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國政協委員丁光宏:AI時代,要保持對新事物的敏感性

丁光宏(右三)在職業技術學校調研。受訪者 圖
“職業教育要跟產業完全融合在一起。”“人工智能是工具而非競爭對手。”……2025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常委丁光宏這幾天正忙著撰寫提案,把過去一年的走訪調研凝煉成問題分析和實用建議。
過去一年,他走訪了廣州、深圳和上海的一些職業技術院校,希望突破職業教育的難點、發現好的經驗做法;多次赴嘉定調研,通過嘉定區政協打造的“我嘉·協商”平臺,充分聽取基層民意;體驗機場聯絡線、前往世博文化公園等,并在1月的上海兩會上建言完善機場聯絡線沿途站點周邊道路和公交配套建設。
“AI時代,人要保持對新事物的敏感性。”丁光宏2月25日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人要不斷接觸新東西,不論是工作教學還是政協履職,“上海的民生項目或重大工程,在建設中或完工以后,我都會抽時間去看一看了解情況,看到底做得怎么樣,不斷接受新東西”。
職業教育需與產業“無縫銜接”
作為上海中華職教社副主任,丁光宏在2024年全國兩會提交了一份《關于推進長三角職業教育一體化進程》的提案,強調職業教育要服務于區域經濟;今年,他將繼續圍繞職業教育建言,但重點在服務產業。
2024年,他帶隊赴廣州、深圳調研職業院校,發現廣東擁有大片的職業教育片區,集中建設一些重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密切,很多院校甚至是依托企業創辦的。丁光宏表示,廣東的做法或許對全國多地都有借鑒意義。
針對職業教育本身的人才選拔和培養,他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職業教育的選拔要看他的能力和潛力,而不是簡單考幾門文化課,只看卷面成績。”丁光宏表示,當前職業院校的招生仍以文化課成績為主要標準,導致部分具備從事某項職業潛力的學生被忽視。他建議改革選拔機制,劃定基準分數線后由學校自主考核,例如服務類專業可側重面試語言能力,技術類專業則通過技能測試篩選,避免“只按考試分數一一往下錄,當然這要首先解決公平公正性問題”。
“職業教育應實現學習與就業無縫銜接。”丁光宏舉例提到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學生畢業時持有畢業證和崗位技能證書,前者證明學習內容滿足畢業要求,后者證明學生在旅游管理企業充分實習,具備直接上崗的能力。
他直言,目前國內許多職校的實習流于形式,設備陳舊、與產業脫節問題突出,“百分之七八十的職業學校設備與生產一線存在代差”,用人單位招聘了學生還要再培訓。為此,他建議深化校企合作,推動實訓與企業需求同步,真正實現“人才培養和人才使用融為一體”。
AI浪潮下,教育如何轉變?
“未來,人工智能可以短時間習得海量中醫經驗知識,一個年輕中醫若靈活運用AI,開的方子可能和80歲老中醫不分上下。” 身為復旦大學教授,丁光宏近年主要從事中醫針灸研究,他敏銳關注到人工智能對傳統醫學的沖擊與賦能。他提出,中醫人才培養需要更新教育模式,重構知識體系,將AI作為強大的輔助工具而非替代。
不只是中醫,人工智能帶來的沖擊將席卷各個行業。他透露,復旦大學近兩年將調整1/3本科專業為“AI+專業”。“我們的教育發展和各行各業一樣,如果不重視新技術的挑戰,個體就會被淘汰。而如果把人工智能這樣的變革性技術作為疊加,個體可能會發展得更好。好比用鋤頭和挖土機挖渠,效率不可同日而語。”
面對人工智能,他提出“把它作為一個工具,而不是競爭對手,沒必要跟AI比賽”。作為普通人或許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學會用AI,第二步了解其信息生成機制與局限,第三步使用AI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丁光宏有時候也會向AI詢問,有的解答“相當好”。與此同時,他又有一種擔憂,如果教師要求學生讀文獻作報告,學生把文章丟給AI,很快就能形成一份PPT,稍作修改就能使用,效率大大提高了,但學生未必真的深刻理解了,所以他也會提醒課題組的教師,警惕機器代讀代寫。
“AI時代,人要保持對新事物的敏感性,保持學習的主動性。”他說,自己對新技術保持著樂觀情緒,“縱觀歷史,蒸汽機發明以后,人的肌肉功能也許有退化,但大腦功能更發達了,科技的不斷進步會促進人類自身的進化發展,我們不必太過焦慮。”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