語教育,還有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她初中開始才上英語課,一個月都只能聽一次純正的英語發音,那就是月考放英語聽力的時候。沒有人教,曉紅的英語自然拖了后腿,之后自己怎么努力學那個英語口音就是不對,帶著重慶口音。但很快的,曉紅又給自己打雞血,下了三個口語練習軟件,每天按時打卡。
曉紅英語學習打卡 作者 圖她還曾短暫地談過一段戀愛。但從小獨立的她并不能理解男朋友的控制欲,使得這段戀情還是以分手告終。“還有一個原因是,我不知道如何愛人,怎么與他相處”,曉紅的語氣中帶著一絲惆悵,“可能媽媽對我還是有點影響。”
最近,爸爸老是和她提起死亡這個話題,“我死了,你就把我的骨灰灑在大江大河里面,也不要大辦,讓我清清靜靜地走。這一生,我沒有給你一個好的家境,你要靠自己努力了。”21年后,爸爸終于還清債務,攢夠錢在原來的地基上起了一座平房。
她聽了直流眼睛水,覺得爸爸這一生過得真苦,房子修好了,他也老了。但她還是不認同爸爸的觀點,認為“這樣的人生太靜了”。生活需要不斷地設立和實現目標,“就像初中那次跳舞,即使最后結果不算好,但我站在舞臺上的時候是真的很快樂”。
“我知道,其實每個人一出生她的軌道就被定好了,即使你付出十二萬分的努力也只能偏移一點點。但是,至少可以改變一點點的,是吧?”
后記
很難說,曉紅的人生有什么范式可以循例。我最開始聯系她時,幻想的是一個吃苦耐勞的窮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階層跨越的模范。但現實給了我“沉重的一擊”,曉紅一直在掙扎,到現在為止并不“優秀”——雖然初中努力,但高中沒有拼命學習,更沒有考上一所名校——如果讓功利主義者來評價,這將是失敗的二十年。她只能勉強算城鄉差距的產物,無論是我,還是曉紅,每一個農村出來的孩子都有這樣的問題。在她高中努力的勁兒散了的時候,我城里的堂妹正花著一個月3000的補習費被老師扯著學習;在她考高中、分文理的時候,沒有人幫她參謀一個正確的選擇;在她夢想著出國還要為錢奔波時,她的同齡人已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地球村的概念。
她就像是一個現代版“愚公”,永遠奔波、拉扯,想要擺脫命運,走到山的那邊去。
可比起其他初中同學,我又覺得這是極為難能可貴的。初中班上部分女生已經外出打工,有的甚至已經組建了家庭,生了自己的孩子,又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照顧,形成一個又一個的輪回。她們把自己的命運歸結于命運。
只有曉紅從不憤世嫉俗,她說:“我生來就是這個樣子了,只能接受。但我可以每天改變一點點,每年都比之前好一點點。”她不羨慕誰,也不嫉妒誰。沒有偶像,她最想成為的人,是自己。她說:“只要自己一步步走好了,就能成為最好的自己,過好自己的生活。”
她終于走出了大山,并立志不讓自己的孩子重復自己的命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