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棋后戰在“時間管理哲學”下博弈,中國國象在時間沉淀中發展

2025年國際棋聯女子世界錦標賽對抗賽半程結束,居文君以4比2領先譚中怡。
“這將是一場載入史冊的較量。”
2025年國際棋聯女子世界錦標賽對抗賽(下稱:國象棋后戰)開賽前,國際棋聯管理委員會執行主任維克多·波羅說出了自己對“棋后戰”的評價和期待。比賽上半程的較量,也基本符合了他的預期。
4月10日,在兩位“老對手”現任棋后居文君和前世界冠軍譚中怡之間展開的國象棋后戰結束了上半程的較量,前六輪對弈中,居文君以總比分4比2領先,在12盤慢棋制的比賽中占據了明顯的優勢。
盡管比分不像上一屆那樣膠著,但這場被國際棋聯評價為“兩種時間管理哲學的對抗”中,中國女子國際象棋展現出持續位居頂峰的強大實力。更重要的是,在64格的棋盤外,這場世界棋聯最高級別的棋后戰再一次成了國象運動在中國發展的助推劑。

居文君在超長對局中勝率更高。
一場關于“時間管理哲學”的博弈
這是國象棋后戰歷史上第五次見證中國女棋手的德比。棋盤兩側的居文君和譚中怡也是熟悉至極。
兩位同樣出生在1991年的棋手,從青少年起就是中國女子國際象棋的代表人物。2005年全國少年錦標賽上,居文君和譚中怡首次交鋒,那盤以和棋告終的對弈開啟了兩人“亦敵亦友”的傳奇征程。
后來,兩人都進入國家隊,2016年的巴庫奧賽,居文君和譚中怡在關鍵輪次輪流坐鎮一臺,最終幫助中國女隊時隔12年重奪冠軍。2018年,譚中怡已是世界棋聯歷史上第16位棋后,當時獲得挑戰權的正是居文君。那一次巔峰對決,雙方經歷12盤慢棋和4盤快棋的鏖戰,居文君以3勝5和2負、總分5.5比4.5獲勝。彼時,譚中怡親自為居文君戴上了第17任冠軍的皇冠。
距離兩位棋手首次在正式比賽中對弈過去了整整20年,她們又一次在世界棋聯的最高舞臺上相遇。一份有意思的數據顯示,在此之前,她們對弈147盤,勝負相差僅5盤,這種勢均力敵的長期競爭,在世界女子棋壇實屬罕見。
在如今這場被國際棋聯評價為“似曾相識”的對弈中,居文君和譚中怡延續著各自的鮮明特點——根據國際棋聯的官方數據,在此前147次交手中,有43%的對局勝負取決于“時間壓力的處理”。這種獨特的競爭模式在本次世錦賽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此次比賽期間,譚中怡在接受采訪時笑稱,“還嫌自己下得不夠快”。
國際棋聯的技術報告顯示:在雙方過往交手中,用時超過6小時的超長對局,居文君勝率達61%;而3小時內結束的速戰局,譚中怡則以57%的勝率占優。這種微妙的差異也在本屆棋后戰的第二、三局得到完美印證——譚中怡利用時間壓力逼出對手失誤,居文君則在“馬拉松對局”中笑到最后。
第二局中,當居文君在時間壓力下走出緩手時,譚中怡敏銳抓住機會,利用居文君的用時緊張,在40回合后加速進攻,最終逼迫對手犯錯。譚中怡賽后坦言,“我知道居文君時間不夠,所以故意保持復雜局面。”
第三局,持續了87回合的“馬拉松對局”則展現了居文君的耐心和沉穩,扳平比分。這盤棋雙方平均每步思考時間達4分12秒,創下本屆賽事紀錄,實在是一場煎熬的大戰。賽后,居文君坦言這樣的比賽算是進入了自己的狀態,“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在對局中找到自己的感覺,在用時方面其實沒有絕對的規則,自己能夠控制好就行。”
前四局戰成1.5平之后,第五局中,居文君在走第10步時考慮了近10分鐘,但也憑借那次長考策略和精確的中局戰術確立優勢,成為上半程領先結束的轉折點。賽后,她的團隊向國際棋聯透露:“居文君寧愿花時間確保最佳走法,也不愿倉促行棋。”
這樣的比賽過程,也向全世界展現出中國女子國際象棋的扎實和沉穩。以至于國際棋聯都在賽后高度評價:“這場比賽不僅是棋藝的比拼,更是兩種時間管理哲學的對抗。”

在上海主場作戰,現場有不少居文君的小粉絲前來觀戰。
棋盤上的冷靜與拼搏,正在傳遞給年輕棋手們
不同于其他競技體育項目,國際象棋這樣的智力運動,賽場總是異乎尋常的安靜。每場比賽前,國際棋聯工作人員神情莊肅,連收放隔離伸縮帶都輕手輕腳,加上現場嚴格的安保和管理,每一盤對弈都透著一種無聲的緊張感。
有意思的是,國際棋聯和上海棋院在每場比賽前十分鐘安排的青少年棋手觀棋活動,總能稍稍緩解一下現場的緊張氣氛。距離棋盤幾米之外的觀賽區,不少還在上小學或是初中的棋手們總是難掩激動的情緒,探著脖子希望能看清兩位棋后的風采。即便有教練和父母在旁邊引導,不少小棋手還是會激動難耐地緊抓衣角,視線來回跳動在兩位棋后身上,亦或是盡力壓低聲音竊竊私語,討論著兩位頂級棋手的布局。
這次棋后戰第五輪中,一對10歲的雙胞胎兄弟頗為引人關注。與居譚二人從青少年賽場開始共同成長有些相似,金以諾和金以勒兄弟兩人的學棋之路則稱得上是“鏡像人生”。兄弟兩人在課余時間以及生活里常常對弈,是最親的隊友,也是最了解彼此的對手。被問及未來的目標,兄弟倆不約而同地指向了棋協大師,并且也希望能夠像居文君和譚中怡一樣,一起向更高水平的賽場沖擊。
事實上,這對10歲的雙胞胎對安靜的比賽氛圍早就習以為常了,“現場肯定會很安靜,因為下棋的人需要很安靜的氛圍才能認真去思考。”
談到觀賽的收獲時,他們會因為看到居文君和譚中怡用出了一些他們也學過的下法和策略而興奮,“這一盤的開局我們也學過,我們可以看懂兩位棋手的意圖,這讓我們有很強的參與感,感覺非常榮幸。”

金以勒(左)和金以諾(右)在觀棋室研究這場棋后戰的對局。
從上一屆居文君和雷挺婕的棋后戰開始,這樣的觀賽活動就一直持續到現在,而世界頂級棋手的精湛技藝和精神力量,也激勵著那些學習國際象棋的年輕棋手。
現場觀賽的前國際象棋市隊隊員季老師就在接受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記者采訪時表示,除了開局策略,開賽以來的幾盤對局中,最值得小朋友們關注和學習的,是對待每一步棋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和鍥而不舍的拼搏狀態,“第二和第三盤棋其實到中局的時候都一直比較膠著,都是有微弱優勢的一方在車兵、車和異色格象的殘局中‘磨’了好幾個小時,才將對局拿下,尤其是在‘小母’(居文君的業內尊稱)第二盤惜敗后,調整心態馬上在第三盤扳回一城,這種‘水’(冷靜)與‘火’(拼搏)的融合尤其值得很多小朋友去思考和學習。 ”
這其實也是國際棋聯和上海棋院在安排這樣的現場觀棋活動時希望看到的,就如上海市棋牌運動管理中心主任、上海棋院院長劉世振在接受采訪時所說,“在國際化大都市上海,國際象棋不僅僅是一項競技運動,它已經融入了當地的文化生活……這樣的環境氛圍,無疑為棋手們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不僅為我們提供了龐大的潛在棋迷群體,更為我們選拔和培養年輕棋手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賽事期間,主辦方舉行了一系列活動,營造國際象棋的熱烈氛圍。
借國際頂級賽事,推動國象在中國進一步發展
四度加冕國際象棋棋后頭銜的居文君,在本屆棋后戰的上半程結束后以4比2領先,她有機會超越謝軍和侯逸凡,為中國女子國際象棋寫下一段新歷史。當然,回到重慶主場的譚中怡,也不會輕易讓居文君完成衛冕。
不論最終結果如何,居文君和譚中怡長時間幫助中國女子國際象棋保持在世界最高水平,為中國的國際象棋發展做出了相當大的幫助。
來到現場觀賽的沈辰夢就是如今這批熱愛國象的年輕棋手中的一員。她的家長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現在學國際象棋的小朋友越來越多了,無論是從線上還是線下,國際象棋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包括一些下棋的軟件、也有微信群的交流,教育局、體育局等政府部門都對國際象棋運動給予了大力支持,市里和區里經常會舉辦一些比賽,給各年齡段的棋手們切磋棋藝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在季老師看來,這樣的環境變化對于國象的推廣是非常積極的信號。季老師曾在1993年獲得全國“希望杯”團體冠軍、個人亞軍,并在1994年獲得第二屆“李成智”杯個人季軍,他坦言,現在的國際象棋學習環境要比當年好得多,“國際象棋進校園這些年在上海,甚至在全國一直都在大力推進,我們也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學校、機構、更多的小朋友、家長都能夠加入到‘智慧體操’這一運動中來。那么再過二三十年,一定會有更多的‘小丁立人’和‘小居文君’嶄露頭角,為祖國爭得更多榮譽。”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此次比賽期間,“上海海灣杯”2025年全國國際象棋新人王賽、上海市青少年體育精英系列賽國際象棋比賽、上海國際象棋升級賽等不同層級的賽事活動也在同期進行。此外,主辦方還邀請國內外國際象棋大師們走進校園、走進社區,與青少年和愛好者們互動交流,辦講座、下車輪戰,進一步推動國際象棋運動在上海的普及推廣。
如今,這場國象棋后戰在上海和重慶兩地已經不僅是一場賽事,更像是一場講述國際象棋文化和精神的嘉年華。

頂級賽事加上政策推動,讓上海的國際象棋持續高速發展。
當頂級國際賽事成為一個支點,政策這根杠桿才能真正推動國際象棋運動的穩步發展。
就在棋后戰期間,上海市體育局副局長宋慧在接受國際棋聯采訪時就談到了“三駕馬車”模式對于智力運動的幫助,通過體教融合,把棋牌項目在學校通過小學、初中、高中的“一條龍”布局,讓更多的青少年和小朋友們產生興趣,而后支持社會辦訓機構,支持體校辦學,建立和完善后備人才的培養機制。
宋慧透露,“居文君小時候就是在普陀區的一所小學上學。這所學校正是屬于我們‘國際象棋進校園’體教融合布局體系的一所小學,學校聘請了教練,同時體育老師在體育課程里也設置了國際象棋運動,所以居文君從小就開啟了對于國際象棋的興趣,慢慢才被發現具有這個領域驚人的天賦。”
劉世振也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2024年,上海舉辦了3項全國級別的國際象棋賽事,6項市級計劃性賽事,以及各類推廣普及賽事32場,參與人數近4萬人次。2023年至2025年這兩年間,上海新增了約1000名國際象棋青少年注冊運動員。
不管最終居文君能不能改寫歷史,世界棋后的頭銜這一次都將繼續留在中國,而這場賽事的第五次“中國德比”也在見證著中國國象運動的進一步發展。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