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對話九州汪家城:翻譯劇撐起出海基石,海外短劇 APP入局需長期規劃
原創 Ellie DataEye短劇觀察
根據谷歌數據,當前海外短劇市場94%的下載量,都源自中國出海的短劇應用。在此行業熱潮之下,DataEye即將開展一系列海外短劇平臺專訪。本期作為系列開篇,我們有幸邀請到九州文化創始人汪家城。
九州文化于2023年10月正式進軍海外短劇市場,目前其收入已位居行業第三。
談及內容創作,汪家城透露,翻譯劇出海仍是當下海外短劇市場的基石,在整個市場中占比極高。與此同時,九州文化也積極布局自制劇領域,目前已上線 200 余部自制劇。單部自制劇的成本大致在 15 萬至 20 萬美元區間。在汪家城看來,爆款率遠比成本更值得關注,而劇本質量則是決定爆款與否的關鍵因素。
目前,九州文化自制劇劇本多翻拍自中國爆款劇集。汪家城強調,劇本在短劇創作中占據核心地位。如果將一部短劇的成功度量化為 10 分,劇本至少貢獻 7 分,其余所有因素總和僅占 3 分。
展望行業趨勢,汪家城指出,過去三年,海外短劇市場正復刻中國短劇市場的發展軌跡。若將海外短劇市場的發展階段量化為 1 到 10,當前大致處于 4 至 5 的階段,而國內短劇市場已邁向 7 至 9 的成熟階段。
與國內市場相比,海外短劇市場面臨投入成本高的難題。汪家城直言:若沒有幾千萬美金的預算,很難在這個賽道站穩腳跟。基于此,他并不建議沒有翻譯劇庫的公司盲目進入短劇出海領域。這類公司不僅要承擔高昂的成本,還需直面內容風險,后者更是不可忽視的潛在威脅。
此外,汪家城針對 APP 運營提出建議,做 APP 不能僅關注短期的三個月收益,至少要有兩年以上的長期規劃。否則,雖然開局容易,但后續想撤出則困難重重。因此,入局者要么不做,一旦決定進入,就要堅持下去。在這一過程中,資金籌備、運營能力以及對市場的精準認知,每個環節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采訪實錄整理:
一、九州出海歷程:2024年3月首部自制劇爆款上線,本地化改編是核心策略
DataEye短劇觀察:ShortMax于2023年10月上線,2024 年收入大幅激增,目前排名行業第三。你們在出海過程中有哪些關鍵節點?
汪家城:首先決定很重要,決定出海主要是因為我們有一個比較好的朋友一直建議我們出海。因為我們確實是第一次出海,對海外市場完全陌生,也不知道這個生意是否成立,但是有好朋友的建議,所以我們堅定的選擇出海。
關鍵時間節點其實是我們2024年3月推出了自制劇爆款。我們于2023年6月組建了出海團隊,但是產品開發了三四個月,期間遇到不少挑戰,主要因為國內與海外的開發邏輯、用戶習慣以及商店規則存在顯著差異。
直到2024年3月,我們推出了第一部自制劇爆款,并登頂美國iOS榜第一名,這是一個比較大的轉折點,讓我們堅定了深耕海外市場的決心。
DataEye短劇觀察:你們推出爆款自制劇的效率還是蠻高的。
汪家城:談不上效率高,客觀來說,當時市場確實缺乏內容供給,類似于我們剛做國內市場時的情況。內容稀缺時,稍有亮點的作品就能成為爆款。但隨著時間推移,內容越來越多,推出爆款的難度肯定也在加大。
我們在10月在日韓市場也推出了一部爆款短劇,本質上是將國內的爆款女頻故事改編為日本版和韓文版。這種本地化改編是我們目前的主要策略之一。
DataEye短劇觀察:ShortMax一開始將目光投向東南亞市場,但美國市場的增長同樣迅速。在美國市場,九州采取了哪些策略?
汪家城:我們始終認為內容是核心競爭力。由于平臺的翻譯劇多,所以東南亞的用戶就多,因為東南亞用戶偏好翻譯劇。實際上,我們并未刻意主攻東南亞市場,因為東南亞市場雖然用戶群體龐大,但付費能力較低,難以覆蓋成本。相比之下,美國市場的付費能力更強,是我們更希望深耕的方向,但初期在美國市場打造爆款內容并不容易。
DataEye短劇觀察:在市場這一塊,公司現在有重點發力的區域嗎?
汪家城:我們也沒有說一定要重點發力哪個區域,而是根據內容投放的效果來決定。因為投放系統是勾選語言的,哪里的內容能爆,我們就往哪里投。
二、聊自制劇:上線200+部,爆款率比成本更重要,劇本是核心
DataEye短劇觀察:你們現在一部自制劇的成本大概是在一個什么樣的區間?
汪家城:目前一部自制劇的成本大約在15萬到20萬美元之間。主要還是因為人工成本+貨幣差。
DataEye短劇觀察:公司共推出了多少部本土自制劇?對未來自制劇的發展有何規劃?
汪家城:200部左右。自制劇這塊,我們今年可能不會追求數量,還是更多追求質量,因為確實成本太貴了。
DataEye短劇觀察:你們現在主要是在日韓、北美拍攝,有沒有考慮過去澳洲、加拿大溫哥華等成本相對低一些的地區拍攝?
汪家城:因為做了很久短劇了,我剛入行時特別在意成本,但現在我認為更重要的還是爆款率。國內像聽花島投入200萬制作一個劇,雖然成本高,但爆款率也高,內容上限高,依然能盈利,而且用戶對優質內容的需求是明確的。相比之下,拍攝地點的成本固然重要,但能否打造出高熱度、高回報的爆款劇才是決定性因素。
DataEye短劇觀察:海外爆款劇與國內的邏輯是否一致?一部短劇能否爆,是劇本、演員還是制作更重要?
汪家城:我認為劇本是最重要的。
DataEye短劇觀察:目前海外自制劇的劇本主要來于哪些渠道?有反饋稱海外優質劇本稀缺,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土劇的產能。
汪家城:主要來自中國爆款劇的翻拍。我們中國人對歐美文化的理解有限,國內的爆款劇適合出海的可能要去掉一半以上,這也導致適合翻拍的故事就比較少。
DataEye短劇觀察:現階段,你們與海外承制方有哪些合作模式?哪種模式是主流?
汪家城:純承制模式是主流,也有對投模式。我們更傾向于獨立投資優質劇本,而不是與承制方對投。因為好的劇本本身就具備足夠的吸引力,無需通過與承制方對投來分擔風險。
我們的核心邏輯是:風險與收益共擔。本身這個業務賺錢難度較大,且承制方的可替代性較強。如果承制方愿意承擔一定風險并與我們共同投資,我們也會考慮合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根據承制方的風險分擔情況,給予更高的分潤比例。
DataEye短劇觀察:在海外短劇的制作過程中,承制方不是說非哪家不可,可替代性很強?
汪家城:我認為,首先任何一個角色,優質的人才一定是稀缺的,好的導演、好的演員一定是稀缺的,但他們并非不可替代。我個人認為,如果一個劇滿分是10分,劇本至少占7分,剩下的所有因素加起來才3分。這并不是說我不認可制作方,而是我認為在整個制作流程中,劇本的重要性占比更高。
DataEye短劇觀察:九州在日本和韓國市場都與當地的合作方聯合出品過一些劇集,在這兩個市場做本土化的時候,有沒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點?
汪家城:我認為選擇專業的合作伙伴至關重要。我們選擇與日本朝日電視臺合作的底層邏輯在于其可靠性。與人口眾多、人才密度高的中國不同,像日本這樣的國家,許多制作公司可能難以生存,缺乏項目可做。在這種情況下,電視臺往往更有可能成為穩定且高質量的合作伙伴。
三、聊翻譯劇出海:翻譯劇是基石,占比超7成
DataEye短劇觀察:ShortMax平臺的翻譯劇大概能占幾成?
汪家城:在沒有自制劇爆款的時候翻譯劇能占到7成。
DataEye短劇觀察:目前全行業的翻譯劇占比大概多少?
汪家城:我認為像Reelshort這樣的公司可能是個例外,但像點眾、山海這些頭部的、最近出海的中國短劇公司,翻譯劇肯定是大家的基石。畢竟翻譯劇成本低,對于我們這種已經支付過成本的公司來說,只需再投入一些翻譯成本即可。所以我認為翻譯劇的占比應該是挺高的。
雖然自制劇的爆款潛力高,但成功率也相對較低。畢竟我們是中國人,想要完全理解歐美觀眾的喜好確實有一定難度。
DataEye短劇觀察:你們在挑選翻譯劇時有哪些標準?
汪家城:我們傾向于全部翻譯,因為翻譯劇的成本相對較低。
DataEye短劇觀察:一部劇的翻譯成本大概是多少?
汪家城:字幕的翻譯成本通常在幾千元人民幣左右,如果涉及配音,成本可能會達到一兩萬甚至兩三萬元。
所以我認為翻譯劇出海是一個不錯的紅利。客觀來講,翻譯劇的成功率肯定不高,通常只有百分之幾甚至千分之幾的測出率,但是貴在成本低。
DataEye短劇觀察:在翻譯劇出海時,有沒有一些原本在中國沒爆的劇卻在海外爆了的情況?
汪家城:會有一些原本在中國沒有爆的劇在海外爆了,但這種情況的比例相對較低。目前市場上更傾向于收購已經上榜的劇,因為上榜劇的成功率相對更高一些。
DataEye短劇觀察:在短劇制作過程中,你們有利用AI技術嗎?
汪家城:在翻譯和配音方面有使用,AI技術在短劇制作中具有很大的潛力,值得深入挖掘。
四、行業現狀及趨勢:馬太效應凸顯,初始投資超千萬美元
DataEye短劇觀察:2023-2025年,海外短劇市場發生了哪些變化?
汪家城:重演中國短劇市場的故事。
DataEye短劇觀察:目前海外短劇市場大概走到了哪個階段?國內呢?
汪家城:要看你怎么定義。如果把海外短劇市場的發展階段比作1到10的話,現在大概已經走到了4或5的階段,而國內市場可能已經走到了7、8甚至9的階段。
DataEye短劇觀察:海外短劇市場面臨哪些挑戰?也是國內4-5那個階段面臨的一些問題嗎?
汪家城:主要問題是成本高,海外市場沒有像國內這樣的小程序生態,初期投入成本特別高,如果沒有幾千萬美金的預算,你是很難做的。
DataEye短劇觀察:幾千萬美金主要花在哪兒?
汪家城:第一個是搭APP,搭建一個短劇平臺需要組建運營、研發和技術團隊,沒有幾百萬一個月的用工成本是很難把這個團隊搭完善的,這里可能一年就幾千萬人民幣。
其次,如果國內有公司能提供翻譯劇,那還好,因為你至少有基礎內容可以用來填充平臺。如果沒有,那就得去外面采購內容。短劇APP不像中國小程序生態那樣可以快速回本,可能首日只能收回20%-30%的成本,后續收益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用戶在App內的觀看行為。這個時候對平臺的內容數量也有一定要求,必須保證有足夠的內容來吸引和留住用戶。如果需采購大量內容來填充,這又是一筆巨大的成本。
第三,為了發展你還得做本土劇,做一部本土劇的成本可能要15萬到20萬美金,如果每月制作5-6部劇,那一年下來的內容制作成本將非常可觀。
最后,海外投放廣告的回本周期較長,可能需要3-6個月,這中間還要墊投放的錢。
當然我剛才說的很多成本是可以控制的,你可以不拍本土劇,你也可以團隊規模小一點。但是如果你想往大了去做,比如說角逐前幾的位置,這些成本是跑不掉的。
DataEye短劇觀察:從短劇App的收入和下載量來看,現在海外市場已經高度集中了,您怎么看?
汪家城:這就是“飛輪模型”,你越有錢就越能投入,從而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而且你做的越早,你積累的老用戶收入越多,這就是先發優勢。我們去年投的用戶現在已經開始賺錢了,而一些平臺今天投的用戶可能還未回收成本。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用戶對內容的要求越來越高,獲取用戶的成本也在增加。比如,我們在初期可能只需花費1美元來獲取一個用戶,但一年后可能需要2美元,現在甚至可能需要3美元。
DataEye短劇觀察:現在入局做APP還有機會嗎?
汪家城:我認為做APP這件事首先就需要決心。現在入局做APP是否還有機會,首先取決于你如何看待APP的定位——是把它當工具看還是當平臺看。中國的小程序生態客觀來說是個工具,用戶用完即走,開發成本極低,但本質上你是在為抖音和微信等平臺增加活躍度,中間沒有下載這一步,相對比較輕。但如果你真的想做一個擁有大量用戶且持續發展的APP,這中間需要投入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DataEye短劇觀察:現在布局海外短劇APP的大多都是國內的短劇平臺?
汪家城:對,首先你沒有翻譯劇,出海這件事情就真的很累,因為視頻的制作成本遠高于文字內容,而海外市場的成本又比國內高出數倍。
沒有國內劇庫出海,第一個成本很高,第二個風險很大,因為最大的風險是內容風險。所以我不太建議沒有翻譯劇庫的公司貿然進入短劇出海領域,對大家來說成本很高。
做APP不能只看短期的三個月,至少需要有兩年以上的長期規劃,否則開局容易,但撤出卻很難。所以,要么不做,要么就堅持做下去。在這個過程中,資金、能力以及對市場的認知,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
DataEye短劇觀察:海外現在一個用戶的獲取成本大概多少?
汪家城:比如美國一個下載的用戶獲取成本可能在5到15美元之間,東南亞很便宜,印尼低至0.3美金,不同國家的用戶獲取成本差異還是比較大的,每個國家的國情不一樣。
DataEye短劇觀察:你們出海兩年,有發現一些認知之外的潛力市場嗎?
汪家城:說實話我沒有想到日本是這么巨大的市場,但確實日本是全世界除美國以外文化消費類最好的市場。
原標題:《對話九州汪家城:翻譯劇撐起出海基石,海外短劇 APP 入局需長期規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