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西安交大/河南大學合作發表最新Nature論文
撰文丨王聰
編輯丨王多魚
排版丨水成文
近年來,作為光伏領域的新興技術,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以優異的光電轉化效率和低溫溶液加工特性,被視為下一代光伏技術的戰略制高點。然而,其商業化面臨著一個關鍵挑戰——如何同時實現高功率轉換效率(PCE)和高穩定性。
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中使用聚合物界面,可以通過阻擋水和氧氣以及抑制離子互擴散來提高耐久性,但其電子屏蔽作用對高效且穩定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構成了挑戰。
2025 年 4 月 8 日,西安交通大學梁超研究員、河南大學李萌教授、西安交通大學蔡文婷研究員、楊濤研究員、楊生春教授、澳門大學邢貴川教授作為共同通訊作者(林越辛、林智超、呂世麗、水源、朱文靜為共同第一作者),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上發表了題為:A Nd@C82-polymer interface for efficient and st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的研究論文。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團隊通過分子界面工程,首創了一種內嵌金屬富勒烯分子 Nd@C82 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耦合結構,對鈣鈦礦層進行原位封裝,其具有超快電子提取和原位封裝的特性,從而促進均勻的電子提取并抑制離子互擴散,從而有效提高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效率與穩定性。
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Nd@C82 聚合物耦合層分別在 0.08 平方厘米和 16 平方厘米(組件)的開口面積下,實現了 26.78%(認證值為 26.29%)和 23.08% 的光電轉換效率。在濕熱測試條件(ISOS-D-3標準)下經過 1000 小時效率仍保持在 99% 以上。
這一創新成果揭示了一種分子界面極化調控新機制,將為高性能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設計開發提供了新路徑。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8961-9
原標題:《西安交大/河南大學合作發表最新Nature論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曲终人不散
- 3起整治形式主义典型问题被公开通报
- 六部门发文优化离境退税政策

- 物美首批千款商品上线多点“外贸优品”专区
- 广东韶关:购买首套住房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调整为80万元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