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洛杉磯,有一只名叫“沒問題”的中國木船
船名:Mei Wen Ti (沒問題)
主人:Walt Hackman (瓦爾特·哈克曼)
產地:中國常熟
生產年代:1992
材質:木
制造方式:以中國傳統工藝,純手工制造
目前所在地:美國洛杉磯港
獲得榮譽:2016年New Port帆船節,45英尺及以上級別,”人民之選“
泊在洛杉磯長灘的“沒問題”“沒問題”駛往圣地亞哥瓦爾特·哈克曼先生為什么會擁有一只中國木船?它是如何制造出來的?又是如何千山萬水來到美國的?
擁有一只自己的木船,并且在上面起居生活,這是瓦爾特多年以來的夢想。他本來是個成功的畫廊老板,在經歷了喪子、離婚的重大人生挫折之后,他決定關掉畫廊,去追逐自己的夢想。
通過做中美貿易的朋友唐,他與位于中國常熟的一家造船廠取得了聯系,簽署了造船合同。
接下來,為了這只船,他多次往返中美之間。
那是1989年,當時的中國還遠沒有今天的開放發達。那家造船廠仍然使用著五百年前的傳統工藝技術。整個船廠沒有一個人懂英文,為了與瓦爾特交流,他們還特意從上海交通大學請了位懂英文的教授。而瓦爾特則從所住的酒店請了一位正在學習英文的服務員來給自己當臨時翻譯。
工人們正在用“馬可波羅時代”的傳統原料和手法制造的填料填塞船底木板之間的縫隙。后來的實踐證明,這種填料非常結實經用,十多年的航行之后,“沒問題”仍然滴水不漏,好過其他用現代工藝制作的木船。不管瓦爾特對船廠提出任何要求,他得到的回答永遠是“沒問題,瓦爾特先生”。瓦爾特對此很疑惑,是真的沒問題嗎?事實上,由于交流不暢,也由于不同的文化和習慣,造船過程中出了很多問題。
第一次到船廠,瓦爾特見識了匠人們令人驚異的手藝。
“我們走過兩組人,他們正在把樹干變成方方正正的上好木料,所用的工具不過是一把短斧,和一個長長的木刨。這種木刨在美國已經消失多少代了。只見樹干的兩端各站一個工人,其中一個用小斧子在樹干的一端劈一下,另一個在另一端劈一下,這么干了不多久,他們就開始刨木。他們就這么一干一整天,那些漂亮的木料就這么造出來了。我知道是因為第二天路過時,我站在木料的一端,仔細看了木料的表面,發現它們光滑平直,完美無缺,就像用現代的電刨刨出來的一樣。”
然而問題也接踵而至:
我們開始討論帆船的規格。船的長度是54英尺,船梁大約14英尺,吃水大約3英尺。然后我們談到船體的建造,船上的裝置,造好的船上應該有些什么設備,等等。我們照著清單一項一項往下談,我心中卻在驚異,為什么他們幾乎沒人提問?好像任何事情都不會有問題。”沒問題,“他們就這么告訴梅(翻譯)。我心里很不自在,這與美國的商務會議太不一樣了,沒有人提問,沒有什么對話。我問自己,為什么沒人提問?
回酒店的路上,瓦爾特對唐說起自己的擔心,他說他認為有兩個可能會導致這個項目翻車的大問題:一個是規格問題,另一個是費用估算問題。唐安慰他說,
“我在這里做了多年生意了,我跟你說,中國人只是不想丟面子罷了。他們也不想讓別人丟面子。”
“問題就在這兒,唐!”我喊道。“他們不問問題,因為他們不想讓我們以為他們不懂。他們不會說,‘喂,等等,這里我不明白,這個要求需要進一步說明。’”
“那我們怎么辦?”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文化問題。最讓我擔心的是,他們到底能不能把發動機和各種部件正確地安裝好?”(瓦爾特要求安裝的日本發動機,船廠的工人們連見都不曾見過)
“我該怎么辦?”那天晚上在酒店里,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也許最好的辦法是放棄,打道回府。”
幸運的是,瓦爾特最終沒有放棄,他堅持了下來。整個造船的過程中,他還將遇到無數的問題,也有令人啼笑皆非的插曲,和令他意想不到的驚喜。
比如,船上的發動機和其他電氣設備及零件,都是瓦爾特在美國買好寄到中國的。為了讓中國工人們安裝時不至于混淆,他將每個設備所需的零件各自包裝在一起,并在外包裝上寫明了用途。然而等他下次到達船廠時,他發現這些包裝全部被打散,各種零件按照類別,整整齊齊排列在零件架上:螺絲們在一處,釘子們在另一處……
船快造好時,瓦爾特再次來到船廠,發現工人們正在給船安裝雕花木板。他詢問之下得知,這些純粹是起裝飾作用,而他從未做過這方面的要求 。那些雕花,按照那位翻譯的似是而非的介紹,講述的是“八個仙人”的故事。
查看完船內家具情況,瓦爾特往船廠辦公室走去。
“走過船塢的時候,我向帆船那邊看去,發現有個人站在船頭那邊一個大桶上,揮舞著雙臂,好像在指揮一部交響樂。離得太遠,我看不清他到底在做什么。等走近后我才發現,他正在往船頭上畫一幅畫——一只巨大的華南虎的虎頭。”
“沒問題”船頭剛畫好的華南虎頭圣地亞哥,瓦爾特請人刷新、修補船頭的老虎
對于瓦爾特來說,造船的過程,也是逐漸了解、認識中國以及中國文化歷史的過程。造船的三年中,他結交了中國朋友,學會了品茶、欣賞茶具,了解了中國傳統與民間信仰,學習了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木船建造工藝史,甚至喜歡上很多西方人無法接受的中式早餐:粥和醬豆腐。
瓦爾特和造船工人們合影在一次去中國的旅途中,瓦爾特讀完了《馬可·波羅游記》。他略過了關于歐洲的部分,集中閱讀有關中國的章節。他說,“我恍然大悟,我所看到的中國,與馬可·波羅幾百年前所看到的中國,有些東西是完全一樣的。”“中國是在飛快地變化,但在表面之下,在遠離霓虹燈的地方,是一個似乎永遠不變的中國。”他在第33章《馬可和我》中,專門對比、討論了這個“不變的中國”:
開墾每一寸土地(《馬可·波羅游記》第二卷,第二十章,第209頁)
對于他們來說,地球上的沒有一處地方應該閑置,所有土地都是可以開墾的……
這段文字讓我相信,波羅的確來過中國。我曾在一次坐著公交車去船塢時,在日志里寫道:“在隆隆作響的公交車上,我時不時會看到一個小小的墓園,在墓碑之間種著蔬菜。”
波羅和我看到了同樣的中國。
瓦爾特也對比了波羅筆下的中國造船技術和他所親眼目睹的“沒問題”的建造過程,他說,
馬可·波羅所看到的與我所看到的幾乎毫無二致。唯一的區別是,”沒問題“和我所看到的在船塢里建造、修理的是小漁船,而他所描述的是用于中國與遙遠的地方之間貿易的大型商用船只。
瓦爾特為這條船命名“Mei Wen Ti”。擁有她的七年多里,“沒問題”成為他的驕傲。無論駛到哪里,“沒問題”都是回頭率最高的。他在“沒問題”上生活起居,還因為“沒問題”結識了同樣喜愛帆船的第二任妻子,開始了新的生活。
“沒問題”也吸引了媒體、博物館的注意。《洛杉磯時報》多次報道她,當地的兒童科學博物館想要收購她。在2016年的洛杉磯新港帆船節上,“沒問題”大出風頭,獲得45英尺以上級別的“人民之選”獎項。
由于年事已高,瓦爾特在2000年將“沒問題”賣給了他的女兒,八年后他女兒又再次將船轉賣他人。但“沒問題”已經成為瓦爾特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于是有了這本書,《沒問題,瓦爾特先生》, 忠實地記錄了建造這只船的經過,以及這一經歷給瓦爾特帶來的改變。書的副標題是:
“一個回憶錄,關于人生的喪失,建造一只船,重新打造生活,以及發現中國的歷程”。
《沒問題,瓦爾特先生》中國版權由壹嘉出版全權代理,有意者請聯系我們,電郵:1plus@1plusbooks.com; 電話: 001-510-320-8437。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