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賓夕法尼亞大學設計學院院長:未來城市發展應超越可持續系統
“將一個更美好的地球留給子孫后代是最基本的想法,我們還應該擁有更宏大的抱負……建筑設計師的使命遠不止建設一個能讓社會、生態和經濟利益均衡發展的可持續系統,這個系統在保持原有平衡的基礎上還應該創造能源和價值。”
日前,在中國參加“賓大-中國設計論壇”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城市研究學者Fritz Steiner教授在接受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專訪時說。
Steiner教授在此次活動中重點闡釋了“再生系統”(regenerative system)的建筑和設計理念。他主張,建筑和設計的使命遠不止停留在表面功夫上的“好看”,而應該深入考慮它會為人類帶來哪些好處,和自然生態系統之間又有怎么樣的聯系。
紐約城市改造的啟發
Steiner以紐約城市改造的案例試圖給今天中國的城市設計和規劃提供啟發。
如同許多老城市,紐約的污水處理系統仍是雨污合流制,同時接收雨水與污水。當大雨來襲時,未經處理的污水就會開始泛濫。位于布魯克林的郭瓦納斯運河就曾是這套排水系統的“受害者”,每當降雨量過大時,雨污合流溢流就會直接排入運河,每年的排水量超過110萬立方米,是美國受污染最嚴重的河道之一。
2010年,美國聯邦政府環境保護署將其列入超級基金項目,開始進行凈化治理。
在此背景下,布魯克林景觀設計和城市設計事務所德蘭工作室(DLAND Studio)與當地社區組織、政府機關密切合作,設計了一項名為 “海綿公園”的創新性方案。該方案提出在運河沿線建造一個覆滿植被的多功能公園,以減緩、吸收和過濾受污染的地表水,從而減少排入下水道系統的雨水量。不僅如此,該公園還為本地社區提供了所需的開放空間系統,包括狗公園、社區花園、公共展示空間和臨時性市集等。海綿公園試點項目于2016年竣工,每年可實現對近200萬加侖雨水的管理。
另一個案例則是美國弗萊士河公園(Freshkills Park)。它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填埋場,但現在正被改造成一個巨大的公園,到21世紀30年代后期建成之時,它的面積將達到中央公園的三倍大。這里曾經是一片沼澤地,也是眾多涉禽、藍蟹、淡水龜和各種各樣的開花草本植物的家園。
紐約城市規劃者們并非想“復原”弗萊士河公園昔日的綠色風貌,而是因地制宜,在垃圾形成的草地空間上修建起一個全新的生態系統和綿延數英里的多功能步道、野餐場地、表演舞臺、皮艇碼頭和球場。雖然人類的行為曾為它們帶來了不可逆轉的改變,但在那曾經荒廢的空間中,生命和自然仍可找到立足之地。
中美可切磋探索“未來城市”問題
“我們學院與中國的淵源在上世紀就已埋下種子。” Steiner教授說。
1924年,古建筑學大家梁思成遠赴美留學,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賓大在1868年開設建筑課程,1903年法國建筑大師保羅·克瑞(Paul Philippe Cret)的加入使該系揚名海內外。賓大建筑系也是中國第一代建筑師的搖籃,除了梁思成,林徽因、陳植、楊廷寶、范文照等中國現代建筑學的奠基人也都在這所常春藤學府接受最先進的布扎(Beaux-Arts)建筑體系。
據Steiner教授介紹,賓夕法尼亞大學對中國城市的探索也一直延續至今。設計學院的“中國研究計劃”發起了一系列研究中國大都市圈城市化的研討課程。今年開設的中國珠江三角洲新興大都市圈課程著重探討什么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未來城市,此前的另一課程對京津冀都市圈的交通網絡、生態結構、就業機會和文化問題等進行了深入研究。
“中國研究計劃”并不局限于紙上談兵。2015年以來,來自設計學院的景觀建筑、建筑、城市與地區規劃、歷史保護等專業的教師在中國組織了各類展覽和研討會。今年3月,賓大設計學院在北京賓大沃頓中心與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主持召開“賓大-中國設計論壇”,吸引了多所國際著名高校的學者參與交流會。交流會歷時兩天,分為三個核心主題,分別是城市設計、建筑,以及風景園林。
“在這近百年的風風雨雨間,盡管中美外交關系時好時壞,但在民間和教育層面的交流從未中斷。” Steiner說,在對“未來城市”的探索上,中美兩國還有許多值得切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