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央政法委長安劍:再審顧雛軍,法律給出不枉不縱終極答案
“中央政法委長安劍”微信公號4月10日消息,再審,法律程序的最后一步,再審裁判一經宣告立即生效,是法律給出的終極答案。
10日,社會關注的顧雛軍再審一案,由最高人民法院公開宣判。根據再審判決,顧雛軍由原來的虛報注冊資本罪,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和挪用資金罪三項罪名,改判為挪用資金罪一項罪名;刑期由有期徒刑10年并處罰金人民幣680萬元,改判為有期徒刑5年。
從這個終極答案中不難看出兩層意思:第一,整整十年之前的那份判決,判錯了。第二,顧雛軍確實有罪。兩層意思并非讓人各取所需,見其一不見其二,哪怕妙筆生花天花亂墜,也難言正確。
因為兩層意思統一在法律的尺度下,唯一的核心就是尋求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容不得冤錯案件,錯了不能任他繼續錯下去。縱觀顧雛軍的全案,虛報注冊資本的事實存在,將虛增利潤編入財會報告進行披露的事實也存在,但為什么不構成犯罪?因為在這兩個罪名下,刑法規定構成犯罪要造成嚴重的后果。顧雛軍的行為沒有造成這樣的后果,就不能認定為是犯罪,原審判決錯誤,理應得到糾正。法律很簡單,它就是一條線,線的上方是白,下方是黑。我們常常脫口而出的“以法律為準繩”,就是這個意思。這也是法律讓人安心之處,懲其所懲,罰其當罰,讓所有人對自己行為可能帶來的后果,有了明確的預期,知道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知道底線之上天高任我闖。
公平正義不是走走形式,意味著不枉同樣也意味著不縱。在顧雛軍挪用資金的犯罪事實中,有一筆6300萬的款項原審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不應按照犯罪處理,但原審認定顧雛軍等人挪用科龍電器2.5億元和江西科龍4000萬元歸個人使用,進行營利活動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顧雛軍的行為觸犯刑法,理應受到懲處。法律很復雜,要有嚴密的邏輯,又要有抽絲剝繭的耐心。再審開庭中,我們看到兩天20余個小時的庭審,我們看到訴辯雙方唇槍舌劍,我們看到一摞摞堆成小山般的案卷。這些都是在對案件進行千錘百煉,讓定罪量刑經得起人民的檢驗。
顧雛軍案給出的答案,是司法機關對民營企業歷史問題的處理方式。長期以來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早期階段,各類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在成長過程中往往存在一些“灰色”經營甚至違法行為。一旦企業涉案,容易新賬舊賬一起算。對此,一些民營企業憂心忡忡,也造成一些人心思不定、投資意愿不強,向外轉移財產。再審判決,嚴格遵循法不溯及既往、罪刑法定、在新舊法之間從舊兼從輕等原則,以發展眼光客觀看待和依法妥善處理顧雛軍虛報注冊資本等問題。判決所產生的社會效應巨大,更有利于穩定社會預期和增強企業家的安全感。
顧雛軍案給出的答案,是法治保護產權的能力和決心。作為最高人民法院宣布再審的三起涉產權典型案件之一,加強對企業家的產權保護,是此案最大的背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指出“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要支持民營企業發展,落實保護產權政策,依法甄別糾正社會反映強烈的產權糾紛案件”。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越是自己人,越應該不偏不倚,越應該依法公正。再審顧雛軍,意義遠超過他個人的罪與非罪,而在于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在于在法律框架內對事實進行認定,在于一絲不茍地依據法律和規則對案件作出裁判,在于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堅持。
不矮人一等,也不高人一頭,合法經營不必擔心“飛來橫禍”,違法犯罪必然遭受法律懲處。法律無差別地保護所有人,這樣的法治環境下,市場經濟才能在公平正義中不斷向前發展,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們才會更有安全感,才能毫無顧慮地縱情向前。再審顧雛軍,在法槌落下的時候,讓人聽到法治的回響,在周圍越發清晰的規矩方圓中,讓人看到法治的模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