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走出教室上語文課,上海這群小學生對話院士、瞻仰名人故居
“您小時候就想當科學家么?”
“小時候就知道玩。”
這段對話發生在小學生和大院士之間。
上海市徐匯區建襄小學四(5)班顧嘉銘同學所在的小隊采訪了著名分子遺傳學家徐國良院士。
小學生們問他什么時候立下當科學家的目標,徐國良的回答也相當實在:“長大了才決定的,小時候就知道玩”。
建襄小學學生采訪中科院徐國良院士和李勁松研究員。本文均為采訪對象供圖
2019年5月29日,上海市徐匯區建襄小學四年級的部分學生來到中科院上海分院。當日,該校舉行“沿天平足跡,探人文情懷”主題活動,300多名師生和家長志愿者在學校所屬的天平街道穿梭,成為一道流動的風景線。
“四年級主題活動是學校學生成長系列之一,也是我們四年級語文項目化學習主題‘尋找最美的人’的綜合體驗活動。”建襄小學校長陳靜介紹,學校籌劃了許久,進行了全新嘗試,努力突破傳統,通過活動設計讓孩子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而家長和教師做好支持與服務工作。
上課地點也不在教室。“我們打破了空間的限制,進行了場地的轉換,老師們提前踩點后精心設計了十多個打卡點。”建襄小學教導主任蔣瑾說,讓孩子們親身體驗和感悟,增強了互動和表達,對于學生的語文學習是一種全新且有趣的方式。
“太好玩了。”該校四(5)班學生李欣慰說,她所在的小隊還偶遇了已90多歲高齡的劉新垣院士,得知劉新垣每天都來辦公室上班,小學生們欽佩不已,了解了院士們成功的背后感人故事,與科學家面對面,也播灑下了愛科學的種子。
師生們與九十多歲的院士劉新垣合影
“看了王應睞院士的雕像,了解到他在世界上首次完成具有生物活力的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非常佩服他,我寫作文也有了更鮮活的素材。”四(3)班學生虞泓舜說。
上海市徐匯區天平街道底蘊深厚,轄區內有上千座歷史建筑,包含眾多名人故居。建襄小學經過策劃和籌備,充分利用30分鐘德育圈豐富的資源,將課堂延展至整個天平社區。師生和家長志愿者以小隊的形式定向尋訪,在社區中感受城市跳動的脈搏,在塑像前沉思追憶,在有溫度的建筑里體會人文情懷。“
以小隊的形式定時定點的走訪,更能考驗同學們統籌規劃,協同管理的能力。”陳靜說。
打卡任務單
當日上午8時20分,建襄小學全體師生、家長志愿者齊聚操場,開展了四年級成長儀式。隨著天平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李瓊宣布本次尋訪活動正式開始,少先隊員們手執自行設計的小隊旗,在隊旗的引領、家長的帶領下,開始了打卡巡訪之路。
中科院上海分院有四個打卡點,分別是馮德培雕像、生理大樓院士走廊、張香桐雕像、王應睞雕像及人工合成牛胰島素、朱冼雕像。
小學生們津津有味地聽著科學家的故事,院士們也耐心地回答小學生們的問題,“人可以活到210歲么?”“人工智能(AI)會控制我們人類么?”小學生的問題充滿童趣,科學家們鼓勵他們多學習,長大后攻克更多的世界難題。
有的小隊選擇了草嬰書房,通過觀察草嬰書房的陳列,體會當時草嬰先生在怎樣的環境下進行翻譯創作,通過欣賞草嬰先生翻譯過的手稿,感受草嬰先生的文化底蘊。有的小隊探訪了普希金雕像,和隊員們合作,共同朗讀一首普希金創作的詩歌。還有的小隊來到了宋慶齡故居、中國鐵路工人紀念塔等標志性地標建筑……
學生們在2個多小時內,圓滿完成了既定任務,收獲了快樂和成長,用陽光和活力,展示著新時代襄園少年們的風采,用實際行動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
作為家長志愿者,四(5)班學生顧嘉銘的母親表示,參加這樣的活動,對于家長和孩子都是成長,豐富了孩子們的思想,啟迪了孩子們的智慧,啟發了孩子們的思考,“真正做到了潤物細無聲”。
陳靜勉勵學生們“感謝、感念、感恩”
“前天,上海這座城市迎來解放70周年,十月,我們更將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感謝、感念、感恩’是我們本次活動設計的一條線索。”陳靜希望通過活動,讓孩子們感謝無數革命先烈,感念這個偉大的時代,感恩社區師長攙扶陪伴。“珍惜、奮進、擔當”則是本次活動期盼達成的愿望,陳靜希望學生們珍惜當下美好生活,在中國夢的指引下奮勇向前,讓新時代的少年有更多責任與擔當。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