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的深漂之旅,從寶安客運中心開啟
文 | 王國華
1多少次在夢里,乘車出發,到另外一個地方。那個大巴上坐滿了人,過道里還有人站著。行李架上堆滿物品,搖搖晃晃,似乎隨時會掉 下來砸到人。透過車窗,遠處迷蒙一片。
都是我真實乘坐過的:從故鄉河北阜城縣開往北京的車;從吉林長春市開往遼源的車,開往松原的車;從山東泰安開往濟寧的車;從 深圳開往中山的車……他們是從哪里出發的呢?我扒開黑色的夜,找尋謎底。
每一個出發,都有一個起始點。我所有的出發,最后都落在寶安客運中心。
那么多的夢,懵懵懂懂,虛虛實實,如同捉不住的影子,撓不到的癢。夢境能有落腳點,很少見,是我難得的夢。
這是一個普通的汽車站,又是離我最近的一個地方。晚飯散步時, 經常從門前經過。以前從沒想過會離出發這么近。出發應該是一個很莊嚴的儀式,遠離人群,高高在上,讓人稍微走近一點就要肅然起敬。
現在住在它的旁邊,我的夢不再漂泊,黑夜不再沒有盡頭。
每一個目的地,都是一個未知的故事。對出發的期待、惶惑,和對目的地的忐忑、優柔,這么多年終于不用困擾我了。
當年輾轉四五個小時,乘飛機從東北來到深圳,轉乘機場六號線,在寶安客運中心下車,入住旁邊一個商務賓館里。價格不高,很干凈。 溫潤潮濕的氣息涌到鼻子里,鼻孔很舒服,就像在寒冷的早晨,用熱毛巾輕輕擦臉一樣。
空氣里有一種特殊味道,仿佛把所有植物都碾碎了,混合而成的。輕輕的,似無還有,似有還無。你一聞就覺得那種味道只能屬于這 個地方。
“以后就要在這里生活了嗎?”我問自己。卻沒敢給出答案。
后來終究留下了。
我在客運中心買過三次票,乘過三次車,都是去中山市。我的好朋友徐峰在那里做教師,他先我幾年來到珠三角,每次回到我所在的那個北方城市,小聚時都講講珠三角的風土人情。他總對我說,有機會還是 去南方,一定要去。
我下決心到深圳,與徐峰有很大關系。
到深圳不過一個月,我去中山看望他。 孤單寂寞中,友情確是良藥。即使路途顛簸,即使那里依然陌生。
2
出發有什么具體模式嗎?
一個永遠抹不掉的畫面,很多年了,越來越深刻。
遍地的垃圾,黏糊糊地粘在地面上,擁擠的人群拎著絆腳的蛇皮袋子,像被熱水澆過的螞蟻群,毫無章法,慘叫聲此起彼伏。女人的慘叫還好聽些,半大小子的慘叫最讓人受不了,嘶啞的不男不女的慘叫。車門就 在他們身邊,可是誰也上不去。他們恰如其分地阻擋了任何一條路。
你是美麗沉靜的少女,在家里油瓶倒了都不扶的獨生子,你是一 個文質彬彬的作家,一個被上百人前呼后擁的大老板,一旦卷入這個群體,就完全被碾壓了。什么尊嚴、名聲、克制、體面,瞬間成為亂飛的灰塵,飄浮在嘈雜的人群上空。
送行的親人就在遠處看著你,如同看著激流中掙扎的落水者,她提心吊膽,又無能為力。她幫不了你什么忙,你也幫不了她。所有的家事 和心事,從此交給了留守者。
一次分別,至少一年半載。平時只能靠慢悠悠的信件聯系。全村只 有一兩臺電話,誰好意思總去叨擾人家?
百感交集。撕心裂肺。無可奈何。遠隔千里。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紀初,隨時隨地都重播著這樣的畫面。在很多慌慌張張的城市,尤其深圳這樣的漂泊者聚集之地,更是隨處可見。而我親歷了一次又一次如此場景。
我坐在寶安客運中心候車大廳的時候,情形好多了。沒有那么多人。 透過窗玻璃可以看到后面的大院子里并排停著一輛輛豪華大巴??礃俗R,沒有到中山的。到了發車時間,我被放進去,卻上了一輛小巴。 小巴上只有兩個人,除了我,還有一個美女,長發擋住白皙的臉,看不清輪廓。
司機一聲不吭地發動汽車,幾分鐘后,把我們送到馬路對面。
馬路對面也是一個售票點,還有一個小小的候車廳,相當于寶安客運中心的分銷點。我們等那么半天,只是換了個地方繼續等。早知如此,還不如自己到對面去買票,然后在對面等呢。何必折騰一遭。
又想,可能為了少讓乘客走路吧。也算以人為本。如果乘客走到對面,需要沿著寬闊的西鄉大道往東走出四五百米,從紅綠燈處繞行。而 從東面過來的客車,直接在對面的站點停下,不用再繞一圈進站,也節省了時間。
被大道隔開的,還有很多生活小區??瓦\中心這面,是御龍居和中糧瀾山小區。旁邊雖有小超市之類,但還是不方便。對面的麗景城、寶安新村、天驕世家小區附近,店鋪林立,還有學校、幼兒園、社 康中心,五百米內基本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生活氛圍濃厚,是比較成熟的社區。
早晨,成群的老人到對面去買菜,也需繞行紅綠燈。
就有人提議建一座天橋。
政府還是挺重視這件事的。先在附近小區里張貼征求意見書,選址三處,讓大家投票。據說很多業主都選擇建在錦花路附近,但最后天橋建在了客運中心旁邊。市民們也表示理解。方便乘客嘛。再說,有,總比沒有好。
這座天橋建起來不久,對面的候車廳就歇業了。多少人停留過的一個候車廳,說沒也就沒了,無聲無息,連一個漣漪都沒有蕩起來。如果我領著一個初來乍到的人從這里經過,告訴他,這里曾經有過一個候車廳,他會有什么反應?
也許只是敷衍地“啊”一聲。他沒有見過候車廳,生命中從沒和它發生過碰撞。候車廳之有無,跟他有什么關系呢?
我留戀這個候車廳,只因那里曾收留過我的氣息和我的一段小小的彷徨。
每一次經過這個已改為房產中介的門面,當初那種無助感就冒一個泡兒。
人這一輩子,就是由一個個小氣泡組成的。
從寶安客運中心出來,就是寬闊的西鄉大道。從這里出發,便是一個個遠方3
后來,我經常一個人騎著自行車瞎轉。騎到客運中心附近,我就停下來歇一會兒,望著高遠的藍天發呆。天天盯著手機,盯著電腦屏幕, 目光短淺了,望一望遠處、高處,眼睛被釋放出來,在天空狂奔。
潔白輕盈的云彩,一堆一堆地粘在那里,懶洋洋的。我的心也被傳 染得疏懶起來。
那些叫不出名字的植物,綠意濃濃地包圍了整個客運中心。一棵 接一棵的榕樹上,根須一條條垂下來,深褐色,整整齊齊。到了嶺南才 知道還有這么奇怪的植物。它們的根須不是長在地下,而是長在樹干上。像扎猛子的小孩兒,一旦挨上土地,就迅速鉆進去,汲取營養,逐 漸變粗,成為另一根枝干。日復一日,榕樹越擴越大,甚至可以蓋住半 個村莊。
四周彌漫著那股特殊的味道。大樹的濃蔭下,幾個電單車司機正全神貫注地盯著來來往往的行人。
他們是郊區汽車站、地鐵口的標配。他們也是這個城市的虱子。他 們讓這顆頭顱發癢。城市里要搞環境大檢查的時候,他們就消失一陣。檢查過去了,他們卷土重來。
他們大多沒什么技術,到城市里來尋口飯吃,買一個電單車便可就業。開始往往是一個人干,然后一個村子的人都來干。所以聚集在某一個地點的電單車司機,口音都差不多。風吹日曬雨淋,終究比在工廠里自由些,收入也可能更高一些。
他們有過強行拉客,欺負客人的時候嗎?
猶記1994年夏天,我上大學路過北京。在北京打工的表弟送我上車。在火車站附近一個商店里,一個衣衫破爛的農民工,四五十歲,背著一個包,在玻璃柜臺停住看了一會兒。店主問,買什么?那人搖搖手,輕輕說,不買。店主大聲問,不買你瞎看什么?轉出柜臺來就給了農民工一拳。農民工不敢說話,緊走幾步。店主追著打。那天下午,陽光暖暖地照著,商店里幾乎沒有人,店主可能閑著也是閑著,就出來打人玩。
我和表弟趕緊躲開了。我們還很年輕,對“社會”兩個字充滿了畏懼。
我們看到的,可能是一個外鄉人欺負另一個外鄉人。但一想到北京,我就想到這個畫面;一想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這個畫面就浮現出來。
那個要出發或者離開的農民工,他的親人不知道他的遭遇。他要把委屈藏起來。他只能站到別人的位置,把自己看得微不足道。
時空轉換,我在深圳看到的這些拉客仔,他們似乎只想做成一單生意。他們是回歸了底層的一群。穿著體面的行人從那里經過,視其為無 物。他們低眉順眼地把電單車推到一個剛從大巴上下來的人面前,問, 老板去哪里?我帶你去啦。對方不說話,他們只好去追另外的人。
共享單車嘰嘰喳喳地布滿人行道。來一個人,騎走一輛。再來一個 人,再騎走一輛。他們的生意越來越少,隊伍也越來越小。原先有十幾 個人,現在只剩下幾個。和按月交份兒錢的出租車司機不同,他們本就 是邊緣人,形成不了隊伍,沒有利益共同體。他們只能拿單個的共享單 車撒氣,偷偷把附近的共享單車掛到樹上,扔進西鄉河里,或者把車上 的二維碼刮掉。
早晚有一天,他們會消失的,就像對面的售票點一樣,無聲無息。 沒有任何人感受到損失。他們也只能站在別人的角度,把自己看得微不足道。
生活安定以后,我開始對遠方有了向往,期待一個個設定好了目標 的出發。
在客運中心的路邊,我常??吹揭惠v輛大巴呼嘯而來。前面的玻璃 上都醒目地標注著目的地。
4時空轉換,我在深圳看到的這些拉客仔,他們似乎只想做成一單生意。他們是回歸了底層的一群。穿著體面的行人從那里經過,視其為無 物。他們低眉順眼地把電單車推到一個剛從大巴上下來的人面前,問, 老板去哪里?我帶你去啦。對方不說話,他們只好去追另外的人。
共享單車嘰嘰喳喳地布滿人行道。來一個人,騎走一輛。再來一個 人,再騎走一輛。他們的生意越來越少,隊伍也越來越小。原先有十幾 個人,現在只剩下幾個。和按月交份兒錢的出租車司機不同,他們本就 是邊緣人,形成不了隊伍,沒有利益共同體。他們只能拿單個的共享單 車撒氣,偷偷把附近的共享單車掛到樹上,扔進西鄉河里,或者把車上 的二維碼刮掉。
早晚有一天,他們會消失的,就像對面的售票點一樣,無聲無息。 沒有任何人感受到損失。他們也只能站在別人的角度,把自己看得微不足道。
生活安定以后,我開始對遠方有了向往,期待一個個設定好了目標的出發。
在客運中心的路邊,我常??吹揭惠v輛大巴呼嘯而來。前面的玻璃 上都醒目地標注著目的地。
還在北方時,我沒事愛翻地圖看地名。全國各地的名字都看。
厚街 、 石碣 、虎門, 樟木頭 、番禺 、珠海 、江門 、清 遠 、佛山……每一個地點都有一個故事發生。如果我到了那里,我也是其中一 個演員。
一個人的一生中有多少角色可以扮演?換了一個地方,換一身衣 服,你就拋棄了原先的你,再也回不到原點。即使重返出發地,你的位 置也被別人替代了,你只能重新扮演一個角色。
候車廳和外面的站牌處,觸目皆是年輕人。他們干干凈凈的,拎著 一個包,站在那里,低頭刷手機。嶺南秋末的微風干爽而輕盈,非常舒 服。旁邊就是空座位,他們不坐下,刷一會兒,抬頭看一下。汽車還沒 來,低頭接著刷。
一對一對的小情侶,互相依偎著。他們從遠方來到這里,準備登 上一個舞臺。無論主角或者配角,他們都要傾心去演。他們被稱為小鮮 肉,僅憑這三個字,票房就能得到保證。老戲骨、老臘肉,那些看膩了 的面孔,該讓位了。
曾經,我也像他們,也有過酸甜的愛情,憧憬著在高樓林立的城 市里有一間自己的房子,臥室里鋪著雪白的床單。那時候,還喜歡“奮 斗”這個詞。從沒抱怨過每天的起早貪黑,卻對每一個虛度的時日都追 悔不已。什么旅游啦、享受生活啦,想都沒想過。
回身打量曾經的生活,已落滿灰塵,怎么都掃不掉。有的地方,已 經結疤,硬硬的,厚厚的。
當年有位同事,三十多歲就得重病去世了。那是一種無藥可救的 病。臨終前,他產生幻覺,堅持說有個偏方能治自己的病,偏方就藏在 自家的房梁上,讓妻子去找。
人對生的留戀,是一種本能。我想,如果抽出一個下午的時間翻看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想一想那些經歷的事,一定會感覺到遙遠。
盡管只有二三十年,也是非常遙遠,一眼望不到頭。
走了那么遠的路,心就應該麻木了。再遠一點或者再近一點,也就那么回事。
好多事都會蒙塵,都會遙遠。
52012年春節前夕,我所在的媒體計劃搞一場詩歌朗誦會。為保證效 果,一定要找個人流量大的地方。選來選去,大家都想到了寶安客運中心。一大幫人浩浩蕩蕩去了那里,征得管理處的同意,搭好了舞臺,放 置了音響,播放著歌曲,現場還散發了一些小冊子之類。
稀稀拉拉的幾個人,遠遠地望著我們。他們拎著背包,手里拿著即 將登車的票,眼神充滿猶疑。似乎在問,又在搞什么?
春運啊。那人山人海的景象呢?那爭先恐后的畫面呢?那擁擠不 堪、眼神迷離的行人呢?
又去了其他幾個地方,也是如此。
除了寶安客運中心汽車站,還有一個“寶安汽車站”,乘客經常把兩個地方搞混。第一次從中山返回時,客車直接把我拉到了寶安汽車站。我下車后就蒙了。在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任何一個小小的陌生 都讓我陷入恐慌,尤其是孤身一人,沒有老婆孩子陪伴時。我可能是個家庭動物。
那次我才知道,“寶安客運中心汽車站”和“寶安汽車站”是兩個地方。
寶安汽車站里的人也不多,其他幾個售票點亦如此。
一個村子一個村子的人出去,說到深圳打工,多數就是到深圳市寶安區打工。這里的外來人口最多。春節那幾天,寶安的大街空蕩蕩的。 幾乎成為一座空城。他們是怎么離開的呢?
第二年,湖南一家媒體找到我們單位,希望聯合搞一個活動:“送農民工回家”。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讓農民工報名,給他們送長途汽車票;一種是直接雇一輛車,把農民工拉回家。湖南人在寶安打工的特別多,春節期間搞這么個活動,既應景又有實際作用,也有新聞賣點。
新聞發出后,一些相關部門給予了非常具體的支持,而響應者寥寥。票是送出去了,反響卻不強烈。
是的,回家的人們,選擇太多了。自駕、拼車、打車、火車、飛 機、長途大巴……
火車票雖然還是很難買,但他們不必再畏之如虎,不必再陷入深深 的愁苦。
焦慮還在,可生活逐漸回復到應有的原點。
曾經的爭先恐后,依然留在社會的記憶中。那些經歷過擁擠場面的五零后六零后已經老了,七零后八零后正意氣風發。他們也許還希望往 日重現,在別人的慌張里,襯托自己今天的從容和干凈,借此懷念自己 的青春,也有點撫疤之快。
他們失算了。
他們的往日已經被塵土蓋住。
一天晚上,我們幾個朋友,喝了一個晚上的酒。好開心的一個夜 晚。凌晨三點多,才在客運中心附近分頭回家。我說我過了天橋,到對 面去打車。
走了幾步,猛然站住。
黯淡的燈光下,幾個黑影在那里晃動著。他們或蹲或站,把堆成一團的行李放在臺階上。再走近些,看到那七八個人,有老人,有中年 人,還有幾個孩子。
我看不清他們的面孔,只感覺到他們的安靜。 很明顯,他們在等某一班車。
什么路,還需要半夜去趕? 那些線路,只有他們知道。就像他們的冷暖,他們的悲歡,也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那一瞬間我捫心叩問,自己是不是迷路了?
我根據自己的生活現狀推出的結論,也許都是假象。
本文節選自《街巷志:行走與書寫》,王國華 著,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出版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