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VC開始搶大學生
“2024年末,我一個北方小伙在湖南開啟了創業之路。”
聚光燈光下,來自清華的00后創業者周梓博娓娓道來。他所帶領的團隊從航空散熱獲得靈感,在高端芯片散熱上首創一項熱分離技術。最終在舞臺上,周梓博獲得了現場22位投資人全部亮燈。
這是湖南衛視《奪金2025》收官現場的一幕。推動大學生創業,目前正是湖南一項重大戰略。“青春撲面而來,激情撲面而來,創新撲面而來。”現場錄制的大學生創業者給投資人留下深刻印象。

夢想的種子總要有人呵護。“現在回想起來,自己精力最豐富、膽子最大的時候,就是20多歲的時候。”節目創業導師之一清科集團創始人及董事長、清科創業CEO倪正東感慨。為此,清科集團將設立1000萬元種子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科技”策略,精準扶持處于早期階段的大學生創業項目。
大學生創業潮正起。
湖南打造
一場大學生創業大賽爆紅
先從三個月前說起。
彼時,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湖南衛視推出一檔聚焦當代大學生群體創業的節目——《奪金2025》。節目找來了30位正在創業的在校學生,他們的項目來自航空航天與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文化科技、節能環保、先進制造等幾大賽道。
夜幕降臨,從湖南長沙學院的一棟宿舍樓前開始,幾位大學生創始人完成了他們的首場路演——
“我30歲了,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但是,我仿佛再一次看到10年前那個青春勇敢的我。”從大山中走來,背起書包離家求學,如今結婚生子的30歲女博士劉園園又背起雙肩包回鄉創業,面對家庭與理想的困境,劉園園仍然選擇了所熱愛的創業之路。
在一眾高學歷中,22歲的查子涵是少見的大專學生,高考失利,他卻在幾年專業學習里找到了一個行業痛點:列車檢修群體的困境,并以此為靈感做出了AR檢修眼鏡,打破學歷偏見,高喊出那句讓全場沸騰的話:“如果我可以,那你們也一定可以”。
谷雨峰穿著工服走上路演舞臺,在她所在的機械專業領域,女生占比非常低,但她帶領團隊做出了國產自主可控的離心泵,創業之后她說,“招聘會上很多工科女生沒有人招,那我就去招聘她們。”
當參與過《黑神話:悟空》的前期制作、卻被問到致謝信中為什么沒有團隊名字時,伏羲科技創始人韓普宇平靜地回答:“今天站在這個舞臺上,我更想帶上那群人——那群可能沒有機會出現在致謝名單里,無法以一個又一個名字表現出對中華文化遺產貢獻的人,我和他們站在一起,把這個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
一個個創業故事由此展開。
這檔節目來源于湖南新設立的一支基金。2024年10月,湖南發布首期規模5.05億元的“湖南省大學生創業投資基金”,這是全國首只大學生創業投資基金。隨后《湖南省大力支持大學生創業若干政策措施》發布,基金首場宣傳活動進入湖南高校。
為此,湖南衛視邀請到創投行業知名專家擔任“創業導師”:清科集團創始人及董事長、清科創業CEO倪正東、達晨財智劉晝、邵紅霞、齊慎等幾位高管,決賽現場還有財信產業基金、湘江國投等湖南國資,以及前海母基金、基石資本、元禾原點、愉悅資本、倚鋒資本等20多家機構投資人坐鎮。
《奪金榮耀盛典》現場,通過選拔的6位高校創業者成為金種子選手,不僅與在場投資機構達成了初步投資意向,還將簽約“湖南省大學生創業投資基金”,每人將獲得最多100萬元的單次投資。
盡管這群年輕創始人距離成熟團隊還有一段路程,但他們代表著各種各樣的群體,身上的理想主義讓人充滿期待。正如倪正東所說:“任何一張白紙都可以在未來成為一張藍圖”。
清科1000萬種子基金
投向大學生
說起來,國內第一個大學生創業大賽的發起者就在現場。
1998年,清華大學率先開設《創業管理》課程,成為中國高校創業教育起點?。這一年初,還在清華念書的倪正東辦起了一個活動——清華大學創業計劃競賽。
當時清華乃至全國都還沒有學生創業的先例,倪正東和三個同學打了2000多個電話,終于拿到7萬元的資助。于是開始貼海報、寫文章,打出口號“If you dream , everything is possible”。
這是亞洲第一個創業者計劃大賽。當年決賽,有上百個創業團隊入圍,60多家媒體相繼報道,某種程度上也拉開了中國大學生創業投資的序幕。
后來,倪正東放棄出國,成立清科集團。彼時中國科技創業和風險投資還處于蠻荒時期,“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自己創辦的企業,這也是至今唯一的一份工作。”倪正東回憶,“那時候我們才二十多歲,但我們相信創業在中國一定興起……”
如今20多年過去,中國一代一代年輕創業者往前走去。
90后甚至00后創始人開始密集出現在投資名單里。為此清科集團宣布將設立1000萬元種子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科技”策略,以湖南作為核心基地面向全球大學生進行創業扶持。同時也醞釀設立大學生創業基地,與當地政府合作為大學生提供資金支持、創業培訓指導、項目孵化與資源對接、政策服務支持、路演合作與交流等更多相關業務。
通過這一系列舉措,不僅為大學生創業團隊提供實踐機會和資源支持,更通過產業對接和資源整合,構建一個全方位的創業生態系統。這也是當下VC/PE迫切一幕——往更早的地方走,走向高校,走向大學生創業者。
中國后浪正崛起
縱觀全球偉大的企業,在科技浪潮的每一次變革里,歷史都由年輕人書寫。
2005年,在香港科技大學汪滔選擇了一個另類的畢業課題——研究遙控直升機的飛行控制系統,學校給了汪滔團隊18000元港幣作為課題啟動經費,經過沒日沒夜地研究,他終于在2006年做出了第一臺樣品。
研究生畢業后,在導師李澤湘的協助下,汪滔帶著一個學生團隊回到深圳開始創業,日后的全球無人機霸主大疆應運而生。那年,汪滔26歲。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來襲,一個叫劉偉的湖南青年留在母校上海交通大學繼續攻讀研究生。期間,他在宿舍成立了一個小型工作室,還拉了兩位室友入伙,一個叫羅宇皓,一個叫蔡浩宇,日后風靡全球的《原神》就誕生于三人之手。這是米哈游最初的故事。
2009年,剛上大學的王興興獨自做出一個雙足人形機器人,那時他才19歲。后來在上海大學研究生階段,王興興繼續埋頭開發出一款低成本高性能純電驅動的四足機器人XDog,這個在學校造出的機器人成為了宇樹科技的第一個產品。
命運的齒輪總在不經意時悄然轉動。
選擇創辦餓了么,張旭豪最初的想法源自于不愿意出門買飯的大學生活;更早一些,當時尚未走出清華校園的童之磊捕捉到數字出版風口,才有了日后大家熟悉的中文在線;周亞輝曾在清華休學創業,兩度起伏,昆侖萬維應運而生……他們都是中國大學生創業的代表,在歷史里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如今這樣的故事越來越多。正如《奪金2025》節目現場,長沙理工大學吳睿恩做出的仿生撲翼鳥超過了歐洲最先進的水平;國防科技大學顧善植立志讓中國算力引領世界潮流;中南大學蘇行用AI拓展的運動生態覆蓋2000家體育館……這些創始人從高校中走出,成為中國創業后浪。
“在一些關鍵的技術上,很多創業者會呈現出一種產業報國的情懷,無所畏懼的精神,這是讓我們很興奮的地方。”在節目里接觸過多位創始人后,達晨財智合伙人、執行總裁齊慎感慨。
此前一家頭部早期基金曾做過統計,2024年所投資項目的創始人平均年齡是歷年中最年輕的,當中有80%都是90后,還有幾個00后嶄露頭角。
“現在這個時代,對技術的理解越來越關鍵,創始人不一定需要具備運營的經驗,更多可以是剛從學校出來的年輕人。”在清科年會上,真格基金合伙人劉元聊起投資年輕人——“他們未必畢業于名校,但在很年輕時就展現出了技術天賦,擁有從0到1的動手能力,這就是我們下一步最看重的群體。”
正是如此,越來越多投資人開始走向高校,尋找大學校園里“從0到1”的創業者。
那些熱血與希望的種子,終究要落在新一代創始人手中。他們天馬行空、無知無畏;他們從校園走來,懷揣理想打破身份壁壘。也許下一個大疆、下一個DeepSeek就會從他們的手中誕生。
附:湖南衛視《奪金2025》選手名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