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當代美國評論︱美國研究應多關注些個案,少談些主義
我想對研究中美關系的年輕學子提出一項希望,就是要多做個案研究。
現在撰寫博士和碩士論文似乎形成了一個固定的套路,第一章必定是討論國際關系理論,翻來覆去地討論那幾個主義,尤其是建構主義。接著,便是論述中美關系的“大戰略”。說實話,不少這樣的論文陳陳相因、了無新意,除了達到獲得學位的目的,對于社會和個人都沒有多大意義。讓20多歲的年輕人來把握大戰略,也實在難為他們。
大家知道,費孝通先生的成名之作是《江村經濟》。費先生通過對江蘇一個村莊的實地考察,對這個村莊農民的生產、生活、交易和消費進行研究,來剖析中國農村的狀況,研究中國的農業經濟,該書是中國社會學的經典著作。費先生的研究經歷應該對我們的年輕學子有所啟發。
在中美關系中,存在無數的值得研究的個案。中美兩國間有43對友好省和州、有250多對友好城市,如果以一對省州或一對友好城市為題材,研究這幾十年來雙方各方面關系的發展,這些發展對中美雙方產生的影響,尤其是對經貿往來產生的影響,那就是用具體事例來說話了。現在看到了一些研究中美兩國地方交流的文章,但更多的是依據一些統計材料,并沒有深入去做實地采訪和調研。希望年輕的學子“沉下去”,像考古發掘似的多做田野工作,這是另一番的研究體驗,有苦,也一定會有甜。
還可以以具體的企業、公司做個案研究。美國在中國經營的企業眾多,中國在美國也有許多企業,可以以一個企業在過去幾十年里的經歷來做個案研究。例如,研究農民企業家魯冠球的萬向集團。
始創于1969年的萬向集團是一家地地道道的中國鄉鎮企業,公司創始人魯冠球是個道地的農民,同時也是中國“最早吃螃蟹”的人之一。萬向集團從一家農機修理廠起家,到生產汽車零部件,再到系統模塊供應;從浙江的一個鄉村走到杭州,再到跨出國門,是最早進入國際市場的中國民營企業。1991年5月,魯冠球就登上了美國《新聞周刊》的封面。2013年1月,萬向集團收購了美國A123系統公司,這不僅是中國民營企業成功收購美國知名公司的標志性事件,也是萬向集團在傳統制造業的基礎上,加快向清潔能源產業發展的里程碑。如今,萬向集團在美國的20多個州擁有28家工廠,雇用了當地1.8萬個工人,成為美國汽車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萬向集團可供研究的內容很豐富,比如,在融入美國的過程中,萬向集團遇到了什么樣的問題和困難,是如何克服的,有什么經驗,對美國汽車行業產生了什么影響,對中美貿易產生了什么影響,等等。
中美兩國的人文交流同樣有許多個案可以研究。2006年,我去美國的訪問,在紐約見到了印度裔的美國亞洲協會會長迪賽,她問我是否知道在美國最出名的中國人是誰,她告訴我是姚明。姚明在美國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自從2002年6月姚明作為第一位入選NBA的中國籃球運動員被休斯敦火箭隊選中,這位身高2.26米的華人籃球運動員以其出色的表現,7次入選NBA全明星陣容、兩次登上《時代周刊》(亞洲)的封面、兩次被《時代周刊》評選為年度“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人”之一。在休斯敦,當地市民以姚明為驕傲;在洛杉磯,只要有姚明參賽,場館內就會用中英文雙語進行解說。
在9年的職業生涯中,姚明以他特有的打球方式及個性魅力,在許多美國人的心里重塑了中國人的形象。美國有三任總統都是姚明的“粉絲”——克林頓將他譽為“中國對美國最大的單筆出口”;小布什在接受《人民日報》記者采訪時一再提到姚明,“偉大的姚明——他為我家鄉火箭隊效力——我希望屆時他的腳傷能夠痊愈”;奧巴馬則引述姚明的話說,“我是一個籃球迷,我想借用中國籃球明星姚明的一句話,無論是新成員也好,老成員也好,都需要時間磨合。通過以往我們已經舉行的建設性對話,以及我們這一次的對話,我相信我們能夠達到姚的標準” 。這在中美兩國關系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隨著姚明進入NBA,中國人對NBA的關注度大大提高。對于姚明參加的首場比賽,國內有16家省級電視臺進行了轉播或錄播,創造了國內轉播NBA賽事的最高紀錄。而在此前一年進行NBA的轉播者,則寥寥無幾。籃球在中國很受歡迎、普及程度很高,NBA在中國受到的關注無疑為美國職業籃球聯盟的全球化開拓了新空間。NBA北京分公司已經成立,NBA中文網站也已開通,NBA還計劃與中國的旅行社合作,組織中國游客去美國觀看NBA比賽。可以說,姚明把中國的影響帶到了美國,反過來,他也把NBA的有效管理模式和精湛球技帶回了中國,真正起到了橋梁的作用。
如果時間倒退二三十年,我會來做這樣的個案研究,但現在只能寄希望于年輕人了。如果我們有一批、幾十個這樣的個案研究,中國的中美關系研究一定會比今天更加豐富多彩。我希望中國的年輕學子多選擇這樣的研究個案作為自己的博士和碩士論文的主題,也希望我們的導師為年輕學子多提供做個案研究的學術指導。
-----
本文根據陶文釗研究員在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上海美國問題研究所聯合舉辦的“紀念中美建交40周年” 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而成。原題“當代美國研究應關注個案問題”,刊于《當代美國評論》(2018年第4期)。“澎湃”經授權選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