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科普|拔牙時也需要心電監護?哪些人需要這么做?

澎湃新聞記者 蔣立冬 AI創意
近日,65歲的張阿姨因為牙疼睡不著覺,選擇去家附近看看口腔科。原本以為吃點藥就可以解決,但醫生在一番檢查后告知阿姨,她的牙已經到了需要拔除的程度。張阿姨對此感到擔憂:“我心臟不好,平時還有高血壓,以前醫生都不建議我動,現在突然拔牙,會不會出事?”
類似這樣的場景時而發生在門診里。過去,面對這樣的患者,在為了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我們或許會建議患者保守治療,但現在可以在心電監護下拔牙,由心內科醫生全程監測,就像給手術加了一道“安全鎖”,患者拔牙也會變得安全許多。
那么,什么是心電監護拔牙?哪些人需要在監護下拔牙?而它又是如何守護患者安全的?
一、哪些人需要心電監護拔牙
心電監護拔牙,是由口腔科及心內科醫師,利用心電監護儀實時監測患者的血壓、心率、脈搏、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等生命指征和心電圖,共同對有心血管疾病或可能發生心血管意外的高危患者實施的拔牙等醫療操作。一旦出現異常,相關醫生可立即采取措施,以此來提高拔牙的安全性。
那么,究竟哪些人群需要這種監護呢?
首先,心臟不好的朋友要注意了——心臟病、高血壓患者是重點關注對象。心臟病包括:冠心病、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病、風濕性心臟病、肺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其次是曾經發生過心腦血管意外,做過心臟手術的患者,或者常年需要服用抗凝藥或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
再次,一些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嚴重肺部疾病或者腫瘤等的患者,需要在這些疾病控制穩定的狀態下,經相關專科醫生評估后再進行拔牙等手術。
同時,由于拔牙屬于有創操作,對于一些高齡或身體虛弱的患者,手術后他們的恢復能力相對較弱,進行心電監護可以提高拔牙的安全性。
還有一類患者,我們俗稱“白大褂綜合征”,就是一見醫生就緊張到冒汗、心跳加速、血壓飆升,必要時也可在心電監護下拔除患牙。
另外,一些特殊人群,如智力低下、老年震顫、癡呆等患者,或存在心理障礙的患者等,可能無法進行良好的交流和配合,也可以進行心電監護。
以上所述并非百分百可以進行心電監護拔牙。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我們會建議患者暫緩拔牙,比如:半年內發生過腦梗、心梗,或做過心臟手術的;經常心絞痛發作的;心功能評級不佳、嚴重心力衰竭,平時躺著都喘不上氣的;心腦血管狀態不穩定的,等等。臨床上,醫生一般還是會建議這些患者先緩解牙痛之苦,采取保守療法,待全身狀況穩定后再行拔牙治療。對于那些血壓一測就“爆表”,超過180/110mmHg,或者心跳特別快,靜息情況下每分鐘都超過110次的,抑或是嚴重貧血,血液指標在正常值范圍外的患者,也都建議先采取對癥治療后,再擇期拔牙。
二、拔牙前要做哪些準備
首先,醫生會為患者進行一次“全面體檢”,口腔科醫生會像偵探一樣,詢問患者過去的各項病史,例如:有沒有慢性疾病,做過哪些手術,吃不吃“活血藥”(抗栓藥物)等。
接著,患者需要進行牙齒的X線片、心電圖、血常規和凝血相關指標等檢查。以此為基礎,口腔科醫生會邀請心內科醫生對高風險患者進行會診,共同評估后為患者量身定做專屬的拔牙方案。
當然,術前患者也有需要配合的事,那便是聽醫生的話,按時吃藥、停藥。一般情況下,建議抗生素提前三天開始服用;抗血小板藥,包括常見的阿司匹林、波立維、泰嘉、替格瑞洛、吲哚布芬等,提前三天停服;新型抗凝藥物,如利伐沙班、達比加群、艾多沙班等,拔牙當天停服;對機械瓣膜置換等瓣膜病心臟手術后長期服用抗凝藥物華法林的患者,停服時還需注射小分子肝素作為替代治療。
當然,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醫生也會為患者提供個性化方案。拔牙前重要的還是要放松心情、好好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當天吃好,切忌空腹就診。
三、拔牙當天會發生什么
拔牙當天,醫生會安排患者進入單獨的診室,問診查對后,護士會在患者身上貼上小電極片并連上心電監護儀,就像平時做心電圖一樣。
拔牙前、麻醉后和拔牙后護士會分別為患者檢測一次血壓,并詳細記錄在案。為避免心跳加速,麻醉使用的麻藥也有講究,其中沒有常用的腎上腺素成分。注射時,醫生的動作會盡量緩慢輕柔,以減輕不適感。全程微創操作,利于術后愈合。
遇到身體不適等突發情況也不用擔心,口腔科醫生會立即停止操作,心內科醫生會及時為您提供幫助。
四、拔牙后需要注意什么
和普通門診不同,心電監護拔牙后,患者千萬別著急離開。很多患者因為長期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藥物,出血時間延長或者出血量大,沒有專業指導很難止住。術后半小時到一小時是“黃金觀察期”,醫生一般建議患者門診留觀,咬棉止血。其間如有任何不適,可以及時與醫生溝通,確保安全后再離開。
患者回家后,如果需要繼續服用抗生素,應避免拔牙創傷造成的感染。如當天無明顯出血,可在次日開始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藥物。
除了以上幾個方面,還有一些小建議:在初次就診時,千萬不要因為害怕或者忌憚而選擇隱瞞病史,哪怕是很多年前做過的手術也要告訴醫生,否則會影響醫生的判斷和處理;來門診最好有家屬陪同,這在心理上是一種安慰,而且在突發情況下也能幫忙決策。
總而言之,心電監護拔牙就像給手術臺裝上“智能警報器”,讓醫生和患者都能安心。心電監護拔牙不僅是一項技術革新,更是醫療人文關懷的體現。它打破了傳統拔牙的禁忌,讓高風險患者重獲口腔健康的同時,避免了擔憂生命安全的“后顧之憂”。
未來,隨著科技的進步與醫療協作的深化,心電監護將不再局限于拔牙,而是擴展到更多有創操作中,成為保障患者安全的常態。未來在AI醫療技術的輔助下,智能算法不僅能預警心血管發生風險,更能通過機器學習預判個體化應激反應,讓安全保障從"事后處置"轉向"事前預防",心電監護有望更加智能化、普及化和安全化。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