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
deepseek能否取代臨床醫生
作為一名三甲醫院的腫瘤科醫生,最近身邊越來越多的病人喜歡帶著這樣的開場白:“醫生,我查了deepseek...",連我自己也開始困惑,難道我們臨床醫生真的要被AI取而代之了嗎?
這里我解釋一下為什么AI取代不了醫生?
1. 看病不是簡單的做題
醫生不僅要看檢查報告,還要觀察患者的表情、語氣、肢體動作,甚至能察覺患者隱瞞的病史。AI再強,也看不懂“欲言又止”和“強顏歡笑”。
例子:一個肚子疼的患者,可能是腸胃炎,也可能是抑郁癥引發的軀體化癥狀,這種判斷需要醫生的經驗和對人性的理解。
2.生命沒有標準答案
同樣的病,老人和年輕人、孕婦和慢性病患者,治療方案可能完全不同。AI可以給建議,但最終決策必須由醫生結合患者具體情況拍板。
例子:晚期癌癥患者選擇保守治療還是激進療法?這涉及生活質量、家庭經濟、患者意愿,AI算不出“最優解”。
3. 意外隨時發生
手術中大出血、用藥后突發過敏、患者突然情緒崩潰……這些突發情況需要醫生隨機應變,AI的“數據庫”來不及反應。
4. 信任感無法代碼化
患者對醫生的信任是治療的一部分。一句“別怕,有我在”的安慰,比冷冰冰的屏幕更能給人力量。
AI能幫醫生做什么?
1. 當“數據偵探”
快速篩查幾千份病歷,找出罕見病線索;分析CT片時,標記出人眼難察覺的微小病變。
例子:AI輔助肺結節識別,準確率超90%,幫醫生節省大量讀片時間。
2. 做“治療方案導航”
結合最新論文和患者數據,推薦個性化用藥方案,提醒藥物沖突風險。
例子:腫瘤AI系統能根據基因檢測結果,匹配靶向藥有效率排名。
3. 當“永不疲倦的助手”
自動整理病歷、提醒復查時間、監控患者居家健康數據,讓醫生專注核心診療工作。
未來會怎樣?我認為專業的臨床醫生+強AI=超強醫療團隊
因為醫生負責人文關懷、復雜決策和應急處置;AI負責數據處理、風險預警和知識更新。而偏遠地區患者受益最大,因為AI輔助診斷系統能讓鄉鎮醫院醫生擁有“三甲醫院顧問團”,減少誤診漏診。
因此,至少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AI(包括DeepSeek)都無法取代臨床醫生。但它可以成為醫生的“超級助手”,讓醫療更精準、更高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