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月車市同比大增近三成,豪華品牌跌幅超越主流合資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以下簡稱乘聯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月中國乘用車市場零售138.6萬輛,同比增長26%。
在政策支持、消費信心回升及車企營銷策略優化的推動下,1-2月累計零售達317.9萬輛,同比增長1.2%。新能源車滲透率快速回升至49.5%,自主品牌零售份額突破65%,市場格局加速向新能源化、國產化轉型。

按動力類型來看,2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68.6萬輛,同比增長79.7%,環比小幅下降7.8%。滲透率從節前低谷快速反彈至49.5%,較去年同期提升15個百分點。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滲透率高達70%,豪華車為23%,而主流合資品牌僅4%。
純電動車零售占比57.6%,同比增長69.6%,A00級經濟型車表現亮眼,銷量同比激增164%,占純電動的25%;插混車型增長迅猛,狹義插混銷量同比提升137.7%,占比34.8%,成為新能源市場主要增量來源;增程式車型受價格競爭影響,同比僅微增7.4%,市場份額收縮至7.6%。
燃油車市場在政策溫和引導下逐步企穩,2月促銷力度較上月下降0.2個百分點至21.7%。消費結構呈現高端化趨勢,B級燃油車與豪華車表現穩健。
品牌陣營方面,自主品牌2月零售91萬輛,同比增長51%,市占率65.6%,同比提升10.6個百分點。比亞迪、吉利、奇瑞等頭部企業通過新能源轉型持續擴大優勢,插混車型銷量貢獻顯著。出口方面,自主品牌新能源車出口增長111%,占出口總量的35%,但燃油車仍是出口主力,占比達65%。
主流合資品牌零售33萬輛,同比下降2%,市占率進一步下滑至23.8%。但主流合資品牌銷量承壓,德系、日系、美系品牌零售份額分別下降4.3、3.7、1.4個百分點。合資品牌新能源滲透率僅3%,轉型步伐緩慢。僅廣汽本田、廣汽豐田等少數車企通過加大混動車型投入實現環比增長。
豪華車零售15萬輛,同比下降8%,市占率10.8%。新能源滲透率提升至23%,但傳統燃油豪華車受消費升級放緩影響,銷量同比下滑17%。
車企排名方面,比亞迪以20.6萬輛的零售銷量穩居榜首,同比增長73.2%,市場份額達14.8%。其純電與插混雙線布局優勢突出,尤其在A00級經濟型電動車市場表現亮眼,疊加出口增量,鞏固領先地位。
吉利以18萬輛位列第二,同比增長超60%,市場份額13%。通過插混車型的強勢表現和出口市場拓展,吉利成為自主品牌中增長最快的企業之一。
一汽-大眾以9.8萬輛排名第三,成為唯一進入前三的合資車企。盡管其銷量同比下滑,但憑借燃油車市場的穩定基盤和新能源車型(如ID.系列)的逐步滲透,仍保持較強競爭力。
奇瑞以8.2萬輛位居第四,同比增長顯著。其新能源車型和出口業務增長迅速,尤其在A0級電動車領域表現突出,成為自主品牌全球化戰略的代表。
長安汽車以7.9萬輛排名第五,通過智能化配置升級和價格下探策略(如深藍SL03等車型),在新能源市場持續突破,但面臨比亞迪等頭部品牌的激烈競爭。
上汽大眾以6.8萬輛位列第六。一方面其新能源車型逐步放量,但另一方面燃油車市場份額持續被自主品牌擠壓,轉型壓力仍大。
上汽通用五菱以5.2萬輛排名第七,宏光MINI等A00級車型仍是主力。
廣汽豐田以4.2萬輛排名第八 。第九代凱美瑞混動版降價3萬元并搭載8155芯片,試圖以智能化與性價比挽回市場,但新能源滲透率僅為3%,轉型滯后。
一汽豐田以4.1萬輛位列第九,同比增長41.8%,成為合資品牌中少數逆勢增長的企業。
奔馳以3.5萬輛排名前十。盡管豪華車新能源滲透率提升至23%,但傳統燃油豪華車需求疲軟,反映出消費升級動力減弱。
自主品牌憑借新能源技術和出口優勢,持續蠶食合資份額,前十中自主占六席,份額合計超40%。未來,政策補貼、智能化技術(如DeepSeek低算力AI應用)和出口市場擴張,將成為車企競爭的關鍵變量。
此外,新勢力品牌零售份額達19.9%,小米SU7交付2.4萬輛,拉動新勢力份額同比提升2.6個百分點。小鵬、理想、零跑等品牌銷量均超2萬輛,但蔚來等品牌面臨競爭壓力。
2025年3月,乘用車市場將迎來“政策+新品”密集發力期。報廢更新與置換補貼預計釋放近4000億元消費潛力,疊加碳酸鋰價格低位運行,新能源車成本優勢進一步凸顯。自主品牌有望依托DeepSeek等智能化和出口優勢鞏固領先地位。
乘聯會分析稱,未來,“油電同強”政策導向與小型電動車出海將成為行業關鍵議題。隨著車市從“價格戰”轉向“價值戰”,技術創新與消費體驗升級將成為競爭核心。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