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大代表潘越建議:讓教學樓“長高長胖”化解“入學難”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廈大經濟學院金融系教授潘越帶來了《關于出臺學校集約化建設技術規范的建議》。
“簡單來說,就是讓校園的教學樓‘長高、長胖’,化解‘入學難’問題”,潘越對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說,“這也是當前許多城市教育發展的共同需求。”
潘越觀察到,越來越多類似廈門、廣州、深圳這種土地資源緊缺、人口凈流入的城市,在學校用地無法擴大的情況下,開始探索集約化學校的建設,以提供更多的學位,滿足戶籍適齡兒童和隨遷子女的就學需求。但在實踐中,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問題,亟需抓緊研究出臺集約型學校建設技術規范,進一步提高學校校舍資源的使用效益,以滿足土地資源集約型城市教育發展需求。
潘越認為,我國《中小學設計規范》(GB50099-2011)在總體要求中明確提出了“中小學校的規劃設計應合理布局,合理確定容積率,合理利用地下空間,節約用地”,但是在具體條款中,又規定各類小學的主要教學用房不應設在四層以上,各類中學的主要教學用房不應設在五層以上等,間接限制了建筑密度,為推進集約化學校建設制造了障礙。
由此,潘越建議適當突破教學樓層數限制:一是分類對教學用房層數限制提出要求,對使用率高的普通教師可限制層數在四層或五層,對于實驗室、功能教室、閱覽室等使用率較低的教學功能空間可適當突破層數限制;二是鼓勵設置學生電梯,讓學生在到超過4層(小學)或5層(初中)教室上下課時安全使用,減少學生上下樓的疲勞感;三是規定教學樓高度。按有關規定,建筑物高度低于24米(超過24米為高層建筑,疏散要求與多層建筑不同)在安全疏散方面的要求是一樣,可統一教學樓最高不可超過24米,在不違反此規定的前提下,給地方在學校層數建設一定的靈活性。
另外,《中小學設計規范》規定“各類教室的外窗與相對的教學用房或室外運動場地邊緣間的距離不應小于25m”。潘越認為,此條規定主要是為了避免教學樓間聲音的相互干擾,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可通過教室窗戶設置隔音玻璃、教室內加設吸音板、走廊設置隔音屏、室外設置綠化樹木等多種方式降低相互干擾。
因此,潘越建議有條件地放寬教學樓間距限制,將規范要求調整為在滿足日照和消防間距要求的前提下,對已采取適當降噪措施,保證教室內噪音水平不超過50分貝的,放寬教學樓間距25米的限制。
此外,潘越還建議進一步細化學校地下空間利用的技術規范,明確規定可設置于地下的功能以及所需采取的技術措施,為學校高效利用地下空間提供技術支持。
潘越舉了個節約化辦學比較成功的例子。
她介紹,廈門市近期規劃設計的教科院附屬小學位于思明區核心地段,人口密集,用地緊張,在1.6萬平方米的用地上需建設36班的小學,生均用地面積不足10平方米。如按常規設計方法,學校僅能布置24班教學樓、200米跑道和一片籃球場,遠無法達到義務教育標準化的需求,而片區學位十分緊張,必須建設36班方能滿足要求。
為此,該校設計在規范的指引下,經過科學的分析和研究,合理布局,突破常規:
一是高效開發利用地下空間,設置兩層地下室,地下二層作為公共停車場,緩解周邊停車壓力,地下一層作為學校使用輔助空間,設置下沉廣場、家長接送、運動區、儲藏區等功能。
二是將田徑場架空一層,利用架空層和地下一層的層高,設置了半地下的籃排球場、游泳館,解決了運動場地不足的問題,因半地下室上部為架空設計,不會出現地下室通風不暢的問題,采光可通過下沉廣場、光導技術用于解決。
三是突破小學四層的限制,將教學樓高度做到五層,普通教室布置在四層以下,部分功能教室以及辦公功能設置在五層,因體育場架空抬高一層,教學樓最高層到體育場的實際層數仍未超過四層,并不會造成上下樓對教學質量的影響。
四是規劃、建設和教育部門通力協作,溝通協調解決建設中的問題,如該項目地處老城區,周邊建筑密集,規劃部門綜合考慮周邊情況后,允許與周邊部分建筑的退線在滿足消防安全間距的前提下適當降低,建設圖審部門,對于與現行規范有沖突的地方,組織相關專家,科學論證,為項目實施創造了條件。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