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紅色視域下的上海》:中國革命和上海的淵源
1941年5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一份大型機關報《解放日報》在延安創刊,這也是抗日民主根據地出版的首份大型日報。1949年4月24日,黨中央決定將《解放日報》的報名交給上海,作為中共中央華東局兼中共上海市委機關報。一脈相承的不僅是報名,還有一以貫之的關注焦點——黨的誕生地,上海。
5月29日,《紅色視域下的上海——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上海新聞整理匯編》圖書首發暨座談會在上海圖書館舉行。本書不僅填補了新聞史上的空白,還梳理并揭示中國革命和上海的淵源以及不可分割的關聯。
《紅色視域下的上海》第一冊。 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攝再現紅色視域下上海形象
《紅色中華》《新中華報》《解放日報》是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三個歷史時期先后創辦的、具有中央機關報性質的重要報紙。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上海解放70周年之際,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特推出“紅色視域下的上海——中共中央早期機關報上海新聞整理匯編”叢書。該叢書選取了《紅色中華》《新中華報》《解放日報》這三份重要報紙,搜尋、輯錄三報中有關上海的新聞、言論及其他文章,并匯編成資料性著作。
值得注意的是,該叢書采用圖文對照的方式,既有經考校的文字整理版,也有報紙原件的影印版,以便讀者閱讀、參考與對照比較。
目前,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已將延安時期2130期《解放日報》中關于上海的報道全部按編年整理出版,真實反映了延安時期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于上海的重視程度,為展現、研究上世紀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黨中央對上海、對全局時事的關注情況以及相關的政治立場和政策方針,提供了連續完整的線索和豐富的歷史記錄。
創刊第一期,《解放日報》發表《滬郊游擊隊活躍》一文,報道了共產黨在滬抗日斗爭事跡。此后6年該報對上海的報道持續不斷,涵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日本經濟侵略、各國勢力較量、金融經濟形勢、上海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
《慕尼黑陰謀在上海》《上海青年反法西斯底斗爭畫卷》《半年來的上海工人運動》……一篇篇寫于1941年至1947年間的報道勾勒出紅色視域下上海形象,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一幅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在民族危難之際救亡圖存的時代圖景。
目前,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已將延安時期2130期《解放日報》中關于上海的報道全部按編年整理出版。為上海留下了珍貴的城市記憶
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認為,本書為上海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城市記憶,也以特殊視角揭示了上海作為革命重鎮,在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及近代中國社會發展中的特殊地位,顯示了共產黨人對國運、時局、民生的關切與思考,也是其政治理念與立場主張的具體體現。
這些報道對時事反應敏銳而迅速。例如,戰時上海的金融危機尚未完全爆發,《解放日報》已對此密切關注,接連刊發《上海美國銀行與德意銀行停止交易》《福克斯赴滬考察》《匯豐銀行宣布新匯率 法幣外匯比值提高》等一系列報道。
其報道視域也極其廣泛,既涉及國際局勢,例如《日美關系微妙聲中 滬美僑又撤退一批》《德在遠東加強策動》等,也關注上海對后方民族工業的影響,例如《上海游資逐漸內移》《當前大后方的工業》等。其中,關于上海的報道最為集中的是1941年、1946年,前者是國際形勢的重大變動之年,后者是國內形勢的重大變動之年。
在本書集納的報道中,還不乏關于民生民情的生動細節。如1941年6月14日刊登的《迷亂的上海》一文寫道:“現在上海如果要找房子,一間客堂樓至少八十元,多則一百五六十元,亭子間也貴得可驚人;一個煤球的價格,等于抗戰前的一個雞蛋;一出大門,就隨時隨地可以看到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的乞食者;頭上的帽子,一不小心,就會‘不翼而飛’;可是跳舞廳、電影院、旅館,卻是笙歌妙舞、通宵達旦,敵人占領區更是‘鬼蜮的世界’。”
在本書集納的報道中,不乏關于民生民情的生動細節。如1941年6月14日刊登的《迷亂的上海》寫到當時上海的房價。 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攝為上海史研究開辟了新路徑
新聞,作為時代的見證者和記錄者,是歷史版圖的一部分,也是史學研究者的重要參考來源。
《紅色視域下的上海——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上海新聞整理匯編》的內容貫穿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重大歷史時期,是一本以新聞敘述再現歷史本貌的資料性著作,也是中共黨史、上海史、新聞事業史研究的重要歷史文獻。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黃瑚認為,就上海史研究而言,作為一門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顯學,目前已是人才濟濟、成果累累,其中不乏以報刊為對象的研究成果。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色報刊為研究對象的上海史研究成果也為數不少,但基本上都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出版的機關報刊以及其他報刊為研究對象,而作為中國共產黨發展到成熟時期的、具有中央機關報性質的報紙以及其他不在上海出版的重要報紙是怎樣反映、怎樣評說當時發生在上海的歷史事件的,至今未引起上海史研究學者的高度重視,有關成果也極為罕見。
因而,從不在上海出版的紅色報紙中發掘出為數甚多的上海史料,為今后的上海史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研究路徑、開啟了一個新的研究視域。
《解放日報》第1期數字化讓紅色文獻煥發新生
為保護和傳承黨的珍貴歷史文獻,延安大學圖書館組織實施了“延安時期紅色文獻數字研究平臺”建設,打造了集承載、保存、傳播、傳承、教育、科研于一體的紅色文化大數據平臺,平臺中的“延安時期中共中央機關報全文數據庫”對《紅色中華》《新中華報》《解放日報》等早期中共中央機關報紙進行了全文數字化,并提供了圖文對照方式及多種途徑的檢索功能,對報紙內容進行了全方位的挖掘整理。
戰爭時期的報紙,印刷質量差、字跡模糊,繁、簡體字交叉使用,有手工刻版,也有豎版,而且錯誤較多,OCR識別非常困難。為此,延安大學本校大學生先后參與近百人,歷時三年,終于完成了三種報紙共11043個版面8508萬字的全文數字化工作。
與會專家認為,《紅色中華》《新中華報》《解放日報》的全文數字化,保護了這些重要歷史文獻,有助于進一步挖掘利用紅色資源,展現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豐富內涵。
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說:“圖書館服務研究是第一步,我們的學者可以基于圖書館所藏的內容開展更深入的研究。圖書館只是保存了歷史資料,這些資料一是本身就具有文物價值,二是在內容層面有文獻價值。而文獻的價值需要各個領域的學者通力合作來實現。我們期待看到更多學者基于這樣的出版物和數字化平臺,實現知識探索與傳播。”
據悉,《紅色視域下的上海》系列叢書還包括《紅色中華》及《新中華報》的上海新聞整理匯編。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還將于今年推出《紅色中華》及《新中華報》的上海新聞整理匯編,作為該套叢書的其余分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