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圓桌對話|萬家科創企業競相參與,這項大賽為何能成為創新“磁場”?
2月26日,“創·在上海”國際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圓滿落幕。經過初賽、復賽和預決賽的激烈角逐,16家企業從1萬余個報名項目中脫穎而出,站上最終的舞臺。其中,硅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獲得小微組一等獎,上海橙科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獲得成長組一等獎。在大賽舉辦過程中,700余家企業獲得了上海市科委創新資金的計劃立項補貼。自2012年啟動以來,“創·在上海”國際創新創業大賽已經成為眾多科創企業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助力平臺。然而,企業成長的過程漫長且復雜,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助力平臺,打造一個良好的科創生態才是助推科創企業成長的關鍵。
在2月26日總決賽當日,澎湃科技邀請了四位嘉賓,通過圓桌對話,一起探討如何打造科創生態,解鎖科創企業成長密碼。嘉賓包括:
芯翼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嚴鵬程
硅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創始人 唐雪明
上海張江科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 孫維琴
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主任 黃麗宏
下文是根據圓桌對話內容整理:
企業為何是創新的主體?
澎湃科技:過去,我們提到創新,首先想到的是高校和研究機構。但近年來,“企業是創新的主體”這一理念被廣泛提及。為什么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各位嘉賓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嚴鵬程:大家可能知道彼得·德魯克說過,企業的要義是創新。如果企業有三件事要做,第一是創新,第二是創新,第三還是創新。因為對于企業來說,要想生存和發展,它必須創新;相較其他創新平臺,企業在創新方面有很多優勢。比如,企業對市場的痛點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只有基于市場的痛點去創新、去研發產品,才能契合市場需求;此外,企業具有完備的商業閉環,可以支持其持續創新。比如現在非常火的AI產業,從美國的ChatGPT到中國的DeepSeek,我們可以看到科創企業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黃麗宏:我非常認同嚴總提到的幾個方面。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和經濟主體,有內生的驅動力去創新。從國家層面來看,早在1999年,國家相關文件就提到要突出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從那時起,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也能看到,如今在新技術突破、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等方面,企業都發揮了關鍵作用。
唐雪明:我個人體會,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創新給企業帶來的發展和價值都是巨大的。強化企業為創新主體,現在已經成了大勢所趨。我覺得,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具有聚集跨學科人才、高效配置資源以及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的優勢。比如我們公司雖然是做生物農藥的,但涉及了信息技術、AI技術、合成生物學技術、高分子材料技術等多領域技術的整合。企業可以將優秀的科研成果進行快速轉化成產品,推向市場,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科技進步,在這個過程中也創造了更高的價值。
孫維琴:高校和科研院所雖然也是重要的創新主體,但它們更多聚焦于基礎研發和前沿技術。而企業家的視角則更側重于未被市場滿足的需求。企業身處市場一線,能夠從市場需求的角度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產業化和落地,這一過程也將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三者緊密串聯起來。
大賽如何助力企業成長?
澎湃科技:在“企業是社會創新的主體”背景下,“創·在上海”國際創新創業大賽這樣讓企業唱主角的賽事顯得尤為重要。請各位分享一下參賽或辦賽的心路歷程?
嚴鵬程:芯翼科技2017年在上海張江成立,2018年就參加了“創·在上海”國際創新創業大賽初創組的比賽,進入總決賽并獲獎。2024年,我們又參加了成長組的比賽并獲獎。可以說,“創·在上海”國際創新創業大賽伴隨了我們公司的成長。通過大賽,我們和很多同行有了交流的機會,了解了業內的最新動態,開拓了視野,積累了人脈。在后續的創業過程中,我們也互相支持,甚至開展了業務合作。此外,大賽還幫助我們提升了企業品牌知名度,吸引了投資機構的關注,助力我們完成了多輪融資。所以,創新創業大賽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
唐雪明:我的感受也非常深,平臺不僅給了我們一個展示項目的機會,也讓我認識到了很多優秀的創業者,聽到了很多評審專家的指導和建議。科學家創業是個脫胎換骨的過程,思維要變,和其他創業者和評審專家之間的交流讓我受益良多。在參賽過程中,我還碰到了在外面很難找到的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伙伴。
孫維琴:張江已連續超過10年承辦“創·在上海”大賽的分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了非常多的好苗子。我覺得“創·在上海”大賽有兩個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產業的風向標,另一個是資源放大器。過去十年,熱點的產業和行業一直在變,大賽總是前沿技術和項目最先展示平臺;說大賽是資源放大器,是因為來參賽的企業不僅可以在這里獲得機構的關注、獲得資金,也可以通過展示自己吸引到優秀的人才。同時,大賽也是上下游合作伙伴、跨行業交流的一個很好的平臺。
黃麗宏:大賽的初衷就是希望初創企業能夠通過大賽的平臺鏈接到各類資源。過去13年里,我們在圍繞初創企業的需求不斷升級賽事服務的同時,也不斷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辦賽,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到大賽中來一起服務初創企業。現在大賽已經聚集了一批產業界、投資界、金融界,以及各類咨詢服務機構等合作伙伴。
聚焦開放協同創新的理念,今年的賽事也做了一些升級和優化,我們設置了更加專業的垂類賽道,形成了“專業賽+專題賽”。在賽事中引入了“以投代評”機制,即獲得投資機構認可的項目可以直接晉級復賽。未來,我們希望將大賽打造成一個更開放的生態合作平臺,吸引更多海外創業者和早期投資機構參與,為科創企業提供更豐富的資源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科創企業如何獲得投資人認可?
澎湃科技:對于科創企業來說,獲得投資人的認可至關重要。唐總和嚴總能否分享一下你們在融資過程中的經驗?
唐雪明:目前,我們完成了三輪融資,總額接近2億元。我的體會是,首先技術必須扎實。即使產業鏈和技術鏈非常長,至少在某一環節要有獨門絕技。我們從0到1完全自主創新,獨立完成了整個工藝搭建,這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其次,投資人對創始人的要求非常高。在產品尚未完全呈現時,投資人更看重的是創始人。他們對創始人的理念、信心、耐心以及團隊的能力進行了嚴格考量,尤其是在商業化模式和國際化布局方面。
嚴鵬程:從2017年到現在,我們基本上每年都會完成一輪融資,累計融資約13億元,這個過程一言難盡,尤其是在2023年8月27日新政之后,一級市場的融資環境變得非常困難。再加上這幾年半導體產業正處于一個小低谷,使得最近幾年的融資變得異常艱難。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在去年完成了一輪融資。
作為初創企業,融資非常重要,它決定了我們能夠走多遠。我覺得找到與我們理念契合的投資人更為關鍵。這種契合包括對公司未來的愿景、以及在公司發展順利或不順時的理解與支持。對于初創企業來說,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這才是最關鍵的。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自己、對得起股東。
澎湃科技:作為投資人,張江科投是如何選投資項目的?
孫維琴:每家投資機構可能有不同的視角。張江科投的投資策略是深耕張江,這里的“張江”既指張江科學城、上海的大張江區域,也指張江的主導產業,如集成電路、生命健康和人工智能等賽道。
我們會選擇在正確賽道中跑得更快的“賽車”,怎么選?一是唐總提到的“獨門秘訣”,即在產業鏈關鍵環節是否有足夠的技術突破;二是看團隊,優秀的創業團隊能夠抵御行業周期的波動。例如我們是傅利葉機器人公司的天使投資人,十年前他們做的是康復機器人,現在進入的具身智能機器人賽道。我們不僅關注項目的技術壁壘,更關注團隊的韌性和適應能力。作為張江科投,我們始終 “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幫助那些尚未被市場發現的企業家獲得資本支持。市場化基金有固定的生命周期(如7-10年),而國有資本對前沿產業的早期項目有更長的容忍度,能夠陪伴企業成長。
澎湃科技:作為賽事主辦方,大賽如何為初創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的?
黃麗宏:通過大賽,我們能夠為早期創業團隊提供政府資金支持,如創新券和針對小微科技企業的創新資金計劃。同時,我們引導社會資本和政府資金共同支持企業跨越“死亡之谷”。我們還在推動科技金融政策的落實,推動銀行突破傳統信貸限制,為初創企業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資金支持。此外,政府還通過政策支持、資質認定和項目補貼等方式,幫助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澎湃科技:要想順利融資,歸根結底是企業要有自己的明顯的核心競爭力?芯翼目前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嚴鵬程:核心競爭能力主要包括技術和商業化能力。技術必須具有全球領先的創新性和壁壘,而商業化則需要本地化落地。我們團隊從海外回國創業,首先服務中國市場,再拓展海外市場。國際環境的變化帶來了挑戰,但我們通過遵循當地商業規則,逐步打開了海外市場。
澎湃科技:硅羿科技目前在構建技術壁壘和商業閉環方面面臨哪些挑戰?
唐雪明:這個問題也是投資人經常問的問題,我們是中國第一家研發RNA生物農藥的公司,我們打通了從研發到生產的整個產業鏈,甚至是與國外企業相比,也有部分領先優勢;其次我們所在的綠色農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十大重點方向之一,這也是我們的優勢。
最近我在思考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賦能RNA生物制造,比如以往的常規化學農藥篩選需要10年,我們之前篩選RNA靶點雖然已經縮短到了3個月,但現在利用AI,一個靶點的篩選只需要5秒就能完成。我希望未來我們建立的工廠是一個高度智能化的工廠,最大程度地降低生物制造產業的成本,減少能源的消耗,這樣的一個藍圖已經在我腦海里,我相信有一天我們能夠實現。作為一個科創企業來說,我們更加靈活,研發效率更高,現在也在和國內外的一些龍頭機構合作,為未來出海鋪路。
澎湃科技:從投資人的角度,孫總認為初創企業應該如何構建自己的競爭力?
孫維琴:創業公司資源有限,一定要找準切入點和應用點,用有限的資源在短時間內取得某個點上的突破,只要能夠在產業鏈的某一環做到不可取代,就足以讓一個初創公司生存下來。
澎湃科技:作為賽事主辦方,黃主任接觸過很多創業企業,你覺得目前科創企業成長過程中最大的挑戰什么?
黃麗宏:參加我們大賽的很多初創企業都獲得了資本的關注,但其實除了資金,企業還需要應用場景,即進入產業鏈中應用的機會,這對于很多企業的發展來說特別關鍵。因為一款新產品只有進入了實際的應用場景中,才能被檢驗,從而不斷迭代,直至成為一個成熟的可以規模推向市場的產品。所以我們也在引導產業鏈中的企業,尤其是一些行業龍頭企業為我們的初創企業,尤其是科創企業提供應用新產品的機會,從而加速科創企業的商業化進程。
上海的科創生態還需補齊哪些短板
澎湃科技:上海正在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在四位看來,還需要在哪些方面發力?
嚴鵬程:相比很多城市,上海的創業環境優越,政策支持也到位。但對于像我們這樣規模的企業,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下一步該何去何從,也很困惑,如何在資本市場變化的背景中,滿足投資人的退出需求,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唐雪明:上海的人才聚集和國際化環境是創業的優勢。很多海外歸來的人,都會選擇把上海作為創業的第一站。從初創企業角度來說,希望整個產業生態優化方面進一步改善,因為我們的產品技術從原料到設備,甚至是評審,涉及眾多環節,這些環節之間如何更好地銜接,需要高水平人才通力協作。我相信在上海有條件做這樣的事情,我希望最終能形成一個人才聚集和交叉學科、技術突破的平臺,那么我們在一些關鍵領域的突破上,不僅可以領先全國甚至可能全球領先。
孫維琴:我覺得大家說創新,創新從哪里來?其實還是要從高校、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中來,然后在企業進行轉化,我們今天還是應該更多地聚焦在從0到1的科創策源。此外,我們有大量的海歸在上海創業,我們也希望它們能夠被更多人看見,讓上海這座城市在科技創新的濃度、高度、速度上繼續上升。
黃麗宏:我們一直在致力于推動建設上海的科創生態,圍繞培育更好的科創生態土壤去投入。今天,我們也希望將更多科學家的創新成果源源不斷地引出來,在上海這塊土壤上成長發育;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去投入更多的科學設施,包括創新實驗室、概念驗證平臺、高質量孵化器等,去服務、承接好創新項目。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