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官网 (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復旦張黎明團隊Chem Catal:二維共價有機框架的配體調控助力CO?電化學還原

2025-04-10 11:01
来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号

原創 Cell Press CellPress細胞科學

物質科學

Physical science

2025年3月19日,復旦大學張黎明團隊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期刊Chem Catalysis上發表題為“Ligands-regulated ?CO adsorption on two-dimensional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promotes selective electrochemical CO2 convers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設計并合成了四種二維COFs材料(FeA-FeC、CoA-CoC、CoA-FeC、FeA-CoC),其由氨基卟啉(TAPP)和羧酸卟啉(TCPP)交替連接形成極性酰胺鍵框架,分別負載Fe或Co金屬中心。

研究亮點

雙金屬二維共價有機框架在電化學CO?還原反應中實現了98%的CO選擇性。

原位光譜研究表明配位微環境與異質金屬位點對CO解吸的調控是核心作用機制。

異質金屬位點較低的dz2能帶中心位置,有效降低了*CO中間體的吸附強度。

研究簡介

研究背景

電化學CO?還原(CO?R)因其可在溫和條件下將CO?轉化為高附加值化學品(如CO、甲酸、甲烷等),成為緩解碳排放和實現碳中和的重要途徑。其中,CO?還原為CO(兩電子轉移反應)因其路徑簡潔、產物易于分離而備受關注。然而,反應中間體CO在催化劑表面的吸附/脫附行為直接影響反應效率:過強的CO吸附會導致活性位點被占據,抑制后續反應步驟;而過弱則可能降低反應活性。因此,精準調控*CO的吸附強度是提升CO選擇性和催化效率的關鍵。

單原子位點催化劑(SASCs)因其高原子利用率、明確的活性中心及可調控的配位環境,在CO?R中展現出潛力。然而,傳統SASCs通過高溫熱解制備,導致配位結構模糊化,難以精確研究配體微環境的影響。相比之下,二維共價有機框架(2D COFs)具有周期性排列的活性位點、明確的結構和可調的導電性,為構建模型催化劑提供了理想平臺。通過合理設計配體和金屬中心,COFs可同時優化電子傳輸、活性位點可及性及中間體吸附行為,為深入理解配體調控機制奠定基礎。

催化劑結構和性能

示意圖1. 結構示意圖

本研究設計并合成了四種二維COFs材料(FeA-FeC、CoA-CoC、CoA-FeC、FeA-CoC),其由氨基卟啉(TAPP)和羧酸卟啉(TCPP)交替連接形成極性酰胺鍵框架,分別負載Fe或Co金屬中心(示意圖1)。通過粉末X射線衍射(PXRD)(圖1a)、透射電鏡圖(TEM)(圖1b)和原子力顯微鏡(AFM)(圖1c)證實了材料的層狀結構和AB堆疊方式(厚度約4 nm)。高分辨率原子力顯微鏡(HR-AFM)的相像(圖1d )的特征與具有AB層間堆疊的方形網格結構匹配(圖1e)。能量色散X射線光譜圖(EDS)顯示C、N、Fe、Co元素均勻分布(圖1f)。

圖1. 二維COFs的結構特征

電化學測試表明,FeA-CoC在CO?飽和的0.5 M KHCO?電解液中表現出最優性能:在-0.5至-0.8 V(vs. RHE)電位范圍內,CO法拉第效率(FEco)超過80%,最高達98%(圖2a);CO部分電流密度(jco)達23 mA cm-2,顯著優于其他催化劑(圖2b)。此外,FeA-CoC在-0.65 V下連續運行10小時后仍保持90%的初始電流效率(圖2c)。其優異性能歸因于氨基-羧酸基配體框架的極性誘導電荷轉移,以及異質金屬位點(Fe和Co)的協同效應。

圖2. 電催化CO2還原

*CO調控機制

通過原位光譜電化學實驗和理論計算,研究組揭示了FeA-CoC中CO吸附調控的機制。原位衰減全反射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圖(ATR-FTIR)顯示,FeA-CoC的CO吸附峰位于較高波數(~1900 cm-1),表明其與金屬中心的結合較弱(圖3a-b)。相比之下,FeA-FeC的*CO吸附峰波數最低,對應更強的吸附強度。原位X射線吸收光譜圖分析表明,Co和Fe在反應中價態保持(圖3c-d),且孤立金屬位點的配位結構穩定,未發生團聚。

圖3. 原位光譜電化學表征

DFT計算進一步闡明了電子結構對*CO吸附的影響(圖4)。dz2能帶中心:氨基配體向羧酸基配體的電子轉移導致Co的dz2軌道能帶中心下移,降低*CO的脫附自由能(?Gdes(CO))。FeA-CoC中Co的?Gdes(CO)僅為0.08 eV,顯著低于其他催化劑(如CoA-CoC為0.12 eV)。

軌道占據與反鍵作用:Co的dxz/dyz軌道參與*CO的反鍵作用,而部分占據的dz2軌道削弱了Co-CO的σ鍵強度,促進CO脫附。異質金屬協同:Fe和Co的共存增強了氨基-羧酸基塊間的電荷轉移,進一步優化dz2軌道能級,提升CO生成動力學。這些結果表明,極性配體框架通過調控金屬中心的電子結構,有效平衡*CO的吸附與脫附,從而提升CO?還原的選擇性和效率。

圖4. 機制解析

總結

本研究通過精準設計二維COFs的配體微環境和異質金屬位點,成功實現了對CO吸附強度的調控,顯著提升了CO?電還原為CO的性能。FeA-CoC催化劑在寬電位范圍內表現出高選擇性(FEco>80%)、高活性(jco達23 mA cm-2)。結合原位光譜和理論計算,揭示了配體誘導的電荷轉移和dz2軌道能帶中心下移是弱化CO吸附的關鍵機制。

相關論文信息

論文原文刊載于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Chem Catalysis上,點擊“閱讀原文”或掃描下方二維碼查看論文

▌論文標題:

Ligands-regulated ?CO adsorption on two-dimensional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promotes selective electrochemical CO2 conversion

▌論文網址: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667109325000636

▌DOI:

https://doi.org/10.1016/j.checat.2025.101325

Chem Catalysis現已加入Cell Press MJS多刊審稿!的前身Cell Press Community Review模式于2021年推出。對于通過Cell Press Multi-Journal Submission“多刊審稿”模式投稿的作者,我們將提供稿件被多本期刊同時考慮的機會。超過80%通過Cell Press Multi-Journal Submission“多刊審稿”模式投稿的文章獲得了至少一個或多個期刊的評審。

CellPress細胞出版社

原標題:《復旦張黎明團隊Chem Catal:二維共價有機框架的配體調控助力CO?電化學還原 | Cell Press論文速遞》

閱讀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0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
            粤港澳百家乐官网娱乐| 新澳博国际娱乐| 基础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大发888casino下载| 百家乐视频计牌器| 在线真人娱乐| 百家乐赢钱面面观| 澳门百家乐官网现场游戏| 3U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打百家乐官网庄闲的技巧| 本溪棋牌娱乐网| 百家乐心得打法| 新澳博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电子百家乐官网博彩正网| 棋牌娱乐城注册送58| 奔驰百家乐游戏| 百家乐官网信息| 顶尖百家乐官网开户| 百家乐群shozo| 百家乐现金网平台排名| 有百家乐官网的棋牌游戏| 金球国际娱乐城| 大发888吧| 百家乐打水套利| 好运来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赌场回忆录| 大发888游戏网站| 百家乐有什么打法| 华侨人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万龙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澳门百家乐官网备用网址| 全讯网体育| 赌场百家乐投注公式| 百家乐官网看大小路| 英皇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娱乐网百家乐官网补丁| 试玩百家乐官网1000| 找真人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官网群sun811| 在线百家乐官网合作| 赌博百家乐官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