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顧見心舟,品茶啜茗當清風

紫砂之美,是泥火相激的天成妙趣,是方圓分寸間的哲學思辨。一代巔峰,紫砂泰斗,顧景舟先生,終身為紫砂奉獻奮斗,所制各式壺器,在實用與審美微妙平衡間臻于化境。更于細節處見真章,蓋墻之量度、流鋬之收放,皆有萬象。
今人欲知紫砂文脈,當以顧作為鏡。觀其形制,于古法技藝間探尋新境界,壺中有天地,手中見古今。顧景舟以文人風骨入陶,將金石書畫之韻熔鑄于摶埴之道,大匠運斤,非獨逞技,乃以器載道,以形寫神展高妙。
以下分列揀選顧作美器,以饗眾好。在凝神靜氣間,細細品讀每一把壺,觀其胎骨,辨其泥色,閱其肌理間隱現的歲月與光陰。
石瓢
石瓢壺是曼生壺式之一,由食器“石銚”演變。顧景舟對石瓢壺多有珍愛,在不同時間制作了多種式樣的石瓢壺。

顧景舟制紫泥子冶石瓢壺
中國嘉德2018春季拍賣會

顧景舟制子冶石瓢壺
中國嘉德2011秋季拍賣會
子冶石瓢因清代嘉道時的瞿應紹(字子冶)而名,他是繼曼生以后與紫砂藝術結合最為緊密的文人。
子冶壺形上小下大,壺嘴直出,短而有力,壺流末端如斬斷的竹筒,把呈三角形,橋形蓋鈕,有三扁圓足,整體端莊敦穆,宜玩宜賞。





顧景舟制矮石瓢壺
中國嘉德2023年秋季拍賣會
矮石瓢壺蓋部曲線與壺身一氣貫通相連,為顧景舟在傳統石瓢基礎上進行再創作,壓扁的身筒虛實相間,勻稱典雅。從壺流到壺身到壺蓋及橋鈕,再到鋬把,都通過弧線過渡,表現出獨特的氣韻。
合歡壺
合歡壺為“曼生十八式”之一,身筒是上下兩部分相接,合二為一,故以“合歡”為名。


顧景舟制合歡壺
中國嘉德2011秋季拍賣會
顧氏合歡沿襲傳統技法,上下身筒飽滿不臃腫,線條簡潔,流和鋬把與壺身接合自然過渡,壺鈕(的子)也處理成壺身“合歡”狀,展現的是嫻熟的技法,以及在傳統中的創作突破。
水平壺
水平壺流行于廣東福建及東南亞地區,適飲“工夫茶”,以器具精小著稱,后逐漸成為紫砂中重要一類。顧氏水平壺主要制于學藝初期,有多種式樣。

顧景舟制【荊溪孟臣制】款朱泥水平壺
中國嘉德2020秋季拍賣會
此壺燒成后泥色朱黃,管流如劍,堅挺有力,明接于扁圓如燈籠的壺身上,壺坯輕巧稍薄,壺鋬把圓弧細致,整器是實用與觀賞兼得的佳作。
四方側角壺
紫砂器中方器多為不等邊方形,線與面需挺括平正,輪廓分明,線條干凈利落。各部件除了與壺體協調對稱以外,還要“方中寓圓”,在方中加入曲線變化,呈現“剛柔相濟”的效果。


顧景舟制四方側角三件組茶具
中國嘉德2011秋季拍賣會
此套組以紫泥精制,呈色溫潤古雅,配套二杯內施釉,有均勻細小開片。壺身、曲流、鋬把、底足,上下一起貫通,均呈四方側角,實際構成八方形態。自上俯視,有八根虛實相間的線條,將壺身分解,整體即協調又穩重。此三件組茶具在顧景舟先生作品中屬難得少見。
僧帽壺
僧帽壺造型源于元代瓷器,因造型形似藏傳佛教僧侶冠帽得名。紫砂僧帽壺始于明末,現有制壺名家時大彬款印的僧帽壺出土存世。

顧景舟制矮僧帽壺
中國嘉德2018年春季拍賣會
顧氏僧帽壺用泥多調砂,珠砂隱現,肅穆素樸。周身鑲接泥片多達二十余片,身、頸、蓋均為六方合棱,造型凹凸變化,亭亭玉立??凵w隱藏在立沿以內,可多方變換方位,鴨嘴形的流口接于頸腹,與內蓋齊平。整體工藝技巧精湛,可謂鬼斧神工,精、氣、神兼具,妙不可言。
牛蓋洋桶壺
洋桶壺為紫砂經典款式,清末民初創制,深受民間大眾喜愛。牛蓋洋桶壺是顧景舟在紫砂業成名立足的代表作,成器身筒滿而不“瘦”,飽滿挺括,是其對傳統造型和工藝的重新解讀。

顧景舟款詩文牛蓋洋桶壺
中國嘉德2005春季拍賣會
此壺在造型上,各部比例適當,肩部凹線舒展圓潤,氣質雅正。壺嘴和直身筒貼合,勁挺有力。壺蓋線較口線略大,呈天包地狀,在視覺統一中富于變化。壺蓋無鈕,為牛鼻形,孔洞大小圓潤適中,自然融入蓋面。
圈足云肩如意壺
圈足云肩如意壺為顧景舟早期創作,形氣簡練,渾厚有致,集合了多種裝飾手法和成型工藝,古韻十足。

顧景舟款圈足如意云肩壺
嘉德四季第二十期拍賣會(2009)
此壺壺身扁圓如鼓,壺流有微曲的三彎變化,流側有如意云頭翻出,蓋口上下皆以回文環繞,承啟呼應,肩部起凸玄紋,附貼如意云頭,鋬把上端同樣加飾如意云頭與壺流呼應。壺鈕飾四合如意,如花蕾微綻,為點睛之筆。整器豐滿而不臃腫,和顧氏其他作品相比更注重工藝的精巧,在富貴繁花中別有矜持和莊重。
仿鼓壺
仿鼓壺因身筒形似圓鼓而得名,又名“仿古壺”、“扁鼓壺”。是紫砂傳統的基本款型之一,為從業者的初學壺型。然而雖然人人都學,人人都會,但做得好的確鳳毛麟角。如何呈現“古而不拘泥”、“拙而不笨”、“平衡力度與氣度”,是考驗制作者和作品的共同準繩。

顧景舟制紫砂仿古壺
中國嘉德2018年春季拍賣會




顧景舟制徐秀棠書畫扁腹仿鼓壺
中國嘉德2023年秋季拍賣會




顧景舟制【座有蘭言】款仿鼓壺
中國嘉德2018年春季拍賣會
“座有蘭言”仿鼓壺是顧景舟唯一一次批量制作的紫砂壺品種,為1946年為全國農民銀行擬在鎮江召開第六次省級銀行座談會專門定制,這批壺由顧景舟打身桶做蓋頭,同他人配合以流水線方式完成制作。
在歷史上能把“仿古壺”做得堪稱杰作的是邵大亨,顧景舟的仿鼓壺,一脈相承了原有的厚重和氣度,但多出的變化是進一步壓扁蓋面和肩線,蓋板線加寬,壺流下部與身筒切合順滑無礙,為扁平的壺身引出舒展的空間感,體現出清秀律動之美,自此,顧景舟逐漸形成個性鮮明的藝術風貌。
菱花線圓壺
菱花線圓壺為顧景舟筋紋器代表作,上下貫通,通體以菱瓣筋線通連,俊秀明快,富有節奏變化和韻律美感,讓人難以釋手。

顧景舟制綠泥菱花線圓壺五頭組
中國嘉德2019年春季拍賣會
菱花線圓壺以六瓣菱花為母型,鈕、蓋、身、底,全器協調一體,壺身以凸棱兩分,其上筋紋線條延伸至壺口,并與蓋面的菱花筋紋緊密相合,毫厘不失。向下則與壺底一捺,收縮全器筋紋于壺底中心,與筋紋密合的扁珠壺鈕相得益彰。
藏六壺
“龜藏六”是指龜在遇到危險時會將頭尾和四足縮入甲中以避害,后來被引喻為人的才智不外露、韜光養晦。

顧景舟制【得一日閑為我?!靠畈亓鶋?
中國嘉德2019年春季拍賣會
藏六壺整體各部均以六棱等分,線條工整明晰,挺拔有力,轉折合度。整體呈龜臥狀,壺流如昂首,鋬把似曳尾,動靜結合,如聆聽參禪,亦號 “藏六居士”。
仿鼓如意壺
仿鼓如意壺,壺如字意,以傳統“仿鼓壺”為基本,周身加飾印壓的四合如意紋,再以流、蓋、鋬把組合線條呼應,貫通一氣,起伏舒展,氣勢非凡。

顧景舟制仿鼓如意壺
中國嘉德2011秋季拍賣會
仿鼓如意壺是顧景舟較為滿意的作品,壺口與壺蓋邊沿相吻合成一條飽滿的半圓弧線,此種口蓋各占其半的制法,無扎實深厚功力者無法完成。壺腹所壓印的“心”形如意紋,與橋型如意鈕相呼應,在傳統造型萌發新意,壺的形、神、氣有著強烈的感染力。
雙線竹鼓壺
雙線竹鼓壺以竹為元素,壺體被線形相同而方向相反的雙弧線分割,形成上中下三部分,表達出秀逸、剛柔相濟、豐滿厚實的氣韻。

顧景舟制紫泥雙線竹鼓壺
中國嘉德2016春季拍賣會
此壺底為盤狀,竹形鼓身,壺身雙線,飽滿有力。凹肩,長頸,口蓋子母線,貼合相配。雙節一彎嘴,四節圓把,三節橋梁鈕,蓋上附貼竹葉,竹節剛勁挺拔,竹葉俊秀飄逸,整體律動中有韻味,俏麗大方。
提壁壺
提璧壺,由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高莊教授與顧景舟合作設計,從構思到成器,經歷數次修改,前后耗時二十年才定型。此壺式首版設計為蓋面圈璧與扁鈕狀,后修改蓋面為“玉璧”狀,因此造型而得名。


顧景舟制提壁九頭套組茶具
中國嘉德2023年春季拍賣會
提壁壺身筒為扁圓的圓柱形,近底處外撇又折收成圓底,線條富于變化且流暢,結構嚴謹中,有剛柔的變化,做到了內容、形式、和功能的融合,提現紫砂的材質美、形式美、功能美、意境美。
高三線咖啡具
高三線咖啡具由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于耀忠設計,整個套組包括咖啡壺、碟、杯和糖罐、奶杯共十一件。

顧景舟周桂珍合作紫泥三線壺
中國嘉德2014秋季拍賣會
此壺為顧景舟周桂珍合作完成(或指導),形制簡潔,圓直身筒,肩、腰、底裝飾三條凸起圓線,將壺身分上小下大兩部分,曲柄圈足,流呈二彎接銜于腰線之上,整體挺秀俊雅,是顧景舟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倡導新產品而開發。
井欄壺
井欄即指井上防護的圍欄,是早期紫砂創作的靈感源泉,“曼生十八式”中就有井欄壺。

顧景舟制小六方井壺
中國嘉德2011秋季拍賣會
此六方井欄壺以紫泥為胎,色澤溫潤古雅。型取六方,擬六方井欄,呈上小下大的梯形,壺流為直,四方上收,柄以四方折角為型。整體采取鑲身筒方式制作。線條清晰規整,小巧玲瓏,極適把玩怡情。


顧景舟制矮井欄壺
中國嘉德2011秋季拍賣會
矮井欄壺為顧景舟晚年創作,其吸收曼生井欄壺的造型特色,壺呈扁圓形,圓腹下寬上窄,略帶弧形,短曲流,環形柄,圓蓋,柱形鈕。與傳統井欄壺相比,壺身變矮,壺蓋也更見簡潔,壺柄去掉了“飛”,壺的肩部由直角改為抹角,壺身與各部組件搭配自然協調,呈現柔和之美。
小花盆
我國植培盆景歷史悠久,紫砂盆色澤古雅沉穆,深受大眾青睞。紫砂工藝廠成立后顧景舟親自教授大件花盆制作,同時期他還親自設計并制作一批小型花盆。

顧景舟制蒲包口橢圓小花盆
中國嘉德2011秋季拍賣會
呈橢圓形,唇口出沿,扁圓腹下收,下承四扁足,盆內有圓孔二個。此件作品制作之精細,造型之完美在紫砂器中堪稱一流,

顧景舟制蒲包口長方小花盆
中國嘉德2011秋季拍賣會
盆呈長方形,直口折沿,豐肩,腹部下收至足底。設計簡潔、古樸大方,顧景舟平生以制壺為主,而制作文房具花盆較少見,故此件四方花盆堪稱難得之物。
通過以上飽覽各式樣景舟造器,嘆其對器物的精準把控已達爐火純青揮灑自如的境界。其所制的每把壺即使沒有親自使用,僅從圖片表現出的驚鴻一瞥,也足以讓后學者敬仰追慕。
觀復紫玉金砂系列-如意蓮花壺
如意蓮花壺雖非高古壺式,卻古韻悠然,兼具光素器的素雅,和筋紋器的秀麗。優質原礦底槽清泥料經手摶,機理星砂隱現,長久泡養把玩,定能從中窺見得美妙。

壺的細節在規矩中求變化,三彎流自銜接處自然收束至口端戛然,流上下沿曲線隱起棱線,與壺身筋瓣呼應同頻。
鋬把上端,外顯內隱,環扣出空間適度,便于拿握。

壺身勻分的六瓣筋脈在壺底曲挽相連,圍成的一小片空白,鐫印“觀”字。
如此這般,是否恰合君意?
希望 在品茶啜茗間品出澹中有味!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