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武漢美術館、越眾歷史影像館(MoHI)主辦的“老武漢?新武漢:從漢口開埠到老城新生”巡至越眾歷史影像館。快來看看精彩的幕后花絮吧!(01:07)
2019年4月20日14:30,由武漢美術館、越眾歷史影像館(以下簡稱影像館)主辦的“老武漢?新武漢:從漢口開埠到老城新生”巡展將在越眾歷史影像館開幕。本次展覽系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優秀展覽巡展扶持項目。
一部城市視覺文化變遷史,既是城市社會學研究的一個側面,也是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縮影。而記錄城市歷史和文化的變遷除了體現在文字記敘和口頭流傳中,還能夠展現在視覺圖像中。此次“老武漢?新武漢:從漢口開埠到老城新生”無疑屬于后者。
該展以視覺圖像來記錄武漢這座城市的歷史與文化的變遷,用老照片及其作為互文映照的各類藝術作品一起作為老武漢的景觀圖像訴說這座城市在社會、歷史、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故事。老照片與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商業美術、工業版畫、當代繪畫、當代藝術相輔相成,互為印證,構成了一條由老武漢到新武漢城市發展敘事下的藝術形態演化佐證痕跡。
此種通過圖像來記錄與研究城市發展史的方式,與近年來影像館對歷史影像的研究方法不謀而合,亦符合長期以來堅持的學術定位。基于此,越眾歷史影像館與武漢美術館共同舉辦了此次展覽。
據介紹,此次展出的近百件作品皆為武漢美術館館藏,且囊括了攝影(蛋白照片及銀鹽照片)、影像、中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畫、新媒體藝術等多種藝術形式。主辦方冀望通過多樣化、多維度的視覺呈現,讓觀眾能夠更加立體地感知武漢的文化變遷。
展覽結構圖
本次展覽從敘事結構上分為老武漢和新武漢兩大版塊。
老武漢版塊所展出的作品涵蓋了開埠與設關以來的老武漢紀實攝影(蛋白、銀鹽照片)、七八十年代的老櫥窗、青山工業版畫以及個別描繪老武漢建筑的繪畫作品,而在敘事方式上,則采取以點串線來呈現老武漢城市視覺文化變遷的過程。
1890年代 漢口碼頭 7.5×10.5cm 蛋白照片
1920年代初 漢口江漢關 8×13cm 銀鹽照片
1920年代 漢口中山大道街景(交警在指揮交通) 9×14cm 銀鹽照片
馬克·呂布 在武漢建行新橋 40×50cm 1957年
冷軍 《江漢關之三》 紙本鐵銹 67×136cm 2010年
該版塊又細分為設關與城市發展、商業與商業美術、工業與工業美術三個部分。其中,設關與城市發展以蛋白照片和銀鹽照片為主,重點記錄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漢口碼頭、租界、外灘、漢正街、江漢關、中山大道等地標性建筑;商業與商業美術以20世紀20年代的銀鹽照片呈現漢口街頭的小販、江漢關的人力車再現彼時武漢繁榮的商業發展,此外還以攝于20世紀50至80年代的銀鹽照片和以此制作的手工模型,為觀者再現那個年代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工業與工業美術則透過多張20世紀初的蛋白照片重現蛋白相紙生產廠、漢陽鐵廠、揚子機器廠等工業重地,并著重以多幅20世紀50年代至21世紀初的青山工業版畫詮釋青山工業文明的發展。
1926年 武漢街頭賣甘蔗的小商販 11.5×15.5cm 銀鹽照片
麻建雄 《荷花洗衣機》 10.2×5.4cm 1981年7月 明膠銀鹽照片
蛋白相紙生產車間 20.5×26.5cm 蛋白照片
1900年代 漢陽鐵廠高樓 18×23.5cm 蛋白照片
宋恩厚《又是一爐優質鋼》 1959年 25X21cm 套色木刻
新武漢版塊則以探索未來城市文化形態為主旨,分為藝術作品中老城新生景觀和武漢新生的藝術形態兩個部分,以多位生活或工作在武漢的藝術家為武漢創作的影像、新媒體藝術、油畫、水彩、水墨等多種形式的作品,反映新時期以來的武漢城市文化視覺圖像的多元化變遷。從老武漢到新武漢,既是武漢城市視覺文化變遷的歷史脈絡,也是武漢城市發展史的縮影。
霍斯特.瓦克巴特《漢口江灘》100x125cm 2009年 攝影
樊楓 《新址——武漢美術館》 紙本水墨 96×178cm 2010年
劉壽祥 《黃鶴樓雄姿》 紙本水彩 73×53cm 2009年
詹蕤《2012天氣變化》240x240cm 布面丙烯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19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