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工位出逃,人人都可以是“花鳥使”

最近,演員李現的一則觀鳥微博引發熱議。

不少網友甚至在北京玉淵潭公園與李現偶遇,他藏身于一眾拍鳥的游客之中,專注觀鳥并拍下照片。

粉絲調侃,在年初大火的電視劇《國色芳華》中扮演過“花鳥使”的他,果然不負使命,以一己之力帶火了觀鳥這一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國色芳華》電視劇視頻截圖
是啊,春光燦爛,剛過完小長假的打工人也忍不住在格子間懷念這幾天爬過的山,賞過的花,看過的鳥兒。

精神狀態喜人的觀鳥者
其實,癡迷于鳥類的人可不止李現這一個。
古代人觀鳥熱情可能比現代人更高
觀鳥不是現代人的專屬。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代人高度崇拜鳥類,并以鳥為圖騰。
《鳥譜》《燕子春秋》《禽經》,從鳥類圖鑒到觀鳥筆記,古代人一樣都不少。

《鳥譜》中記錄的鳥類
據統計,詩人杜甫一生中更是創作了一百多首關于鳥的詩歌。
北宋著名詩人林逋大概是最為著名的“鳥癡”之一。他熟讀經史,卻選擇終身不入仕途,常年隱居山林,以梅花為妻,以鶴為子,過著與世無爭的單身生活。
據說,他在院子里養鶴,日常對它們進行訓練。當他外出附近游玩,有客人來時,童子便放飛鶴去找他。
林逋觀察鶴的習性,為它們寫下詩文,“鶴閑臨水久,蜂懶采花疏”“梅花仙鶴齊做伴,恬淡悠閑自還家”記錄了他與鶴的閑適生活。
第一位記錄8000種鳥類的觀鳥者
第一位記錄8000種鳥類的觀鳥者菲比·斯奈辛格曾在自傳《向上帝借時間觀鳥》中講述了自己的傳奇經歷。

她出生于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有四個孩子。與當時的大多數女性一樣,婚姻與家庭占據了她人生的大部分精力。然而,這樣的生活并未給她帶來多少快樂與滿足。相反,家務瑣事時常讓她感到煩悶。
34歲時,第一次在明尼蘇達州的家后叢林看到橙胸林鶯,她開始觀鳥,并以此作為家務勞作之余的一種放松活動。不過,憑借驚人的記憶力與強烈的學習欲望,她逐漸成為更為專業的觀鳥者。
但好景不長,1981年,49歲的她確診癌癥,已經到了晚期。

如何度過人生最后這段歲月?
菲比·斯奈辛格選擇拿起望遠鏡與時間賽跑,開啟全球觀鳥旅程。穿越叢林,遭遇沉船、綁架、車禍……在這個過程中,她歷經了我們難以想象的千辛萬苦。
最終她成為第一位記錄8000種鳥類的觀鳥者。
納粹戰俘營的四人觀鳥團
《鳥鳴時節》一書中提到了納粹戰俘營四人觀鳥團的故事。
歐亞紅尾鴝有一個很有名的研究者約翰·巴克斯頓,特別的是,他是在納粹戰俘營里面研究這種鳥。
他在1940年結局悲慘的挪威戰役中被俘虜,二戰結束前的五年里一直在德國當戰俘。

被囚禁的人們(《美麗人生》劇照)
4月的一個清晨,他發現一對歐亞紅尾鴝在戰俘營里輕快地飛進飛出,于是決定在接下來的繁殖季里每天觀察它們的行為。
他招募了幾位獄友一起參與,由此建立了有史以來對這種鳥的繁殖行為最為詳盡的記錄。
他們的工作獲取了有關歐亞紅尾鴝生活的令人著迷的洞見,戰后巴克斯頓也出版了有關該鳥種的經典專著。
也許,更為重要的是,巴克斯頓和他的“戰俘鳥類學家”同仁還發現了觀察鳥類是讓人在失去自由時也能保持正常心智與尊嚴的一個關鍵方式。
從兒童文學碩士,到警察
再到環境教育工作者
上海辰山植物園科普部部長、《鳥鳴時節》的譯者王西敏也有傳奇的觀鳥經歷。他在一次分享會上解釋自己成為觀鳥者的心路歷程。
有一年,他和朋友在山東榮成看到一家子鶴,鶴爸爸、鶴媽媽、一只小鶴,在灘涂上覓食。這個場景一下子就吸引住他,從此他愛上了觀鳥,并因此走上了一條有趣的人生道路。

灰鶴
Davidvraju /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 Alike 4.0
王西敏本來是一個文學愛好者,同時又是一個野生動物愛好者,特別是鳥類愛好者。
二十年前他就開始觀鳥了,并在觀鳥過程中發現中國鳥類面臨的問題。“我就想做點什么,那時候很年輕,覺得要做就做立竿見影的事——很多人抓鳥,我就把這些人抓起來。所以我(文學碩士畢業后)就當警察去了。”
然而在當警察的過程中,他發現,許多在野外抓鳥、賣鳥的人,其實都生活在底層。

王西敏
這讓他思考,為什么有些人會做這樣的事情?他能不能做點事情讓這種行為變得更少?
后來因機緣巧合,王西敏去往美國學習環境教育。從美國學成回國之后,他就去了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做這方面的工作,告訴小朋友們大自然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觀鳥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從明星,古代詩人,與絕癥抗爭的偉大女性,到納粹戰俘營中的學者,癡迷于鳥類的人可能遠比你想象得更多。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跟鳥類有關的故事、知識,那么下面這份“天際線”系列書單不容錯過。
《怎樣理解一只鳥》

這是一部聚焦于鳥類行為的精彩科普圖文書,它從覓食、環境適應能力、求偶、繁殖、社交等方面,全景式地描繪了全球鳥類的復雜生活。書中包含大量攝影作品和科學圖例,以及多幅刻畫鳥類行為細節的水彩插畫。


《鳥類的天賦》

人類與鳥類在演化之路上走向不同的分支,我們習慣于以自身的尺度衡量智力,從而嚴重低估了其他物種的潛能。《鳥類的天賦》從工具制造、溝通、鳴唱、審美、時空感、環境適應能力等方面展示了鳥類的智力奇跡,讓我們重新認識了身邊這些熟悉又陌生的精靈。


《鳥類的行為》

這本書是《鳥類的天賦》姊妹篇,Science期刊這樣推薦它:“阿克曼用高超的敘事技巧繪制出一幅豐盛的圖景,抓住了讀者的想象力,讓有時令人難以理解的科學研究變得通俗易懂。”


《鳥鳴時節》

這本書按月份排序,用優美、靈動的文筆依次介紹了一年當中有代表性的247種鳥類,其中200種在中國也有分布。它鼓勵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聆聽四季之歌,重建與自然的聯系。書中收錄274幀精美版畫插圖,掃碼可聽鳥鳴。


延伸閱讀
“天際線”系列

原標題:《從工位出逃,人人都可以是“花鳥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