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路內:一個文青在上海的黃梅天,寫他想寫的書丨我們在上海寫作
我們在上海寫作
“上海,聚會開始,卻沒有離散的時候。”這是詩人阿多尼斯為上海寫下的詩句。在這片充滿生機的沃土上,每一天都有無數人投身追夢圓夢的時代浪潮。人是城市活力的源泉,一直以來,上海文學界密切關注各大文學力量,曾經的文學傳統淵源,和未來文學寫作的無限可能在此交匯、激蕩。

作家路內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故事,一個開開心心的文青在上海的黃梅天里到處亂跑,寫他想寫的書,但世人毫不關心他的窮和開心,他也沒有想要獲取什么關心。“他這么思考很合理,最重要的原因是,上海很青春哪。”
從前寫過書
二十多年前,中國有幾座適宜寫作的城市,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據說還有拉薩。C是北方人,居于三線城市,想在文學氣氛比較不錯的地方落腳。他發郵件問起上海的氣候,我說這里有五個季節,春夏秋冬之外,還得算上長達一個月的黃梅季,你可以來試試。
C是寫小說的,大學剛畢業,其時流行一種八〇后作家擅長的“青春小說”,他寫過不少,零零碎碎有一些發表在《萌芽》雜志上。那時我還沒怎么寫小說,看見別人能發表,覺得羨慕。他所在的城市我去過一次,無甚可觀,極其乏味,那兒的地下搖滾樂隊不錯,灌點酒以后嘶吼,年輕人閑得發慌也是沒辦法的事。街上走一圈會想,這里有沒有機會誕生福克納或者索爾仁尼琴,也有可能的,是吧。但是呢,青春小說一脈,還得是京滬廣比較好,最后他選定了上海,理由是北京這地方“適合老家伙玩”,南京賺不到生活費,蹭吃蹭喝倒是容易,廣州太熱,至于拉薩,那是去花錢的地方。他這么思考很合理,最重要的原因是,上海很青春哪。
他是個樂觀無憂的人,沒帶什么行李就這么來了。過后喊我去玩,租在市區一間小屋,舊得像個修車攤,窗戶朝北,沒有陽光,黃昏時能清楚地看到對面人家在橙黃色的燈下過日子。我們坐在窗前,這是僅有的風景,不得不瞪著眼睛看。他問我的住宿條件如何,我說朝東,早上會被陽光照醒。他認為朝東的房間還湊合,至少沒有西曬,我說你經歷過雨季會知道,東南風帶來的雨水有多麻煩,會漏進來。

作家路內
C找到一份工作,是給一家大公司做內部刊物,庶幾算他本行。他還會搞點攝影,用一臺富士數碼相機,自稱是大公司的宣傳科干部,薪水可以應付日常開銷和朝北房間的租金。公司比較寬松,穿T恤,背個破包去打卡也可以。
那個年代,小伙子對于上班不會感到厭煩,在大城市寫作,有份工作也不丟臉,用俗語來說是“接地氣”,用正經話說是能夠感受到現代生活的節奏,不然的話就留在家鄉“啃老”好了,也可以寫書,但聽上去很不健康。C把這些想法告訴了我,我很贊同,在上海寫作只有一件事必須搞定,就是房租金,其他都好說。
他就在那張靠窗的電腦桌上敲字,那時他對我說,“寫”這個動詞現在具有多種意思,用筆寫字的人越來越少,逐漸大家都敲鍵盤了。小說是敲出來的,日記是敲出來的,給遠方女朋友的情書也是敲出來的。他的臺式電腦顯示器很成問題,有做平面設計的朋友一起到他家,告誡他盡快換一臺,這玩意閃得厲害,用久了會瞎。他好像也無所謂,說自己家遺傳的視力好、腸胃好,說最近很想寫東西一定要趁業余時間多寫點。
文學刊物的稿費,那時是千字八十元,給時髦刊物寫專欄千字五百到一千元,差了好多倍。為了能吃得好點,給女朋友買禮物,他也寫專欄,稿費攢在一起發到手里能有好幾千。他遇到過咪掉錢的編輯,當然不是文學刊物,是外地的時髦刊物,他也沒什么辦法。有一些沒能發表也寫得不太順暢的小說,他就貼在當時還很流行的BBS(網絡論壇)上。
這個人每天都在寫。按現在的行情來看,他其實不太了解“文學界”是怎么回事,一篇評論能帶來什么,一場研討會意味著什么,他不懂,他只知道編輯夸一句很開心,BBS上有人跟帖贊一行字很開心。他說很奇怪,如果在家鄉,這些事情不會讓他開心,但在上海,很青春,沒人管,開心得不要不要的。
后來,黃梅天來了,我再次去他住的地方,屋子里正在長毛,晾在頭頂的濕衣服散發著淡淡的餿味,他說新買的書拿到家里就皺了,感覺紙張吸飽了水分。我們討論了一下天氣,討論丹納的《藝術哲學》,關于氣候是不是會影響作者的情操,干旱地區,多雨地區,長晝長夜的北極圈……忘記具體講了些什么,我只記得一個結論是:梅雨會讓作者(或者說梅雨地區的作者)持有一種奇怪的耐心,這挺不爽利的一個月的時間里,作者必須在日常中安于合適的位置,帶有輕微的麻醉感,可它偏偏又不是伊甸園。
就這樣,C決定停寫,出去玩玩。可那年的梅雨出了奇的厲害,下了又下,空氣濕度極大,真是既不適合運動也不適合靜坐。我仍然持有一個不知道從哪兒聽來的小常識,淋著梅雨會禿頭,不對,好像是會變笨。C不介意,他參加各種文學活動,都是所謂的地下,真的假的文青混在一起。場面當然有點混亂,也很開心。其實“地下”這用詞也很夸張,他曾經和我討論,有些人討厭文青,但究竟是討厭真文青還是假文青?我也說不清楚。他自作主張地下了個結論:都討厭,但那是不同的兩種討厭。


路內作品
有一天C騎著自行車來看我,那時黃梅天已經過去了,他發現我住的房子不但熱,還有很多蟑螂。他說,他倒了霉,數碼相機壞了,花好幾千買的,也不知道是否能修好。接著他拿出了一沓稿子給我看,是打印出來的,有五十頁。那是他迄今為止寫得最長的一部小說,長達六萬字,寫的是他北方家鄉的事,不再是青春小說,雖然還是寫年輕人,但有點蒼涼意味。我取笑了他一句,說你要寫這個又何必來上海。他說你能理解嗎,在上海的黃梅天里,一邊上班,業余敲字,上班也偷偷敲字,一個月時間敲了六萬字,這件事如果還留在家鄉是做不成的。家鄉的一個月是胡亂晃過去的。
冷氣機壞了,房東還沒找人來修。他在我那地方待不下去,太熱了,我們又去麥當勞坐了一會兒。他說希望能全文發表,可以有五千塊稿費,這樣他能修好數碼相機,再換一臺電腦顯示器,那東西真的快把他的眼睛搞瞎了。然后他拿著那沓稿子走了,很快樂,也有點憂心。
一年后C去了西藏,是的,像個文青,對吧。像個他自嘲的那種受人討厭的真文青或是假文青。他的小說好像沒能發表,也可能是改短了以后發在了不太知名的刊物上,反正就此沒了下文。我現在想起這件事,只記得一個開開心心的文青在上海的黃梅天里到處亂跑,寫他想寫的書,窮斃了,但世人毫不關心他的窮和開心,他也沒有想要獲取什么關心。

新媒體編輯:袁歡
配圖:資料圖
原標題:《路內:一個文青在上海的黃梅天,寫他想寫的書丨我們在上海寫作》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