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口述|正常開藥也會產生回扣,杜絕回扣先要尊重醫生勞動
【編者按】海南萬寧一位醫生舉報自己和同事收回扣一事,再次將這條“行業潛規則”推到公眾面前。
輿論喧囂,舉報者與被舉報人來回互懟。
回扣現象有多普遍?醫生在灰色交易中扮演何種角色?他們的真實心態如何?又能如何改變這一現象?
以下是一位從業十多年的主治醫師對醫生拿回扣現象和思考。文中評論部分僅代表其個人觀點。
醫生拿回扣這事也不是一天兩天出現的,大概從醫療市場化之后就有了,以前醫院都是政府養著,后來醫院要自負盈虧,醫院不僅要治病救人,還要賺錢。
我工作了十幾年,加上本科讀醫學到博士畢業,在這個行業有20多年了吧,拿回扣這個事好像隔段時間就會被炒作一番,每次醫生好像都成了眾矢之的,可是大家為什么不去想想醫生為什么拿回扣?為什么呼吁了這么多年,也沒有辦法根除這個問題?
第一次看到回扣,感到很氣憤
包括我自己在內,不少學醫的同學、同事,當初都抱著理想選擇了這個職業——白衣天使多讓人羨慕,治病救人多有意義。我想說我們的初心并沒有變,只是這個醫療環境和制度,讓一些人迷失了,但這能全怪醫生嗎?
我自認為是一個善良的人,是一個好醫生,也得到了很多病人的肯定。小時候看南丁格爾的故事,就立志長大要做一名醫生,可是我也會拿回扣,而且在這個環境下,還不得不拿。
記得我剛畢業的時候,在南方一個醫院,那里很多病人都是打工者,我不忍心,給他們開藥都是開最便宜的,那時自己管的病人也不多,第一個月主任突然給了一個信封,里面是一百多塊錢,這個就是回扣。
我開始還很氣憤,很不解,學醫這么多年,本科五年,研究生三年,博士三四年,我本來就應該有像樣的收入,但現在卻需要用不正規的手段獲得收入,我感到自己被侮辱了。
我們為什么不能通過一個合理的制度,合理的途徑獲得這個收入呢?
當時跟我一起進去的同事,信封里都有好幾千,我們主任還好心“提點”我,說我知道你心好,替病人著想,但是你也要吃飯啊,有些藥你還是可以適當用點的。
后來自己管的病人慢慢多了,回扣也就多了,但我還是有一個底線,一個月也就拿到三四千,多是時候有七八千,我那些同事,不少人一個月都能拿一萬多。那些同事也想得開,說即便開很貴的藥,大部分還是醫保承擔了。
正常工作給病人看病開藥,也會產生回扣
那個時候管得不嚴,“藥代”(注:即醫藥代表)經常在醫院穿梭,他們對每個科室的醫生可能比我們還熟,某個醫生的工作量怎么樣,每個月都用什么藥,他們都掌握得很清楚。時間久了,我們一看到他們過來,也就知道什么意思。
每個月月底,醫藥代表都會準時出現在醫院,有些是直接把錢給醫生,有些是通過科室主任給的。據我了解,一般的藥物給醫生的提成,是10%-15%,高的話能到20%,中成藥的提成比例比較高,而且中成藥的用量大,所以很多醫生喜歡用。比如30塊錢的注射藥劑,一次不可能只用一支,好幾支用下來可能就是一百多元了,按照15%你也能拿幾十塊錢。
這部分本來就屬于灰色收入,他們當然不會明目張膽地給你,他們會給你打電話,也不會明說,只說有事在哪里見一面,你一看是醫藥代表的電話,也就明白什么意思的。約個沒人的地方,比如走廊里,把裝錢的信封給你,或者買一本雜志,把錢加在雜志里給你。因為不同的藥品有不同的代表,所以一個月可能會見到六七個這樣的醫藥代表,他們都會準時到來,哪怕你這個月的回扣只有幾十塊錢,也要給你,他們知道要是這個月不給你,下個月你就不用他的藥了。
有時候,回扣是主任發下來,他會單獨把我們叫過去,給現金,告訴你這月是多少錢,你愿意數就數一下,不愿意數就直接拿走,但一般沒有人還站在那里數。
記得有一次,全院的職工在領導們的強烈要求下,觀看了一個反映醫療行業內部醫生拿回扣的宣教片,被徹底“洗了一次腦”,看完后估計有些人會有點愧疚感吧,至于他們是否真認為自己像里面說的那樣十惡不赦就不知道了,可是我除了氣憤還是氣憤。
這個問題的責任,不能歸咎于醫生。哪些藥品能夠進醫院,不是我們普通醫生能決定的;藥品的定價高低,也不是我們醫生能決定的,我們即便按照正常工作給病人看病,開藥,最后都會產生“回扣”,你不想拿都不行。
“羊毛出在羊身上”
就像那部宣傳片里說的那樣,一個藥品要進入醫院本來需要正規的招標競爭,而且同類的藥物只能有那么幾種進入同一個醫院,這樣就可以避免醫生為了拿回扣只開貴的藥,也可以給疾病的治療提供更多藥品種類。
可是現在的醫院,一般并沒有完全按照文件規定的那樣通過正規招標來進藥,那些藥劑科的主任們,是這些藥物進入醫院的重要關卡,于是醫藥公司便會想方設法讓自己的藥品進來。
一般來說,同類藥品會同時有三四種,比如ACEI類降壓藥就有卡托普利、福辛普利、培哚普利、西拉普利、雷米普利、貝那普利等一堆,這些藥物里只有卡托普利最便宜,效果也最不穩定,畢竟是短效控制藥,容易使血壓波動,其他的藥物一般降壓效果都比較好,且是長效的,但是價格也相對貴一些。
作為醫生,如果患者確實經濟條件太差,病情也不是非常嚴重,那你可以給他吃卡托普利,只是得告訴他這個效果不是很好。如果面對一個病情比較嚴重,也能負擔起這些藥費的病人,你還讓他吃卡托普利,估計你會被投訴,因此你會選用除卡托普利外的任何一種ACEI類藥,但是這些藥基本都有所謂的回扣,只是每個藥給的提成比例不一樣而已。
試問面對這種問題,做醫生的該怎么處理呢?
難道你為了避免拿回扣就讓病人只吃卡托普利這種效果不好的藥嗎?
其他的情況也類似,所以說醫生其實是沒有選擇的,你可以不用這種藥或那種藥,可當所有的藥都被貼上了“回扣”的標簽后你還該怎么辦呢?除非你的病人可以不藥而愈。
其次,藥物在進入市場流通之前都有個定價,這個定價是物價部門監管的,與全天下的醫生沒有任何關系。物價局的定價,我想總應該根據這個藥品的所有生產成本來制定的吧,該沒有那么隨意把?那為什么最后的市場價卻是藥物本來成本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呢?這么大的利益到底關系到哪些人呢?都說“羊毛出在羊身上”,你們可不可以少從羊身上薅點毛啊?
經常看到衛生部門下發的各類的文件,都有明確規定各地要配合當地價格主管部門,加強對基本藥物成本調查和市場購銷價格監測,進一步完善基本藥物定價方式,動態調整基本藥物指導價格水平,指導各地合理確定集中采購價格之類的話,可總是雷聲大雨點小,最后總是事與愿違。
一個藥品的提成,基本是醫藥代表占20%,醫生20%,采購15%,如果能把這多出來的55%全部控制,藥價不就降下來了嗎?老百姓不就看得起病了嗎?社保的壓力不就沒這么大了嗎?這些,好像都超過了一個醫生的職責。
要杜絕回扣,先要“疏通河道”
最后我想說的是,醫生的收入,還是應該體現在他的技術屬性上,畢竟我們光學醫都學了十幾年。我們的社會應有個共識,醫生這個工作是有門檻的,什么是門檻?門檻就是技術含量。
之前有一些醫改方案,在朝著這個方向進行,就是盡量讓醫生是收入往技術性勞動上傾斜,而不是像現在都像個賣藥的。
我們不知道為什么這些改革進行到哪一步了,但是我們的收入中,所謂的技術性的那一部分,還是少得讓人笑話。
就拿護理來說吧,一級護理一天是18塊錢,最糟糕的是,烈性傳染病的護理,比如鼠疫、霍亂等,一天才30塊錢,這點錢多低啊,你在外面洗個頭都不只三十塊。再比如,在ICU的護理,這里都是一些不能動彈的人,給病人洗個頭是5塊錢,做擦身的抹洗,一次也才5塊錢,住院醫師查房是15塊錢一天,是不是太低了?
醫生的手術,診療,還有查房,也都屬于“技術性收入”,但都沒幾塊錢,這點錢根本沒有把醫生技術優勢體現出來。如果我不出門診,就只是平時查房的一些費用,沒有別的工作,就沒有別的收入。
不是醫生,無法想象我們的辛苦,查一天的房15塊錢,上一個夜班30塊錢,你是什么感受?你愿意去嗎?媒體都在報道醫生舉報自己和同事拿回扣,但沒有探討這背后的東西。
按照我現在的業務能力,現在應該每個月能能拿到一萬五或者兩萬元,如果你有一個正規的途徑給到我這個數字,我完全不用考慮拿什么回扣,但目前我工資只有七八千,跟我的勞動付出完全不成比例,是個人都覺得委屈吧。我聽說廣州一些醫院的專家號,應該是50塊錢,有些甚至是100多的,醫院給到醫生手上是比較高的。如果我一個上午能看20個人,診療費就有一千多,給到醫生的至少有一半,那我就不用再考慮去開藥創收了。
但不得不說,這兩年打擊回扣也很厲害,很多醫藥代表都不敢來醫院了,所以以前有的藥也沒有了,醫生的收入自然也就下降了。但他們不來醫院,并不等于這個現象就杜絕了,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存在,不然也就不會有這次沸沸揚揚的舉報了。
醫生拿回扣的問題,本來就不是個可以簡單劃分責任的問題,“正本”還得“清源”,如果不找到問題最根本的原因,就像在泛濫的河流下游,拼命地去堵水一樣,結果只會讓河道崩塌,給這個群體積累更多不滿情緒。
何不先好好地疏通河道呢?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