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俄羅斯”與“白俄”:剪不清理還亂
2018年上半年,白俄羅斯駐華大使館一度要求將國名漢譯改為“白羅斯”,但此事最后卻是不了了之,中國外交部的網站上,寫的仍是“白俄羅斯”。其實,“白羅斯”跟“白俄羅斯”本來也是一回事。無論“羅斯”還是“俄羅斯”都是對“Rus”或“Russia”的翻譯。蒙古語曾是早期俄中交往的媒介語。因蒙古語音系不允許以“r”開頭,在翻譯“Russia”時需前加元音“o”,于是使“Russia”變為“俄(斡)羅斯”。相比之下,沒有經過蒙古語中介的日語就翻譯成了更接近本來發音的“露西亞(ロシア)”。
2019年2月的網絡一度傳出“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同意與俄羅斯合并”的消息,雖然不久盧卡申科本人出面駁斥了這一謠言;但究竟無風不起浪?!鞍锥砹_斯”與“俄羅斯”,在相似的名稱背后,更有著牽扯不清的歷史淵源。
中國外交部網站上的“白俄羅斯”沒有自我的歷史
“白俄羅斯”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公元13世紀。無論是拼作“Belarus(白俄羅斯語)”還是“Byelorussia(俄語)”,其詞源都來自“Belaya(白色)Rus”一詞。有說法以為這個“白”字指的當地居民喜著白衣。另說則認為“白色”表示“自由和獨立”,指的是白俄羅斯人在十三世紀上半葉在東方的蒙古人與西方的立陶宛人間保持了獨立。
假若按照這種解釋理解的話,“白俄羅斯人”不啻就是最為純粹的“俄羅斯人”。這就很難說“白俄羅斯人”擁有獨立的歷史。實際情況也是如此,成書于12世紀的俄國早期編年史《往年記事》寫到“世界上住著波利安人和德列夫利安人,北方人、拉基米奇人、維亞迪奇人和克羅特人”,“彼此間在羅斯用斯拉夫語交談”。其中在今白俄羅斯居住著若干東斯拉夫人部族,包括克里維奇人、拉基米奇人和德累哥維奇人,并建立了幾個公國。公元980年,基輔羅斯的統治者弗拉基米爾大公殺死了波洛茨克公國的統治者,并強娶了他的女兒,從而將基輔羅斯的統治(以及隨后的東正教信仰)向北擴張到了白俄羅斯境內。只不過基輔羅斯的興盛只是曇花一現,到12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已四分五裂為許多公國,包括白俄羅斯土地上的波羅茨克、圖羅夫-平斯克與格洛杰斯克。
11世紀的基輔羅斯到了十三世紀,羅斯在突如其來的兩次蒙古入侵中受到重創。用車爾尼雪夫斯基不免有些自矜的話說,“他們(指羅斯人)確實是保護歐洲的一座墻,承受了所有射擊的一座墻,被敵人摧毀了一半的一座墻……”東部與南部羅斯公國遭到徹底破壞,鄉村“長滿了大樹,成為眾多野獸的棲息地”。而地處西部的白俄羅斯地區僥幸幸免。為了尋求安全庇護,以波羅茨克為首的白俄羅斯公國最終選擇通過與立陶宛大公訂立協議的方式加入了立陶宛大公國。
這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現象。這個大公國雖然以“立陶宛”為名,首都也設在維爾紐斯(今立陶宛首都),立陶宛人卻只占有總領土的 1/15和總人口的1/20,反而是白俄羅斯地區在大公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古白俄羅斯語也被定為國家的官方語言。同樣奇怪的是,這種“古白俄羅斯語”只是如今學術上的稱呼,當時的白俄羅斯使用者則徑自將其叫做“俄語”。到了1569年立陶宛與波蘭合并之后,波蘭人在新成立的聯合王國統治階層中占據絕對多數,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轉移到了華沙。立陶宛-白俄羅斯的精英基本上被波蘭化了。
“名不副實”的立陶宛大公國
在后來很長的時間內,白俄羅斯人的命運都是與立陶宛和波蘭聯系在一起的。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聯合普魯士、奧地利三次瓜分了波蘭,令其徹底亡國。1794年4月,受法國大革命的鼓舞,33歲的上校亞庫布·亞辛斯基領導了白俄羅斯地區的起義。但他創建的短暫臨時革命政府卻叫做“最高立陶宛拉達”,甚至其目標也只是恢復立陶宛大公國的獨立……
忠實的小伙伴
在瓜分波蘭的過程中,1772 年俄羅斯帝國獲得白俄羅斯東部,1793年獲得白俄羅斯中部,1795年將剩下的白俄羅斯西部收入囊中。莫斯科的統治者終于實現了“全俄羅斯君主”的夙愿,就像恩格斯所說,“俄國首先的和主要的貪求,就是把所有的俄羅斯部落都統一到沙皇的政權之下,沙皇自稱為全俄羅斯其中也包括白俄羅斯和小俄羅斯(Little Russia,即烏克蘭)的專制君主?!?/p>
三次瓜分波蘭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前的145年間,白俄羅斯一直處于沙皇的統治之下。沙皇政府參照俄羅斯模式設置省、縣兩級管理白俄羅斯地區。葉卡捷琳娜二世曾宣稱,“她不會在任何方面區別對待白俄羅斯臣民和大俄羅斯臣民”。這句話的真實含義就是,白俄羅斯人必須被“俄羅斯化”。而在19世紀民族主義浪潮席卷整個歐洲的背景下,白俄羅斯地區卻呈現出異樣的安靜。原因很簡單:當時東歐各地的民族意識幾乎毫無例外地萌發于城市知識分子中間,而白俄羅斯只不過是沙皇帝國中的一個農業邊區。直到1897年,98%的白俄羅斯人還生活在農村地區或少于2000人的居民點中,92%的白俄羅斯人還在以農業、林業甚至狩獵為生。更夸張的是,當時白俄羅斯地區的大城市并不屬于白俄羅斯人,比如超過一半的明斯克(今白俄羅斯首都)人口(51.2%)在1897年時居然是說意第緒語(猶太人德語)的。
在此情況下,白俄羅斯民族意識的萌發是極度遲緩的。當時的白俄羅斯“普通民眾說自己是俄羅斯人,而天主教徒則稱自己是波蘭人”。1902年,俄國西部邊區的總督斯維亞托波爾克·米爾斯基在報告中干脆總結:“白俄羅斯部族既沒有政治傳統也沒有自己的歷史文化,他們的發展或者依附于波蘭,或者依附于俄羅斯”。
俄國革命之后,白俄羅斯地區陷入混亂。1918年2月21日,德國人占領了明斯克。3月9日,成立了親德而短命的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1919年1月1日,白俄羅斯臨時工農蘇維埃政府則正式成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并在此后的1922年12月30日加入蘇聯,成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四個創始成員國之一。
曇花一現的“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在幾乎整個蘇聯時代,白俄羅斯人都保持著對莫斯科的忠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希特勒德國以“閃電戰”方式向蘇聯進行突然襲擊。到1941年底,整個白俄羅斯(包括原屬波蘭共和國的“西白俄羅斯”)都已淪陷。和其他地方一樣,德國人同樣試圖在此扶植一個傀儡政府:在1943、1944年之交成立了一個“白俄羅斯中央拉達”,還選出了“總統”(1943年12月),召開了“國會”(1944年6月27日)。但親德民族主義者從來不像在波羅的海國家甚至烏克蘭一樣在白俄羅斯的政治舞臺上扮演過什么重要角色,比如那個“國會”在明斯克召開后不超過一個月,蘇聯紅軍就解放了這座白俄羅斯首都……在納粹德軍占領的三年當中,整個白俄羅斯1/4的人口被敵人殺害,270個城鎮中的209個遭到破壞。但白俄羅斯人仍然廣泛開展了游擊戰,掌握了60%的國土。明斯克也因此被稱為“游擊隊之城”。
二戰結束之后,由于俄羅斯人在蘇聯人口中只勉強超過一半,就像美國學者約翰·阿姆斯特朗所預言的那樣,“蘇聯民族政策主要的方向……將小弟弟們(指白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變成居支配地位的俄羅斯人不可分離的‘小伙伴’”。在烏克蘭,這一政策遭到了某種程度的抵抗,甚至擔任烏克蘭黨委第一書記的謝列斯特也用烏克蘭文寫了一本《我們的蘇維埃烏克蘭》(結果因此被勃列日涅夫趕出了蘇共政治局并強迫退休)。而在白俄羅斯,“俄羅斯化”的進程卻暢通無阻。1970年,54.5%的明斯克居民已將俄語作為母語。根據1988年的人口普查,83%的白俄羅斯居民認為自己是白俄羅斯人,但只有50%將白俄羅斯語視為母語,只有20%的人經常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淺嘗輒止的獨立
高度的“俄羅斯化”使得白俄羅斯的“獨立”都顯得十分意外。按照時任美國駐蘇聯大使馬特洛克的說法,由于白俄羅斯的領導人在旨在拯救蘇聯的“819事件”中態度曖昧,“未遂政變失敗使他們突然失去了莫斯科的庇護人……白俄羅斯共產黨領導人突然意識到,宣布獨立是阻止莫斯科對其活動進行含有敵意調查的唯一途徑”。結果,白俄羅斯獨立后沒有發生大規模的領導層更替,蘇聯時期的政治精英繼續掌控著國家的實際權力。
1991年蘇聯“819事件”機緣巧合賜予的獨立地位只給白俄羅斯帶來了一場經濟災難。白俄羅斯曾是蘇聯的“裝配車間”,其所生產的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和重型卡車等產品大量供應其他加盟共和國。因此全蘇聯統一市場的瓦解對白俄羅斯生活水平的影響十分顯著。從1990年到1995年,白俄羅斯的社會消費品總額下降了40%;而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同一時期的貧困率則從1%上升到了36%。唯一值得慶幸的是當局努力避免了最壞情況的發生,就像時任總理的維亞切斯拉夫·凱比奇在1994年所說的,“我們的人民并不覺得饑餓,他們的房屋在冬天還有暖氣……”
白俄羅斯制造的礦業卡車結果,盡管白俄羅斯共和國在1991年底,于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成為主權國家,“然而,白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中的多數人并不贊成獨立……并焦慮地注視著莫斯科的所有變化,期待這種變化能使老大哥認識到應把他們拉回到大家庭中”。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1994年盧卡申科(他是1991年白俄羅斯議會中唯一投票反對獨立的議員)作為反腐敗戰士和俄羅斯的朋友贏得了白俄羅斯大選。隨后,白俄羅斯的國旗和國徽重新啟用1951年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時期的設計;俄語重新成為官方語言;就連國家獨立日也改為7月3日(即明斯克從法西斯占領下解放紀念日)。白俄羅斯外交“最優先方面”同樣變成了“同俄羅斯聯合”。1996年4月20日白、俄兩國結成共同體,一年后雙方在1997年4月2日又把共同體升格為“俄白聯盟”,1999年底雙方又簽署了《成立俄白聯盟國家條約》,仿佛一切即將回到蘇聯時代的舊軌道。
白俄羅斯現行國徽然而,將近20年過去了,“聯盟國家”仍然是鏡中月水中花——雙方對于“聯盟國家”的理解南轅北轍。盧卡申科長期爭取的“兩國在聯盟中地位平等”的提議被俄羅斯拒絕。與此同時,普京提議的白俄羅斯加入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作為一個聯邦主體,或白俄羅斯的6個州與明斯克直轄市各作為一個聯邦主體)也不為白俄羅斯所接受。其實,這又有什么難以理解的呢?雖然已經出現了“歐盟”這樣一個超國家組織,但在“民族國家”仍然是當今世界基石的背景下,放棄合法“主權”對于歐洲的政治精英而言幾乎是難以想象的自殺決定——畢竟,從二戰結束至今,放棄“主權地位”的歐洲國家只有一個民主德國,而蘇聯與南斯拉夫解體后新生的國家倒是十倍其數。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白俄羅斯欲與俄羅斯合并的消息一出,竟然鬧到需要總統出面辟謠的程度了。
參考文獻:
David Marples:《Belarus:a denationalized nation》,Routledge,2012
Andrew Savchenko:《Belarus:a perpetual borderland》,LEIDEN ? BOSTON,2009
小杰克·F·馬特洛克:《蘇聯解體親歷記》,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