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個北京大叔,記錄下自己12年來的所有消費
藝術家洪浩連續12年,
堅持每天記錄他消費的日用品,
用掃描圖像的方式記賬,
再把每一年的“賬本”組合在一起,
做成《我的東西》系列作品。
有食品、書籍、證件、藥品、電子產品、鈔票……
它們密密麻麻、鋪天蓋地,
是我們生活在物欲時代下的證據。
“90年代以后,
消費社會對每個人的改變非常深刻,
我們對于物質的依賴都是同等的,
我用這種方式去觀察自己的生活?!?/p>
自述 | 洪浩 編輯 | 王微辣
今年1月,我們在北京順義區的一片老廠房中,找到了藝術家洪浩的工作室,他正忙著為3月的烏鎮當代藝術展做作品。洪浩五十多歲,平時話少,但聊起自己的作品,卻一股子老北京的滔滔不絕。
2009年被博物館并收藏
整個工作室簡單、敞亮,墻上零星掛著幾幅他的作品——早期的版畫《藏經》系列,以及更為人所知的掃描攝影《我的東西》系列。
數量驚人的日常消費
之所以開始這個系列,源于我對那個年代現實的一種感受。90年代以后,中國人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整個社會趨于商業化,人們的消費觀念也發生深刻改變,所以我就從日常消費品中,去觀察自己的生活。
以前我們獲取影像的方法,基本上是用照相機。很多人以為這些畫面也是拍的,但其實我用了掃描的方式。90年代中后期,電腦、網絡開始進入每個人的生活,也給我們做藝術創作,帶來了新的媒介。
我是1998年攢了一套電腦、掃描儀,發現掃描儀可以去成像,掃描出來的影像都是平鋪直敘的,沒有虛實,每個細節都特別的清楚,那種客觀的絕對化要遠遠大于攝影。
《負部》系列以掃描儀的視角“看”東西的底部
以前我們拍照片還得沖洗膠卷,它需要一個時間。當我把物體放在掃描儀上,不到一分鐘,一個圖像就生成了,和平時拍照片的視覺又完全不一樣,的確是讓我非常興奮。
掃描圓形物件
一樣的東西,一樣的物欲
我每天掃描的都是日常物件,很多人看到后會從中找,有沒有我也用過的?一看很多是熟悉的。我們都用過同一個品牌、同一種東西,就會讓人思考:我們的生活為什么是一樣的,對于物質的依賴都是同等的?
我也掃描過錢幣、鈔票,這些跟消費的連接是最近的。
這些也是我們在這個時代,生活過的一種證據。
美國的、澳大利亞的,還有歐洲的一些年輕人,掃描他包里的東西、抽屜里的東西,排得也是密密麻麻的,最后說這個靈感都是來源于我的作品。
我的作品已經不完全是藝術,就是觀察自己生活的一種方式。
消費社會,沒有消費,社會就無法發展。電商,只要你看,你的欲望就擋不住,就會粘在上面;快遞,讓我們得到一個東西比以前更快、更方便。有一些消費需求是被激發出來的,不是主動消費,包括流行的東西、電子產品,比如說iPhone手機,每個人都有,像發的似的。
我也曾經有過買的沖動,買名牌、趕時髦,或是被某種要求驅使。后來我發現,買了還真是沒用?,F在長年沒進過商店了。
從《我的東西》到《負部》、《往復》、《反光》、《有邊》、《萬相》系列,用一種“抹平”的方式,讓東西都變成相對平等的,有一種去物質化的呈現。
其實,不是說物質匱乏我們就痛苦,物質豐富我們就快樂。我是覺得,我們對自己要有反思:為什么要擁有這些物質,是不是離開了就無法生存了?以前物質不多的時候,獲取快樂的方式反而可能更多;現在,卻更多是從物質的擁有、消費上,去獲取快樂。但是為這個快樂付出的痛苦,可能比以前更大。
到底是物質擁有越多越快樂,還是讓快樂的來源越豐富越快樂?可能都需要去體會,去觀察。
鳴謝:佩斯北京、2019烏鎮當代藝術展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