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大熊貓個體識別技術迎新突破:今后可“熊臉識別”大熊貓
中新網成都5月17日電 記者17日從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獲悉,該基地聯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四川師范大學共同開展的“使用圖像分析的大熊貓個體識別技術研究”,目前已實現了對圈養大熊貓的臉部自動檢測及個體識別,這標志著中國大熊貓個體識別技術迎來新突破。
據介紹,個體識別是珍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和研究的基本前提:對于圈養動物,個體識別是對其進行日常飼養和動物譜系、檔案管理的前提和基礎;對于野生動物,個體識別有助于研究人員更好地研究其種群結構,從而為保護管理提供科學支撐。
中國就野生大熊貓保護工作先后組織了四次專業的大熊貓科學調查,獲得了大量珍貴的大熊貓野外種群資料,基本摸清了中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但是,野外大熊貓的種群結構的研究依然難以厘清。
據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相關專家介紹,動物的種群結構主要由種群密度、年齡大小、性別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組成,中國野生大熊貓野外種群結構因其獨居深山竹林和家域面積廣闊的生活習性而難以被跟蹤監測,因此高效、準確開展野生大熊貓的種群數量、分布情況是非常緊迫和重要的任務。
在此背景下,2017年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聯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四川師范大學共同開展“使用圖像分析的大熊貓個體識別技術研究”,兩年來建成含有12萬余張圖像、上萬個視頻片段的數據庫,并對近萬張圖片完成了標記、分割和注釋。
上述專家告訴記者,通過此數據庫,可實現對圈養大熊貓臉部的自動檢測及個體識別。此外,運用此數據,大熊貓專家們還將推出一款“認臉”手機應用,通過大熊貓臉部獨有的特征數據,經過數據庫分析、對比,實現對大熊貓的精確識別。
據悉,未來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將聯合研發團隊繼續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圈養和野外大熊貓影像資料大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為經濟、快速、高效和長期開展野外大熊貓種群調查和健康監測探索新模式,從而為提高自然保護區對大熊貓智能監測與保護管理工作水平提供技術支撐。 (原題為《中國大熊貓個體識別技術迎新突破 實現“熊臉識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