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山東退伍老兵10年寄千封信 ,想為136名無名烈士找到家
寄給烈士的信
找到健在親人
2月20日一早,江蘇南京郵政六合區分公司雄州投遞部收到一封信件,信封上的收件人信息為“王慰華烈士”,在信封上,還有兩行備注——該烈士(20歲)于1947年12月犧牲于菏澤戰役,望郵遞員同志再辛苦一下,幫烈士找到家。
經過查詢,郵政工作人員發現,信封上的地址現在已經不存在了,按照相關規定,可按照退回原處來處理,但該投遞部分揀人員看到信封上的備注后,還是決定幫這名犧牲的烈士再找找。
隨后,郵政局的工作人員將信件的信封拍下來,并發到了工作群中,希望能夠發動更多的人尋找線索,當地派出所聽說此事后,也加入到尋找烈士親友的行動中。
尋找很快便有了回應,有人提供可靠線索稱,該烈士應該是“王殿華”而不是“王慰華”。據提供線索的王長春介紹,其是王殿華的侄孫,小時候聽爺爺說,三爺爺曾參加了菏澤戰役,沒過幾個月就犧牲了,但是當時只知道犧牲的消息,卻不知道尸骨被葬在了何處。
經當地派出所等部門通過查詢烈士家譜、查閱當地檔案等進一步詳細核查,最終確認,信封上的“王慰華”就是王長春的三爺爺王殿華。而王殿華烈士的8名兄弟姐妹中,現在僅有86歲的八妹還健在,老人知道自己親人遺骨的下落后非常激動。
當年
輾轉尋找
為無名烈士找到名字
這封信的寄信人就是張景憲,今年54歲,是張和莊社區的黨支部書記,也是一名退伍老兵。
張景憲告訴北青報記者,自己從小就生活在菏澤市開發區的張和莊社區,以前這里還是村子,在村中一角,有一座烈士陵園,埋葬的都是在解放戰爭時期犧牲的烈士,“以前都沒有墓碑,就是一個墳頭一個墳頭,大家也只知道這里安葬著的是烈士,但是烈士具體叫什么名字,沒有人說得出來。”
1982年,張景憲參軍,復員后,一直過著平靜的生活,2007年當選為社區的黨支部書記,“2008年,我們組織過一次掃墓,當時就有人說這些烈士墓在這里這么多年了,可是也不知道他們的家人在哪里。”張景憲說,“我想著慢慢幫這些烈士找找家人,結果沒想到,這一開始就停不下來了。”
最初,張景憲也毫無線索,因為烈士墓沒有墓碑,他只能走訪村子里的老人請他們口述,然后尋找這一批烈士生前所在的部隊,并查閱相關史料,張景憲后來得知,這136名無名烈士生前都屬于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23師,他根據這條線索找到現在的部隊,并來到部隊的軍史館,拿到了烈士們的花名冊。
如今
信息發達有助于
尋找烈士親人
張景憲說,由于年代已經久遠,雖然有了烈士們的花名冊,但是很多信息都是對不上的,需要一一核實,從繁雜的信息中尋找更有希望的線索。
張景憲用了一個“笨辦法”——郵寄信件,“我現在能找到的地址,都是當年烈士的地址,距現在都有70多年了,有些還不準確,郵政系統運營的時間長,應該會掌握很多曾經的關于地址的信息,所以我一直堅持采用給烈士家寄信的方式。”
十多年來,張景憲郵寄過千余封信,其中絕大多數都被打回,或者石沉大海。至今在張景憲家,還有許多被退回的郵寄給烈士所在地的信件。
“幾年前,有關部門得知了我做的事,開始大力幫忙,媒體朋友也會幫我發布信息,陸陸續續,開始有烈士家屬的信息傳來。”張景憲告訴北青報記者,“尤其是最近幾年,信息發達了,僅僅是2019年這幾個月,就又得到了幾位烈士家屬的信息。”
不過在張景憲心中,也有一些遺憾,“我聽村里的老人講,當年烈士剛剛安葬的時候,是有墓碑和信息的,后來都給破壞掉了,現在有烈士家屬找來,也只能知道烈士是埋在這座陵園里,但是具體是哪一座墳冢,已經沒辦法查明了。”
張景憲說,自己未來還會繼續尋找下去,“我現在54歲了,還可以再做幾年,但是很多烈士的家人可能都已經很大歲數了,這其實是在搶時間,趁著很多烈士的親人還在世,要把烈士安葬在哪里的信息告訴他們。”
(原題為《“尋親老兵” 想為136名無名烈士找到家》)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