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普職分流”焦慮,到底該怎么化解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普職分流的話題仍然受到關注,不少代表委員也帶來了好的意見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新紀元教育集團董事長陳偉志建議:“分軌不分流”,要搭建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融通發展的“立交橋”,打造職業教育在成才就業方面的獨特“含金量”。以高等職業教育為主體,在各個層次職業教育貫通式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以及職業本科和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人才培養中,加強職業院校和普通院校之間的資源共享和學分互認。
實際上,近年來職業教育改革大步推進。職業教育法修訂,明確“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的類型教育地位得到法律確認。中職的“天花板”也在逐漸打破,“職教高考制度”在各地逐步建立,職業本科教育穩步發展。
統計顯示,2023年職業本科招生8.99萬人,比上年增加1.36萬人,增長17.82%。中職升入高職乃至本科職業教育的通道進一步打通了,中職升學率大幅提高,可以說,升學已經成為中職生的主流選擇。不僅如此,從高考招生情況來看,甚至一些分數能上“985”高校的高分考生,也主動選擇職業本科教育。因此,公眾也有必要摘下“有色眼鏡”,重新審視職業教育。
當然,職業教育在當下的發展還不足以徹底扭轉公眾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原因既在根深蒂固的文化觀念,把職業教育視為“低人一等”的慣性思維,更在于職業教育的辦學質量,在于技能勞動者在社會上的地位和收入水平。
當分流本質上不過是“篩選淘汰”的代名詞,意味著進入所謂“低一層”的學校,公眾的普職焦慮就很難化解。即便普通高中錄取比例在提高,能進入普通高中的學生更多了,但“分流焦慮”依舊。這種焦慮導致了當下基礎教育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家長對中考的緊張程度甚至比高考還要高。
以此來看,諸如“分類不分層”“選擇而非篩選”“分軌不分流”“差異而非差距”等建議,都切中了問題的關鍵,為我們提出了一種理想的職業教育發展狀態。但是觀念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公眾的選擇仍然基于現實職業教育的發展狀況、基于技能人才在社會上的地位處境。
緩解普職分流焦慮,一方面是要正視公眾對上好學的期待,根據人口結構變化等因素,擴大普通高中的學位。對此,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擴大高中階段教育學位供給,就是對這份民意的有力回應。另一方面,則是要在職業教育的改革上下功夫,不僅是要推動職業教育辦出特色、辦出水平,讓學生能夠掌握能夠有尊嚴地謀生的扎實技能,也要在橫向融通、縱向貫通的改革上下功夫。
說到底,學生和家長的普職分流焦慮,表面上是擔心去職業院校,實質上其實是擔心在職業院校會失去更好的發展機會,是擔心孩子的人生命運被十四五歲時的一次考試就過早決定了。
因此,破局之道就在于,讓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的“立交橋”更通暢,讓孩子可以有更多元的選擇,可以擁有轉換跑道的機會,而不必擔心一考就定下終身;同時也在于,讓職業教育的質量強起來、硬起來,讓那些進入這一賽道的孩子,能更自信地面對未來的就業、發展和人生。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