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球城市觀察︱巴黎圣母院重建,修舊如舊還是允許創新
法國時間4月15日晚,巴黎圣母院突發大火,哥特式的尖頂在火災中坍塌。
事故原因仍在調查中,重建已經提上了議事日程。4月17日,法國總理愛德華·菲利普表示,法國將發起一項設計競賽,邀請世界各地的建筑師提交設計,參與重建。而此前,總統馬克龍在全國電視講話中提出了一個時間節點,希望能在五年內,也就是2024年巴黎奧運會前后完成修復工作。
五年的期限是否過于“樂觀”?這取決于另一個關鍵問題,應該以怎樣的方式修復這個歷史地標?學界和業界正在上演一場辯論。
John David是約克大教堂的首席石匠,這座英國最大的教堂也曾在1984年遭遇火災,David參與了其后的重建工作。
從業45年,David是個“傳統派”,希望從材料到手工藝上盡可能復原一磚一瓦。他在接受CNN采訪時表示,招募一批工藝精湛的手工匠人,包括石匠、木匠、泥瓦匠和石料切割工,采用傳統技藝,修復工程需要10至12年。
“如今人們常說,‘我們沒辦法再做這些了,已經沒有那么多的手工匠人了’,實際上,匠人還有很多,我們這一代人還可以培訓年輕人。”
和David一樣,許多傳統派匠人將這次災后重建視作一次機遇。“我們可以招募培養一批年輕的手工匠人,不止服務于巴黎圣母院,也為其他建筑和未來可能發生的災難做好準備”,Jean-Claude Bellanger是一所手工藝學校的老師,他告訴CNN,盡管他的學校還在傳授老手藝,行業式微確是不爭的事實,每年法國都會損失至少500個石匠。
但另一派則提出反對意見,復原一磚一瓦,甚至每一道裂縫,這么做的意義何在?
實際上,單從建材上看,百分百復原就是不可能的。遺產基金會(Fondation du Patrimoine)保護小組的副主任Bertrand de Feydeau在接受采訪時提到,木質塔頂使用的木材來自800多年前的一片原生林,而它們已經隨著城市化和人類活動消失殆盡。
為何仍要使用木材,留下火災隱患,而非轉而選擇替代性的材料?
材料之外,建造方式也引發爭議。有人提議在重建中使用更新的技術,比如使用機器人進行石料切割,但傳統派則反對,認為這樣就喪失了建筑的“靈魂”。
而另一派人則提出,真正要保留的并非一磚一瓦,而是歷史和精神。Vice提到了一個名為New Palmyra的計劃,敘利亞的巴拉米拉城被ISIS摧毀,成了一片廢墟,該計劃試圖通過數字技術在線上還原這座城市。他們的方式是通過用戶上傳的圖片,通過攝影測量法,利用機器學習和數字建模,還原3D模型。如今該計劃的負責人也在考慮為巴黎圣母院進行類似的嘗試。
當然,另一個問題在于,如果選擇“修舊如舊”,對標的“樣本”是哪個年代的圣母院?
實際上,自13世紀以來,這座建筑就歷經多次變化。法國大革命后,建筑物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最大的一次修復工程發生在1844年,此次火災中被損毀的尖頂就是那次修復的“作品”,它來自時年30歲的建筑師Viollet-le-Duc。
《科學美國人雜志》采訪了愛丁堡大學的土木工程師Dimitris Theodossopoulos,他是哥特式建筑的研究專家。如何保留這些歷史地標的“原真性”(authenticity)?如何定義這種“原真性”?
“建筑修復是基于考古學基礎之上的‘重寫’(archaeological palimpsest)”,他表示,實際上回望巴黎圣母院,每一個時期都是尊重原真性的,它代表了時代精神、技術水平,包含人們對建筑空間的理解甚至誤解。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