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斯溫伯恩:詩人的職責應該是寫好詩,而不是救贖時代,也不是改造社會|純粹閱讀
美的,藝術的
作者:伊麗莎白·普雷特約翰 著 呂佳惠 譯
出版社:四川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12月
為藝術而藝術
文/伊麗莎白·普雷特約翰
譯/呂佳惠
1818年,法國著名哲學家維克多·庫辛在巴黎大學索邦學院開展了系列講座“論真、美、善”(Du vrai, du beau et du bien),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1836年起,講座的內容陸續被編寫成書,并陸續出版了多個版本。庫辛和黑格爾是好朋友,對德國哲學思想的學習和研究頗有造詣。庫辛強調“藝術區別于宗教或道德”,他的理論思想也深深影響了后來的藝術家和批評家:“藝術與其說是為宗教和道德服務,不如說是為了讓人愉悅、為人所用;藝術不再是一種工具,藝術本身就是其目的……為了宗教而宗教,為了道德而道德,同樣也有為藝術而藝術(l’art pour l’art)。”

維克多·庫辛(Victor Cousin,1792—1867)
為何庫辛如此執意于藝術的獨立性?——他不僅主張藝術要遠離庸俗的功利,還要遠離宗教、道德與政治。也許庫辛是為了抗議當時嚴格的審查制度以及政府對藝術自由的掌控。庫辛主張:藝術只有在不以追求社會價值為具體目標時,才具有真正的社會價值。庫辛還將“藝術的自主性”視為一種宗教和道德的特征,倡導關注“人類活動的內在價值”,即反對功利主義與利己主義的學說。他毫不妥協地主張藝術和美的獨立性,但他是一個徹底的理想主義者,他完全反對愉悅感官的藝術作品,公然反對用性欲來感知藝術,泰奧菲爾·戈蒂耶則公然叫板庫辛。
戈蒂耶在康德(審美的非功利性)、斯塔爾夫人(反對藝術“有用”說)、庫辛(藝術應該具有與宗教或道德同等的內在價值)的觀點的基礎上,逐漸構建了自己的理論觀點。戈蒂耶在評價安格爾的作品時,引用了庫辛“論真、美、善”系列講座中的一段話,提出了著名的宣言:為藝術而藝術。1847年,戈蒂耶在《兩個世界》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進一步闡釋了他的觀點:“為藝術而藝術,意味著其擁護者除了關注美本身外,不受其他因素影響。”

泰奧菲爾·戈蒂耶(Théophile Gautier,1811—1872)
還要強調一點,戈蒂耶并不是“形式主義者”。戈蒂耶在一篇寫“美”的文章中明確表明了自己的立場,他大肆批判了形式主義立場,他認為形式主義分離了抽象形式與其所體現的理念。因此,雖然戈蒂耶強調直接的感官體驗,但他還是十分嚴謹地將自己的立場與形式主義區分開來:“‘為藝術而藝術’不是為了形式而形式,而是為了‘美’而形式,不要讓無關因素干擾自己的判斷,不要為某種教義或其他利益而走彎路,不要刻意尋求任何變現的實用性。”
“為藝術而藝術”這句宣言從提出的那一刻起就備受爭議,不僅僅是因為它被誤解成了“為了形式而形式”,主要還因為這句話完全割裂了藝術和道德之間的聯系。19世紀30年代,當“為藝術而藝術”成為批評界的流行宣言時,對于支持這一觀點的人而言,藝術與道德的分離意味著藝術既需要擺脫學術教條——因為這些教條往往要求藝術作品展現崇高的道德,也需要擺脫資產階級批評家筆下的迂腐守舊、狹隘的“道德主義”(并不奇怪,戈蒂耶的詩歌和小說也是他們批評的對象之一)。事實上,“為藝術而藝術”是對19世紀30年代以來文學和藝術市場過度商業化的否定和反抗,該宣言的提倡者拒絕與資產階級社會的逐利風氣同流合污。但從一開始,有一小部分人認為,這一口號是為藝術逃避社會或人道主義目標等不負責的行為尋找的借口。

斯溫伯恩(Algernon Charles Swinburne,1837—1909)
*
1857年,夏爾·波德萊爾的《惡之花》出版后,引起了軒然大波,波德萊爾被勒令從詩集中刪去六首所謂“傷風敗俗”的詩。1862年,英國詩人阿爾加儂·查爾斯·斯溫伯恩發表了第一篇英文評論文章,主要評論了波德萊爾的《惡之花》一書,在該文中,斯溫伯恩的藝術自主性理論已初見雛形。他為波德萊爾辯解道:“詩人的職責應該是寫好詩,而不是救贖時代,也不是改造社會。”19世紀60年代中期,斯溫伯恩一直致力于探討更為廣泛的美學問題,并將他的思想收錄在1868年出版的《威廉·布萊克》一書中,繼續為“藝術要關注美本身”的立場辯護。斯溫伯恩書中語言的激烈程度不亞于一場論戰:“(藝術)無論如何都不能成為宗教的使女、責任的倡導者、事實的仆人、道德的先驅。”
惡之花:波德萊爾詩歌集注
作者:[法] 夏爾·波德萊爾 著 劉楠祺 譯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純粹Pura
出版時間:2024-12
斯溫伯恩認為,藝術家的唯一職責就是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如果真的只是“為藝術而藝術”,那么藝術的價值就不能在其他地方尋求,甚至在更高的精神領域也不能。事實上,斯溫伯恩將此作為區分“藝術”和“道德”的基礎理論觀點。他認為藝術的原則“使做事情的方式成為其所做之事的本質,使其目的或結果成為偶然”。斯溫伯恩認為,藝術——且只有藝術——的價值完全體現在其本身;在人類所做的所有事情中,藝術是獨一無二的,它不依托于先前的“目的”,也不用承擔未來的“結果”。
在斯溫伯恩的著作中有明顯的證據表明,他曾仔細研讀過庫辛的作品。不僅如此,斯溫伯恩特地引入了“為藝術而藝術”(art for art’s sake)這一短語,顯然他也受到了戈蒂耶的影響,將法語(l’art pour l’art)翻譯成了英語。斯溫伯恩在研究英國藝術家、詩人威廉·布萊克的文章中,突然提到一句法語l’art pour l’art,讀者乍一看可能會覺得非常不協調(而且在該短語出現在大眾視線前,布萊克就已經去世了),斯溫伯恩是想將其放置在英國的文化語境下。英國的“為藝術而藝術”理論自然是將法語直譯了過來,但英國的“為藝術而藝術”運動更為激進:法國的“為藝術而藝術”思潮并沒有完全摒棄基督教或柏拉圖式的期望,即“純粹的”藝術最終會超越自身,實現精神上的超越。
(本文原題為《“為藝術而藝術”不是為了形式而形式,而是為了“美”而形式》,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拜德雅Paideia )
原標題:《斯溫伯恩:詩人的職責應該是寫好詩,而不是救贖時代,也不是改造社會|純粹閱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