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5中國城市百人論壇春季研討會在京召開
2月26日,由中國城市百人論壇主辦、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中規院”)承辦的“2025中國城市百人論壇春季研討會”在中規院成功舉辦。會議邀請到多位業內院士大師以及知名專家學者,共同展望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2035城市發展。

會場照片

致辭│毛其智

致辭│陳中博
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何華武,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以及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主任高國力4位專家分別圍繞城水關系、磁懸浮交通設施、韌性城市以及新質生產力等關鍵領域,深入探討了中國式現代化目標下的發展前景。何華武院士提出,我國正研制新型磁浮交通系統,旨在填補輪軌高鐵與航空運輸的速度空白,助力交通強國建設。王浩院士強調水安全是國家戰略問題,要按照“四水四定”理念,從保障水安全、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提高再生水利用率等十大方面優化城水關系。仇保興提出,韌性城市主要應對的是難以預測的重大災害風險(黑天鵝事件),但也能對”高頻災害“降維治理。韌性框架下的水務4.0包括多水源供水、分布式污水處理、中水就地回用、平急結合排水、深度海綿與洪水和諧相處等必要技術和治理體系。高國力主任圍繞新質生產力導向下的創新型城市內涵,構建了新質生產力評價指標體系,提出創新綜合高地型、企業創新引領型、產業轉型驅動型、政府大學合作型4類創新型城市新質生產力發展模式,并相應提出不同的實施路徑舉措。
《高速磁浮發展路徑思考》

何華武 中國工程院院士 鐵道工程專家
何華武院士指出:未來軌道交通與城市發展建設之間的關系將越來越密切。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鐵路營業里程已達16.2萬公里,其中高鐵營業里程為4.8萬公里,穩居世界第一。我國已形成發達的鐵路網絡和現代化高鐵體系,但仍致力于研制時速600公里的磁浮交通系統,旨在保持我國在陸路交通高鐵領域的先進優勢,支撐交通強國建設;填補輪軌高鐵與航空運輸之間的速度空白,構建多維交通架構;為行業技術與產品高質量發展提供引擎動力,助力產業創新發展。
何華武院士首先介紹了我國及日本、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高速磁浮研發的概況。2002年,全球第一條高速磁浮商業運營線——上海磁浮列車示范線建成通車,最高運營速度430km/h。“十三五”期間,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實施“磁浮交通系統關鍵技術”,研發時速600km級磁懸浮運輸系統,樣車已下線。“十四五”期間,國家科技部已部署應用示范類項目《高速磁浮交通系統工程化技術與運營系統集成技術》,開展“車—線”性能、達速試驗、系統驗證等工作;在“車—線”性能進一步完善達標后,將開展載客運行條件下的多場景運營考核、安全可靠性驗證以及運營經濟性評估等。
隨后,何院士詳細介紹了我國不同制式磁懸浮交通技術的主要進展,并對各技術的成熟度進行了深入分析。他強調,規劃建設600公里磁浮鐵路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且高度契合國家戰略需求與市場發展趨勢。但磁浮交通的建設與應用仍需持續的技術創新作為支撐,同時亟待相關政策的進一步完善與支持。
《水與城:展望2035》

王浩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名譽所長 流域水循環模擬與調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王浩院士指出:水城關系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議題,水安全是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四水四定”理念,即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為建設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指明了方向。當前,國家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較為突出,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究其原因是區域資源不平衡、水土資源不匹配。
國家層面,可通過西部調水工程等水網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提升黃河沿線生態經濟帶,同時打造西南西北水網連通經濟帶,構建沿海、沿長江、沿黃、沿西部的“雙T”型國土空間新格局,形成未來城市發展建設的重要軸線。成都平原、黃河幾字彎區、河西走廊地區是發展潛力地區。
城市層面,將從十大方面優化城水關系。一是保障水安全,建設海綿城市和韌性城市;二是保障水資源供給,提升居民生活品質;三是持續建設節水型社會,實現水資源的循環高效利用;四是提升污水處理技術,全面改善水環境質量;五是提高再生水利用率,成為城市穩定可靠的第二水源;六是在全鏈條各環節降低能耗,提升綠色低碳水平;七是全面恢復城市水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城市生態空間;八是高水平建設城市濱水區,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空間;九是弘揚水文化,使其成為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十是以科技賦能城市建設,全面提升城市智慧化運營管理水平。到2035年,實現城與水的深度融合,從征服自然到順應自然,再到保護自然,從開發利用到保護修復,打造宜居、韌性、可持續的城水融合生命共同體,不斷增進人民的福祉水平和宜居水平。
《韌性城市與水務4.0》

仇保興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
仇保興系統論述了韌性城市規劃框架,同時指出水務4.0是韌性低碳城市的必由之路。基于韌性城市的定義和傳統城市的六方面“脆性”,報告首先提出韌性城市規劃基本框架。韌性城市是具有吸收未來對其社會、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沖擊和壓力,仍能維持基本功能、結構、系統和特征的城市,具有維持力、恢復力、轉型力,“三力”中恢復力最為重要。“韌性”主要應對的是難以預測的重大災害風險(黑天鵝事件),但也能對“高頻災害”降維治理。
基于對水務發展的梳理以及脆弱與韌性的區分,報告指出,水務4.0是韌性低碳城市的必由之路。這包括從單水源供水轉向多水源+地下水源平急兩用,從長距離調水轉向就近循環再生水+海綿城市,從將洪澇災害擋在城市外面轉向城水和諧微連廊等應用。
報告接下來引用無人駕駛技術的L0至L4等級,即技術水平從低到高,從分布式供水、再生水就近深化循環、自凈式雨水收集器、多級節水中水回用、防澇與排洪等五方面闡釋了水務4.0必需模塊。水4.0是多水源供水、分布式污水處理、中水就地回用、平急結合排水、深度海綿與洪水和諧相處。
報告在最后提出六點總結。一是打造韌性城市,應在總體規劃中處處滲透,或編制專項韌性規劃。二是逐條檢查城市生命線工程脆弱性,增添水務4.0,持續提升韌性。三是在新開發區域和村鎮中推廣水務4.0。四是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應用水務4.0的理念和技術。五是編制韌性城市規劃,應揚棄原有的觀念、模式和技術。六是城市水務集團業務下沉,成為社區級水務4.0發起者;物業公司轉型拓展,與社區業主和城市水務集團組成應用水務4.0的利益共同體。
《創新型城市新質生產力發展評價及模式研究》

高國力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主任、研究員
高國力提出以新質生產力視角來構建面向未來的創新型城市。報告開篇指出,創新型城市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力軍和排頭兵。創新型城市是在政府部門引導下,企業、高校、研究機構、服務機構等多元主體交互影響形成的復雜區域創新系統,在技術、資本、知識、人才、文化、環境、制度、服務等社會各個方面發揮作用,支撐創新主體充分運用現有資源實現高效創新。決定創新型城市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要素包括創新要素、創新機構、創新機制、創新環境四個維度。
報告根據創新型城市的特點,結合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從總體特征、基本內涵、本質特點、培育環境四個維度來構建創新型城市新質生產力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包括12個二級指標、 27個三級指標。選擇北京、上海、深圳、合肥、西安、杭州、南京、武漢、廣州、蘇州10個創新型城市,應用上述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實證分析,將評價結果劃分為四個梯隊。
報告根據指標測算結果,對每個城市進行城市畫像,根據得分分布特點,歸納出創新型城市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四種模式,主要包括創新綜合高地型、企業創新引領型、產業轉型驅動型、政府大學合理型,應采取差別化路徑提升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因地制宜提出培育的路徑指引。
《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2035城市展望》

王凱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王凱發布了《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2035城市展望》學術成果。報告強調,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未來我國城市應該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個方面推進高質量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總目標下,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在國家層面,構筑更加開放、更具競爭力、更具魅力和更為均衡布局的現代城市體系,形成以巨型城市地區、潛力走廊地區、邊境支點城鎮為支撐的城鎮化空間格局;積極推進超特大城市創新發展、中小城市特色發展,全面支撐共同富裕與城鄉統籌;構建巨型城市區域的新質生產力布局;建設全國層面文化傳承與創新轉化高地,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目標奠定堅實基礎。城市層面,面向9億城市人群的多樣化需求,針對未來四個“2億”人群的新需求,建設“社區宜居、街區漫步、公園暢游、建筑品讀、處處皆景”的幸福美好活力城市,切實增強城市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城市的可持續能力支撐方面,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突出挑戰,建設世界一流的軌道交通網、新能源汽車充電網的“綠色雙網”基礎設施;建設韌性都市圈,通過構筑超大特大城市的環城綠帶來提升韌性能力;以城市更新為切口,全面推進綠色低碳城區、近零碳園區、智慧社區和數字家庭建設。

高端研討環節場景
高端研討環節,何華武院士、高國力主任、王凱院長以及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所長孫福寶、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北京林業大學副校長李雄、中規院原副院長李迅共同圍繞城市高質量發展密切相關的專業領域展開深入討論,分享了各自的前沿觀點和深刻見解。何華武院士認為,高速磁浮交通設施與城市規劃、區域規劃密切相關,其建設需要綜合考慮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高國力提出,巨型城市區域是目前中國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也是面向2035的潛力地區,需要著眼于培育具有戰略性、前瞻性的先進產業集群。孫福寶強調,2035城市展望中應重視國家層面的安全發展,一是需要擁抱新技術,二是將科技創新布局與社會經濟布局緊密結合。肖潺認為,城市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主戰場,要通過降低能耗、提升設施和管理水平提高城市韌性,建設氣候友好、氣候適應性城市。李雄提出,面向2035需要進一步提升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建設口袋公園和清涼公園,完善城市公園體系。李迅強調,當前的城市展望應以人文理念為核心構建美好人居環境,以綠色、低碳、宜居、韌性、智慧等理念引領城市全面發展和轉型提升。

專題研討環節場景

專題研討環節,針對全球氣候變化下的城市宜居韌性發展策略”和“應對全球產業經濟新格局的城市創新人文發展策略”兩項面向2035的重大議題。北京林業大學副校長李雄教授、重慶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教授崔福義、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陽建強、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吉國華教授、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陸軍、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城市規劃系主任武廷海教授、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長聘教授龍瀛、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王光輝、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城市與房地產經濟研究室主任李超參交流。大家就王凱院長的《2035城市展望》做出了積極響應,認為創新引領、文化繁榮是推進國家城市體系的兩大重要支柱;綠色轉型、韌性建設是推進城市發展模式轉型的重要突破口。
李雄提出,要從大系統、多要素、多效益視角謀劃城市風景園林建設,實現生態、社會、經濟、文化和空間的多重目標,為居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龍瀛認為,面向未來的城市發展模擬,可立足城市更新階段,從總體和建筑層面開展推演,同時在物質空間建設的基礎上疊加人的活動進行分析。王光輝強調,宜居是城市發展建設根本的目標,安全是城市發展建設的底線。建議采用城市風險矩陣評估風險的可能性和嚴重性,防止為了安全犧牲便利和為了舒適忽視風險。崔福義認為,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給排水工作重點從解決有無到提升品質,與城市發展建設密切相關。未來需要加強非傳統水資源開發利用,全面保障水安全。李超提出,黨的二十大提出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其核心在于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安全性和治理能力,是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規劃建設領域的工作重點。陽建強強調,未來需要以新的視角審視文化的價值,它不僅是資源,更是推動城市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富有文化底蘊的城市往往也是最具競爭力的城市,要保護好、傳承好、創新利用好文化資源。陸軍認為,隨著全球化實踐基礎從全球向區域化、板塊化轉變,全球網絡和驅動力的演變亟待深入研究。吉國華提出,規劃需具備戰略性思維。在快速發展階段,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的變化導致生活空間和產業空間的調整,進而影響城市格局與形態;城市建筑和基礎設施的靜態性與動態變化存在矛盾,需通過提高冗余度、增加敏捷性來提升其應對能力。武廷海強調,城市不僅是狹義的建設范疇,更是綜合性、總體性的概念,其未來關乎人類命運,城市規劃至關重要。當前城市發展面臨復雜問題,需以復雜科學和綜合科學為支撐,提升適應性和冗余度,以應對不確定性。
最后,中國城市百人論壇秘書長(聯合)毛其智教授和王凱院長高度肯定“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2035城市展望”議題的重大意義。他們提出,未來研究需高度關注發展的不確定性,重新審視資源環境與人文歷史對城市發展的價值,并強調應重視人居環境建設,回歸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
(原題為《“2025中國城市百人論壇春季研討會——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2035城市展望”在京召開》)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