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cape light》談談史蒂芬·肖爾的攝影(一)
本文從王猛老師“帶你看展,帶你看書”微信群講座語音轉換而來,內容較多,分6期連載,今天是第1期。
今天聊聊Stephenshore(斯蒂芬·肖爾)的這個畫冊《capelight》,順便把“新地形”也提一下,也談談我對新地形攝影的理解,從創作角度來說新地形和肖爾給我們帶來哪些創作啟發。
史蒂芬·肖爾,很多人都在講,但基本上是碎片化的講,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攝影這個東西,我覺得它還是有自己的本體語言,如果你轉譯成文字的話,就會大打折扣。我自己也在做這方面的攝影,拍攝的東西就是很大一部分程度是受到肖爾的啟發,然后按照肖爾的指引去實踐這個道路。
大多介紹史蒂芬·肖爾的時候,就是按照肖爾的生平,還有他拍的作品進行介紹。我這次給大家分享《capelight》,其實是想從攝影史的全貌看肖爾這一點,看他是如何承前啟后,然后這樣大家對攝影的發展和攝影的歷史也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這些攝影師他們之間其實都是存在相互關聯的,隨著我們進入互聯網時代,我們的拍攝思維和模式就是應該是超越前互聯網時代的。什么叫前互聯網時代,就是說你自己做攝影,不看別人的事兒,然后就悶著頭兒自己做。
閉門造車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你造的車,可能人家在19世紀或者20世紀就已經造出這個車來了,甚至造車的手法比你的手法還要好,那你的作品就沒有什么意義了。
即使這個時候你說我沒有受到外界影響,我是獨立完成了這個項目,那別人也不會這樣認為的,因為世界已經是互聯互通,已經是開放的社會了,誰知道你是不是抄襲,即使是你覺得你是原創,但是別人認為你是抄襲,那你也沒有辦法。
這就是我今天主要想從這個角度去給大家分析一下就是史蒂芬·肖爾,他為什么這么牛。
這張圖片是這本畫冊里面的內頁。史蒂芬.肖爾來沒來中國做展覽,我沒有查過這個資料。但是6月2號的時候,在現代汽車藝術中心我看到了這本畫冊,這畫冊是我目前見到的史蒂芬.肖爾的最全面的回顧,在里邊涵蓋了他所有的幾乎所有的作品,包括最著名的兩個作品,就是americansurfaces,還有這個uncommomplaces,這是他兩個非常著名的作品。當然它還有一些早期的作品就是earlyworks,主要就是給安迪沃霍爾在andy工作室拍照的一些東西。
從這個代表性來看,史蒂芬.肖爾的攝影風格,或者是技法的成熟,其實應該是從1972年到1973年,其實這個開始我覺得就已經比較成熟了,只不過到1973年之后,他就換大畫幅了,americansurfaces,它主要就是用小型135相機進行拍攝,那這個就屬于彩色快照。其實和1976年WilliamEggleston拍的那些東西,我覺得沒有太大的區別。
我對薩考斯基(MoMA攝影部主任,策展人,攝影評論家)把WilliamEggleston推崇為彩色攝影之父,我是持有保留意見的,這個以后有機會再討論,WilliamEggleston的這本畫冊,我們還會要在群里邊探討一下,我覺得這個也是很有爭議的一個話題。
我們接著說史蒂芬.肖爾。
他為什么要從americansurfaces這種快照的形式轉轉化成uncommomplaces(國內翻譯叫”不凡之地”)的這種大畫幅拍攝呢?是因為在1973年,他做展覽之后,受到了沙科夫斯基的批評,就是薩考斯基認為他用135相機拍的太隨意了,然后就很不高興,當時就評價不是很好,對肖爾評價不是很好,后來肖爾就接受了薩考斯基的意見,選擇了用大畫幅相機拍攝。
肖爾就選擇了用810進行拍攝,他以后就一直用大畫幅相機。當他從135相機轉換成大畫幅相機之后,他就發現大畫幅相機一個特有的魅力,就是大畫幅相機有一個更高的細節的記錄能力,然后還能實現一個沙姆定律,沙姆定律如果你不太清楚的話,可以去百度看一看,我簡單解釋一下,沙姆定律就是能夠實現一個較大的景深,你就這樣理解就可以了。
因為對于肖爾來說,他的早期的作品就是拍這個Andy沃霍爾,其實沒有太多的史料價值,對攝影史,對攝影的發展,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意義,因為那個時期他也是用135相機拍攝。
我翻拍的這組作品就是他早期拍攝的一些東西,這個其實為他后來做這個美國表面americansurfaces這個系列,也是在進行一個鋪墊和醞釀,在技法上或者在思想上也好,也是在逐漸的醞釀過程,你看他這些圖片。其實她就是跟日記的形式差不多,如果我們用視頻的形式其實也一樣,就是那個時候可能做視頻成本會比較高,然后他用圖片的方式,也能實現這種日記或者這種這種形式。
特地拍了一下這個日期,它是1969年的時候拍的。
而且每張圖片下面都標有日期,這個可能就是一天的生活吧。我們現在其實有很多人也在拍這種一天的生活,包括這次三影堂這個“轉譯”獲得大獎的一個攝影師,就是兩個年輕人互相拍攝和自拍記錄自己生活(也許是生活秀,為了拍攝而秀這都說不清楚的)。其實。雖然說內容不太一樣,但是大概的思路就是之前的人,就是我們的前輩,還是有人在做這方面的實驗和嘗試,就比如說肖爾這個東西,其實就是一個實驗和嘗試。
還有這個圖片,其實也是他這塊兒不是寫了嗎,n就是北,S就是南,題目就是叫circle,譯成中文就是一個圈兒,這圖就是八個方位,就是12個點位,像表一樣,這是他早期的一個概念性的作品。
然后在1970年。
已經就開始就開始這種拍攝了,我們在后來的“不凡之地”,都會隱約地見到這種形式,雖然這四張照片是用135拍攝的,但是他拍街景的這種觀察方式,為他后來的這種理念和這種傳統是他的一個雛形,我覺得就是他已經開始這樣去思考和觀察。
剛才已經提到這個時間節點就是1973年,之前他用的都是135相機,到1973年以后才用的大畫幅相機810去拍攝,那我們看這個作品,他是1971年拍攝的,那已經開始有這種潛意識有這種畫面了,就是這種畫面感,就是像他在拍”不凡之地”的頭一張照片,一個建筑物也是拍的這么工整,這種工整度其實和德國的新客觀,就是貝歇夫婦,他們的那種東西,其實都是有一些淵源的。就是說,可能在那個時候我們國內還是封閉的,但是人家在國外的話,還是會有溝通的,我說這種溝通不一定就是說非要打電話直接去面對面或者像我們現在一樣用微信的方式去溝通,人家可能在雜志報刊或者是媒體的方式有所了解和接觸,學術上也有可能進行有交流什么的,當然這有可能是我猜測啊。
未完待續……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