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開卷有益|詠梅朗讀《晚清三國》:漢學是明治人的文化基石
【編者按】
近日,資深媒體人李潔推出了新書《晚清三國》。這是應《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邀約而完成的一本書,也是一部有關日俄戰爭的歷史紀錄片。澎湃新聞邀請憑借電影《地久天長》獲封柏林影后的演員詠梅(專訪|詠梅:我覺得演母親就是演愛)朗讀其中一個片段。
獲獎時的詠梅澎湃新聞翻書黨的讀者朋友們,你們好!我是演員詠梅,我為你們朗讀的是理想國推出的李潔作品《晚清三國》“漢學是明治人的文化基石”片段:
幕府時代,日本上層即以漢學——儒家典籍與書法——為必修課,無論皇室還是各藩藩主,也無論公卿貴族還是各藩武士,均以中華“上國”的文化精髓為精神食糧,年及學齡,均要學習漢學。
自公元4世紀(中原的東晉時代),中國的《論語》等典籍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以后,即被日本貴族所接受。尤其在公元8世紀的奈良王朝時期,受大唐文明的輻射,漢學在日本進入全盛時期。千年以降,漢學一直是日本的官學,深刻地影響著日本社會。
日本人對中華文明典籍的理解與使用,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范圍。且說自明治以降歷代天皇的年號吧,無不得自于中國之經典——睦仁的年號“明治”,是從《易經》中的“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中得來;其子嘉仁的年號“大正”,得自《易經》中的“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其孫裕仁的年號“昭和”,則得于《尚書》中的“百姓昭明,協和萬邦”;現今天皇明仁的年號,取自《左傳》中的“內平外成”。甚至連看似日本獨有的“武士道”,也不過是把儒教的忠、勇、仁、禮、節、義等礦石,與和族固有的神道教熔化一爐,鍛打成的日本男子的行世規則。
沒有人否認:日本文化的精髓,得之于中華古文明。而薈萃了中華古文明的漢學,正是明治時代精英們的文化基石。
【朗讀書籍】
《晚清三國》李潔/著,九州出版社·理想國 2019年4月版
作者實地探尋,“在現場打開歷史”,還原日俄兩帝國爭搶旅順等地事件始末,重現了20世紀初文明世界的滔天巨浪和“第零次世界大戰”慘烈的戰爭畫面。史料浩如煙海,作者一步一步用腳丈量,逐一打探戰爭遺跡,除了踏遍東北,又專程趕到俄羅斯,三次東渡日本,在千頭萬緒的線索中,直觀寫實地還原了這場帝國的豪賭。
【延伸閱讀】
《文武北洋:梟雄篇》李潔/著,九州出版社·理想國 2019年4月版
本書聚焦袁世凱、黎元洪、段祺瑞、吳佩孚、張作霖五位武人,以人物為經線,以時間為緯線,探究共和發軔期的政壇風云,追述晚清民國大變革時代的升降沉浮。本書首版于2004年,新版將其中的“武人篇”重新增訂配圖為單行本。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